遺落在務川縣豐樂鎮新場村大山深處的造紙技藝(組圖)

2021-02-12 務川之窗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貴州苗夫」古村落探秘報導組踏著春風走進了造紙塘。造紙塘坐落在務川自治縣豐樂鎮新場村大山深處。整個寨子坐南朝北,依山傍水,水車軲轆聲在大山裡格外厚重,向世人訴說久遠而滄桑的傳奇。

造紙塘原名棗子塘,因這裡生產火紙被人們稱為「草紙塘」。民國二、三十年代,因草紙塘家家造紙,不僅生產草紙,也生產皮紙、毛邊紙,造紙業興盛,20世紀後期改名「造紙塘」。全寨71戶318人,以盧、王姓居民為主。其它尚有冉、秦、胡、阮、石、嚴等姓氏居民;以仡佬族人口居多,苗族、土家族次之。這裡的民居多為傳統木構建築,大部分修建於清末民國時期,建築工藝較為講究。寨子前的造紙河由四面山上溶洞、山泉匯聚而成,然後流入豐樂河。

在這裡,用於造紙煮原料的土窯子特別多,每隔幾米就有一個,有些窯子上面還帶有鍋爐,分布在長達6公裡的河兩岸,土窯子大致有200多個。當地村民說,兩岸的窯子都是1955年以前建的。1955年,務川縣在造紙塘建立了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新場造紙生產合作社,1958年新場造紙生產合作社擴大生產規模,修建廠房三間,更名為新場造紙廠,有80多名工人。但1987年8月14日洪災把廠房衝毀了。隨後,因為打工潮興起,及皮紙、草紙用途逐漸減少,寨子裡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造紙業逐步走向了衰落。為了將傳統的造紙術傳承下去,2009年,該縣投資在造紙塘河邊重新修建廠房。

當天,造紙廠內,十多名村民有的在剝構皮、烤構皮,有的在舀紙,有的在曬紙,有的在打碓,好不熱鬧。造紙有72道工序,其工具也多達20多種。按照工序,造紙的工期最少也得1個月左右。在紙槽邊,我們目睹了造紙的主要工序打碓和舀紙、曬紙。村民將加工好的構皮放在水車木碓下面,開水車打碓,直到打細為止。

然後,將製作好的構皮絨倒入紙槽內,加水用打槽棍攪拌了兩個小時後,加入滑根湯攪拌就成為紙漿了。再用操作盤入紙漿輕輕搖動,提出來後,上面就有一層薄薄的紙漿,取下帘子倒扣在放紙的平臺上,揭去帘子,一張紙就成型了。冉國華說,舀紙是最難掌握的一門技術,每一張紙的厚薄、均勻、光潔程度全靠在舀上下功夫,如果不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實踐,是很難提高質量和速度的。因此,這裡的人們一般都是從八九歲就開始打碓,十幾歲就開始練習舀紙,從嫻熟的工藝中看出,這裡的村民們個個都是行家裡手。

從造紙廠出來後,記者沿著石階來到了有名的胡家大院。

相傳,胡家的祖先兄弟二人從江西到貴州躲難,在路過草紙塘時,兄弟兩人就在河邊燒火做飯。突然,一條魚跳到鍋裡。兄弟二人認為這裡是魚落之地,水好,山好,就在這裡安頓了下來,並以一棵大棗子樹為標誌,將這裡命名為「棗子塘」。

有一天,在朝廷做官的蔡倫帶著一個隨從到思南辦私事,路過草造塘水大箐洞口時摔到水塘中,其竹簡全部散落在水裡,衣服也被打溼了。在晾曬衣服時,他順便撿起一塊紅石頭在衣服上劃了一下,居然能畫出字來。他靈機一動,希望造一個像衣服一般薄的東西寫字。於是,他在胡家住了下來,用很多種植物做實驗。蔡倫發現構樹皮有很多絲,韌性極好。他就把構皮剝下來後浸泡、去渣、錘扁、煮爛成漿,但是,總是不能連成片。他實驗了一次又一次,在胡家一晃呆了三個月。有一天中午,他在河邊實驗時,迷迷糊糊睡著了,夢中觀音菩薩點化他,造紙想成張就用楊桃根子化根湯。蔡倫醒來時,急忙到山上找來楊桃根,用根漿放在構皮漿裡。再用帘子一透,一張紙就製造出來了。實驗成功後,蔡倫就走了,胡家則興起了造紙業。

棗子塘因此聲名遠播,客商雲集,商貿興隆。鼎盛時期,一年可產皮紙四百多萬張,被稱為小重慶。但是,胡家家業雖然大,子嗣卻不興旺。由於沒有人繼承家業,胡家姓盧的長工逐漸取代了胡家的事業。光緒至民國初年,棗子塘造紙業興盛,家家造紙,這地方也更名為「草紙塘」。為了紀念蔡倫,這裡的人們在造紙前,都會給壓紙機上的兩根將軍柱和蔡倫燒紙錢祭拜,保佑紙業興旺,這個習俗延續至今。

胡家大院由丈許高的圍牆圍起的,院子裡含有8個三合院,共20多棟木樓,戶與戶聯通,圍牆上有三個朝門。圍牆和兩處朝門都被破四舊毀壞了,但一些痕跡還能看到。站在平整的青石板院壩上,仰望著歷經滄桑的古民居,窗戶上精緻的梅花鹿、喜鵲仿佛呼之欲出,歲月沉澱了這裡太多的故事:胡家的興盛與衰落、盧家的崛起及變遷.,

繁華的商貿經濟造就了草紙塘花燈、儺戲等獨特的民間文化。每逢過年過節,花燈班子就會到各家各戶跳花燈,主人要麼負責招待生活,要麼拿點糧食以示禮儀。儺戲則是專門為死人送鬼而跳的。兩種戲的功能都是驅鬼避邪的,祈求一方平安。這個寨子還有一個習俗被當地人稱作「清明會」,即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或清明節這天,家家操辦酒席請客宴友,對前來掃墓掛「清」的外鄉人大加款待。

悠久的造紙業還給這個野僻的仡佬山寨帶來了很盛的文風。《務川文史資料》第五輯載:盧芷揚,草紙塘人,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曾在重慶市國民政府任秘書、科長、軍需。1946年任務川參議會副參議長。

如今,造紙塘手工紙生產技藝,在《中國手工紙文庫第一卷?貴州省分卷》有詳盡的記錄。2009年,「造紙塘皮紙製作技藝」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造紙工具13件(套)被徵集到仡佬族博物館陳列展覽。中國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手工紙研究所所長、博導湯書昆教授還帶領科考組親臨草紙塘察看,認為草紙塘古法造紙是中國文化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還將「務川縣新場鄉造紙合作社」、「務川縣地方國營造紙廠」及「包裝紙」三枚木刻印章收藏到中國科技大學博物館。

記者手記: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手工造紙這一技藝。由於現代生產的不斷進步,因其全憑經驗掌握,技藝傳承全憑口授心傳,無文字記載,已瀕臨滅絕。(劉建梅)

相關焦點

  • 古法造紙:皮紙製作技藝(組圖)
    古法造紙:皮紙製作技藝(組圖)       7月2日,工作人員在丹寨萬達小鎮內的石橋苗疆造紙技術傳承體驗中心內指導遊客製作花草紙。
  •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張偉  2015年06月25日10:31 產自終南山和灃河沿岸的隔年生楮樹枝條是長安區北張村造紙最好的原料。張偉/攝
  • 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中新網貴州丹寨1月14日電 題: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作者周燕玲  在貴州省丹寨縣城的一家古法造紙體驗館,來自北京的遊客李玫站在一個裝滿紙漿的四方形木槽前,雙手緊握紙篩向木槽內舀紙漿,待紙篩水稍幹後從身旁拿起幾片花瓣和樹葉放在紙漿上,再經壓榨脫水、烘乾,不到40分鐘一張花草紙就成型了。
  • 佳縣這個大山深處的秘境,流傳著上百年的傳統技藝
    2020「榆你相鏈·雲上購物」榆林消費促進季選品依舊進行中走進佳縣烏鎮劉家峁村初到劉家峁村讓這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秘境逐漸顯露耀眼的光芒讓「烏鎮粉」的招牌更加閃亮大山深處藏秘境一條通村公路
  • 《麻紙情緣》:探究古老造紙技藝
    時代的前行,留下許多需要我們永續傳承的文化遺產,西和麻紙製作技藝就是其中一例。抄紙是一項技術活,一張紙的薄厚均勻,全取決於抄紙人的技藝是否了得,下手輕了紙會太薄,重了紙又太厚。紙匠雙手端起抄紙簾在紙巢裡巧妙地穿梭,褐色的紙漿翻滾、起伏、沉澱,幾秒鐘時間,纖維就均勻地停留在了竹簾上,進行初步脫水後,將帘子反扣輕輕一揭,那些原本屬於大自然的構樹皮就完成了莊嚴蛻變,一張張手工麻紙正式誕生。再經過晾曬、扎捆、用刀切剪齊後,所有工序便完成了。
  • 探訪四會「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技藝如何傳承受關注
    時間流逝到當今社會,雖然各種高科技的造紙術層出不窮,人們似乎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而四會市貞山街道白龍扶利村的古法造紙,因其再現了1000多年前古人用竹造紙的技藝,不但引來廣東省考古界的關注和考察,而且吸引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香港亞洲電視臺《星光伴我行》節目組等國際知名媒體前來報導。據了解,目前在中國,只有四會鄧村和浙江溫州雅澤兩地,仍然保留著古法造紙技藝。
  • 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組圖)
    (原標題: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組圖))
  • 【圖刊】駐村日記 大山深處簡槽村
    【圖刊】駐村日記大山深處簡槽村 (18/20) "← →"翻頁
  • 「視界」《麻紙情緣》:探究古老造紙技藝
    【視界】《麻紙情緣》:探究古老造紙技藝時代的前行,留下許多需要我們永續傳承的文化遺產,西和麻紙製作技藝就是其中一例。抄紙是一項技術活,一張紙的薄厚均勻,全取決於抄紙人的技藝是否了得,下手輕了紙會太薄,重了紙又太厚。紙匠雙手端起抄紙簾在紙巢裡巧妙地穿梭,褐色的紙漿翻滾、起伏、沉澱,幾秒鐘時間,纖維就均勻地停留在了竹簾上,進行初步脫水後,將帘子反扣輕輕一揭,那些原本屬於大自然的構樹皮就完成了莊嚴蛻變,一張張手工麻紙正式誕生。再經過晾曬、扎捆、用刀切剪齊後,所有工序便完成了。
  • 大山深處的家:柞水朱家灣村
    陝西柞水縣朱家灣村 精心規劃,一戶一個設計圖紙> 一個分區一個建設方案,一條山溝一個規劃版本 率先把朱家灣村打造成國家級美麗鄉村 被命名為全國首批「中國最美休閒鄉村」
  • 鄭州非遺:麻紙手工造紙技藝
    新密市大隗鎮以紙坊村為中心,包括大廟、大路溝、窯溝、觀寨等地,是過去新密地區手工造紙的中心區。這裡的造紙術秉承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特產的桑樹皮、枸樹皮和稻草做原料,生產的手工白麻紙,紙質優良,是書寫、繪畫等的極好材料,曾行銷北京、上海、內蒙、漢口、東北、四川等全國各地。以當時的手工造紙為基礎,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了新密市造紙業,使大隗鎮也有了中原造紙第一鎮的稱號。
  • 800萬把吉他,把貴州大山深處的貧困村彈成了淘寶村
    800萬把吉他,把貴州大山深處的貧困村彈成了淘寶村一線城市白領回村成為女強人,流浪歌手歸鄉創業賣吉他,居住深山數十年的老農進廠上班,打工婦女返鄉就業養全家……貴州遵義正安縣,前腳剛有淘寶村,後腳就脫貧摘帽,大山裡的村莊變成魔幻的電商飛地,每年數百萬把民謠吉他從這裡飛向世界各地,帶動深度貧困縣超過2萬人在家門口就業。
  • 一顆遺落在大山深處的明珠
    一顆遺落在大山深處的明珠——記眉山市洪雅縣千年古剎阿吒寺遇 見跟一個寺廟的相遇,也是要講緣分的。卵石路的後面,是數不完的石階梯,最後進入衫樹林深處,越走越幽泌,越走越空寂,仿佛徑直走進了山的心臟。路無人跡,林有微風,不見清泉流,但聞清音響。深樹喈喈鳥鳴,松間滴露輕墜,相和成韻,顯得山林愈加幽靜。真是林邃何渺渺,廟深不知處啊!
  • 組圖:中國古代造紙印刷文化村
    中國古代造紙印刷文化村地處風景秀麗的富春江畔,距舉世聞名的旅遊城市杭州30公裡,交通便利,是國家級重點開發的文化旅遊項目。全村佔地面積2公頃,村內匯聚了自造紙術、印刷術發明以來的各種勞作工具,以造紙作坊、印刷作坊等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兩項:造紙術與印刷術。
  • 中國富硒第一村就在安徽的大山深處,南京人最喜歡來這裡度假!
    如果你能夠來到安徽大山深處這樣的一個地方進行度假的話,那麼你就可以發現在安徽大山深處這樣的一個地方就有了一個非常美麗的旅遊景點,而且對於這樣的一個旅遊景點,讓很多人都覺得非常的流連忘返,而且讓很多的人都想要來到這些地方進行旅遊,那麼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說一說在安徽大山這樣的一個地方的一個旅遊景點
  • 一個默默無聞的貧困縣,隱逸在大山深處,為何就成了度假天堂?
    熊懿 | 文丹寨,一個曾默默無聞的貧困縣,一座隱逸在大山深處的小小縣城在丹寨的非遺手工藝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苗族蠟染、鳥籠技藝及皮紙製作技藝(古法造紙)了。丹寨苗族蠟染,溯於唐代,被海內外公認為「東方第一染」,主要流傳在丹寨的揚武鎮和排調鎮,它與苗族生活習俗息息相關,更記錄著先民對原始生活的認知和理解。隨著旅遊的帶動和丹寨知名度的提升,如今的丹寨蠟染已走出大山,訂單遠銷國內外。
  • 雪拉藏紙:傳承千年造紙技藝
    作為我國造紙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造紙技藝是藏族先民在漫長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和發明的。2006年,藏族造紙技藝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在拉薩市尼木縣,具有悠久歷史的尼木縣雪拉藏紙,以其獨特的技藝傳承和品質特點被譽為藏紙中的翹楚。
  • 尋味富山 · 半嶺堂丨聽,大山深處傳來一曲山水人文的悠歌
    富山地處黃巖西部觸目皆為竹海散發著靜謐而又透露著神秘在這大山深處有古老的故事有質樸的民風還有怡人的風景它們在時光的渡口熠熠發光每個村莊都散發著獨有的味道靜待我們細細品味---半山村半嶺堂原有人口225戶,700人,由四個自然村組成,從東向西,分別是村入口的巖塔頭,王、翁、趙、李姓雜居;村中心半嶺堂,以戴姓為主,戴姓村民從明清時從疇路村遷入居住;半嶺堂西邊的自然村,全部姓李。離村中心約5裡路的高山上,有個自然村叫方巖崗,村民全部姓高。半嶺堂南北兩山夾一溪,山多田地少,因地制宜地沿著溪谷造了少量農田,在方巖崗、燕窠巖背等山上開闢旱地,種植番薯等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