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死是重於泰山嗎

2021-01-17 侃名著的小火柴

司馬遷用自己的畢生精力寫成了鴻篇巨製《史記》,這本書的價值不用多說了,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在自己的《史記》中曾經寫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因為被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過,所以更是家喻戶曉。但是寫這句話的司馬遷之死能夠稱得上是重於泰山嗎?這恐怕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因為給李陵說情,漢武帝劉徹對司馬遷大為惱怒,要處死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選擇遭受腐刑。應該說司馬遷的一生是幸運的,是充滿理想的,同時也是不幸的。作為一個男人,被施加以腐刑,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是一個人多麼不能忍受的事啊。但是,司馬遷的心中因為有夢想,有抱負,所以強忍著身體和心靈上的痛苦,選擇繼續活下去,完成他的夢想,完成《史記》的寫作。腐刑對司馬遷帶來的創傷是無法估量的,但司馬遷卻選擇活著,為自己的夢想活著。

司馬遷究竟是怎麼死的,這在歷史上成了一個謎團,各種猜測都有,但那只能是一種種猜測,畢竟不同於現實。事實上,司馬遷究竟是什麼年代死去的,都是歷史無法解答的問題。司馬遷活著的時候,關注度遠遠沒有我們現在關注他這麼高。因為漢武帝的緣故,司馬遷的《史記》在司馬遷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太引起當時人的注意。事實上,當時的人根本就沒有見到據說司馬遷正在努力寫著的一本史書。《史記》的流傳於世,還得益於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楊惲給漢宣帝拿出《史記》的時候,司馬遷已經去世多年。

司馬遷是怎麼死的,現在的很多觀點認為是他寫完《史記》之後就隱居了或者自殺了,並且支持司馬遷自殺的人更多。司馬遷之所以能夠忍辱負重,選擇腐刑,完全是因為他心中有信仰,想要完成他的《史記》,當《史記》完成之後,司馬遷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選擇自己結束生命是極有可能的。他已經把自己嘔心瀝血完成的這本奇書寫完了,雖然暫時還沒有公布於世,但是司馬遷知道公布是早晚的事情。一個人一旦完成了自己一生追求的夢想,往往思想就沒有了動力,走下坡路是必然的,身體也很快就垮掉了。

《史記》中,司馬遷所謂的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一死」,其實不應該指單純的死亡,而應該是人生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因為是為張思德的追悼會而寫的,所以他所謂的「一死」,指的則應該是實實在在的死亡,也就是死的有價值有意義。單純從死亡的角度看,司馬遷的死亡算不上重於泰山,但是他的一生是有意義的一生,是重於泰山的一生,是將會被後人銘記的一生。

相關焦點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死是重於泰山嗎
    司馬遷在自己的《史記》中曾經寫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因為被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過,所以更是家喻戶曉。但是寫這句話的司馬遷之死能夠稱得上是重於泰山嗎?這恐怕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死是重於泰山嗎
    司馬遷用自己的畢生精力寫成了鴻篇巨製《史記》,這本書的價值不用多說了,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在自己的《史記》中曾經寫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因為被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過,所以更是家喻戶曉。
  •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兩漢時期我國開始有了造紙術,紙逐漸成為我國民間書信往來的主要材料,紙的普及對文化交流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其中以紙為材料的書信代表當屬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而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他的朋友任安也因犯罪即將被處以死刑。
  • 司馬遷在哪裡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裡有一句話,說中國有個古人叫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是在哪裡說的這話呢?司馬遷是在《報任少卿書》裡寫的這句話。 《報任少卿書》就是給任少卿的回信。
  • 人固有一死 或重於泰山 或輕於鴻毛
    氣勢磅礴的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到"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壓頂不彎腰"……,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嚮往。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
  • 司馬遷為什麼要寫「人固有一死,或輕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知道司馬遷的人,一定會對他所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念念不忘,司馬遷為什麼會寫這樣的話? 此句出自《報任安書》,任安寫信給司馬遷,請他舉薦賢才,說白了,就是想讓司馬遷幫自己向漢武帝進言,提攜一下他,於是,司馬遷就寫了這封回信,按理說,此時的司馬遷只需要說一下自己的處境
  • 「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之本義與引申義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有一段廣為流傳的名言:「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 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對泰山的欽敬之情是眾所周知的。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作為史官,本應來泰山參加封禪,但是他卻因故留在洛陽。他對參加封禪視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東行參加封禪大典,令他異常遺憾和失望,終於憂鎖成疾,臥床不起。
  • 「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看司馬遷如何霸氣側漏地傾吐心事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這是中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最著名的名言。然而,「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這句名言卻不是出自自《史記》,而是司馬遷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題為《報任少卿書》,被收錄在《古文觀止》中。這位「任少卿」,叫做任安,字少卿,是司馬遷的朋友。他曾經寫信給司馬遷,勸他叫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
  • 司馬遷所說的重於泰山輕於鴻毛,跟我們的理解恰好完全相反
    人們經常這樣說:張三同志捨身救人,他的死真是重於泰山;隔壁老王坑蒙拐騙無惡不作,昨晚喝水的時候突然被嗆死了,他的死真是輕於鴻毛。這麼說沒問題吧?當然沒問題。偉大領袖教導過我們:「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人終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致敬毛洪濤書記!
    很多人在留言去表示惋惜,毛老師應該看開點,不管遇到什麼事,都不應該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沒有什麼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毛老師,一定希望自己是後者。 30歲那年,毛洪濤留美歸國!在西南財經大學開展了一場名為《美國高等會計教育的現狀和啟示》,面對臺下濟濟一堂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們,毛老師鎮定自若,眉飛色舞!一場演講博得全場掌聲!
  • 司馬遷為什麼要寫「人固有一死,或輕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知道司馬遷的人,一定會對他所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念念不忘,司馬遷為什麼會寫這樣的話?,於是,司馬遷就寫了這封回信,按理說,此時的司馬遷只需要說一下自己的處境,因為李陵投降匈奴,他為李陵說情,結果被武帝判宮刑,不可能幫上忙,就已經足夠了,可是,司馬遷不僅說了這些,還在信中談及了其他內容。
  • 司馬遷的152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司馬遷年代: 漢朝司馬遷作品: 《史記》司馬遷簡介: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前90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司馬遷的名言:1.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史記》2.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史記》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萬古神帝: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張若塵有多重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但在飛天魚描繪的這個巨大世界裡,誰的死又能達到重於泰山的地步呢?或許,在特地的場合,有限的空間中存在。舉個例子,就比如崑崙界的太上,太上在崑崙界德高望重,如果為保護崑崙界而戰死。 那對於整個崑崙界而言,太上之死重於泰山。
  • 「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之本義與引申義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有一段廣為流傳的名言:「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 富金壁:「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指分量、價值大小——與王同策、王瑞來先生商榷
    《漢書·司馬遷傳》:「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傳統解釋是:人死的分量、價值,有比泰山還重的,也有比鴻毛還輕的,因用在何處而不同。強調死的分量、價值,此為通說。司馬遷塑像近年來有文章認為此說誤:
  • 人終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致敬毛洪濤書記!
    很多人在留言去表示惋惜,毛老師應該看開點,不管遇到什麼事,都不應該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沒有什麼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毛老師,一定希望自己是後者。 30歲那年,毛洪濤留美歸國!在西南財經大學開展了一場名為《美國高等會計教育的現狀和啟示》,面對臺下濟濟一堂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們,毛老師鎮定自若,眉飛色舞!一場演講博得全場掌聲!
  • 司馬遷——重於泰山之人
    甚至有人建議把李陵全家的人都殺掉。這個時候漢武帝氣得要死,因為漢武帝是一個很要面子的人,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派人出去打仗,只準人勝利,不準失敗。現在李寧居然投降了,他覺得太丟人了,於是處置李陵。這時候他就剛好看到司馬遷,他就問司馬遷說:「你對這個事情怎麼評價?」而司馬遷非常坦誠、很客觀地評價了李陵。
  • 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他是一個十分不幸的人。他也是一個十分偉大的人。由於疾病的原因,他全身肌肉萎縮,原本他應該會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可他卻超乎了人們的想像。成了一位科學巨人。就在前段時間他去世了。他堅持不懈的精神和他所發現創造的科學成果。卻都遠遠留在世間。他任他的智慧,屹立在人們的心中,刻下了一道無法抹去的痕跡。那會是永錘不朽的。孔子原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儒學家。
  • 輕於鴻毛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輕於鴻毛,鴻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還要輕。比喻非常微小或毫無價值。出自: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