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對「G2」最敏感
王晉燕
在義大利召開G8峰會期間,「G2」的概念被再次提起。「美中共治」,這一美國學術界率先提出的構想,雖然並不代表中國將以平等的眼光被看待,但隨著西方媒體的不斷熱炒,其混淆視聽的目的愈發明顯。
歐盟與日本心態複雜
在G8峰會上,中國的角色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這早已不是什麼新聞。正如《亞洲時報》最近一篇文章所指出的,「無論如何,金融危機使得一個概念越來越明晰——任何可靠秩序的建立,無論是在亞洲還是世界,都離不開一個重要角色:中國。」
最近,歐洲的外交家們在密切關注著華盛頓對中國的一舉一動。英國一位外交人士日前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透露,他認為種種跡象表明,歐巴馬政府私下裡已經認同「G2」這種解決問題的模式。
他的理由是:首先,美國財政部部長蓋特納最近訪華時提出,支持兩國合作以穩定市場。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蓋特納在北京發表的題為《美中兩國經濟合作的潛在空間》的演講,無疑可以看作是新世紀美國全球戰略諮文,它闡述的是「以美中兩國為運作核心的全球戰略」。其次,歐巴馬在宣布提名洪博培擔任美國駐華大使時,場面異常隆重,而與之相比,美國宣布駐英大使提名時顯得寒酸得多,白宮僅僅發了一個新聞稿而已。
事實上,「美中共治」說甫一出爐,就觸動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敏感神經,歐盟、日本、印度等都表示反對。
面對「G2」,歐盟各成員國心態最為複雜。作為美國的盟友,歐洲人很難相信中美關係的戰略意義已超越了跨大西洋戰略同盟。面對美國學者提出中美共享世界經濟領導權,讓中國部分取代歐盟的地位,不少歐盟學者感到失意。
6月24日,英國《泰晤士報》發表的題為《中國諭令將行遍天下》的文章,道出了歐洲人的複雜心態。文章一開頭就指出,「世界正在重組,但西方卻極其緩慢地意識到這個新的現實」。根據高盛公司的估計,中國經濟規模到2027年將趕上美國,到2050年將是美國的兩倍。可是一段時期以來,西方依然僅僅是從經濟意義上來考量,中國的崛起很少被視為具有重大政治和文化影響。《泰晤士報》的文章提出,中國的崛起改變的絕不僅僅是經濟。「根據英美的歷史經驗,一個國家的經濟崛起總是其政治與文化影響的前奏,中國憑什麼與此不同?」
在其剛剛出版的《中國崛起:西方能否成功應對?》一書中,歐盟外交關係委員的簡·威廉·布蘭克特進一步指出,歐盟日益擔憂被排除在美中共治的政治圈之外,現在必須儘快行動起來學著應對中國崛起。
與歐盟相比,日本的反應最為強烈。今年3月,日本多家媒體發表文章表達了政學兩界對 「G2」模式的擔憂——日本會被邊緣化、甚至喪失其在亞洲的主導地位。共同社一篇題為《美中迎來G2時代日本未來何去何從?》的文章指出,日本日益感覺到自己在華盛頓的全球戰略中地位日漸下滑……隨著冷戰終結和「G2」時代的到來,日本牽制蘇聯和中國的重要作用已經不再,一旦美朝關係走向正常化,日本這塊「基石」或許還會成為累贅。無奈之下,一些日本學者提出了「G3」(美日中)的主張。
美國專家敦促謹慎試探
美國政府內部最熱衷推銷「G2」一說的是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作為美國最重要的戰略家之一,如今他的身份是歐巴馬的外交顧問。
今年1月13日,就在歐巴馬入主白宮一周前,布熱津斯基出席中美兩國建交30周年紀念活動時提出了「G2」的概念。隨後,他又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闡述了這一概念的政治核心。按照布熱津斯基的設想,美中領導人應定期舉行「非正式會晤」,不僅僅就兩國關係,還應就世界事務舉行深入探討,這種關係應「平行於」美日、美歐關係。
然而,正如一些觀察家所指出的,這一融合地緣政治利益的「G2」模式,還沒有作為美國的官方政策,目前,歐巴馬政府更多地是利用這一概念來試探兩國關係的種種可能性。
儘管如此,G8峰會召開前夕,美國外交政策領域頗有影響力的思想家、「軟實力」學說的締造者、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於6月25日在美國眾議院聽證會上指出,美國領導人必須謹慎考慮「美中共治」模式,以減輕日本等盟友的擔憂和疑慮。約瑟夫·奈透露,日本領導人最近私下裡頻頻問他,中國是否將取代日本成為美國在亞洲的盟友。
今年4月,布希政府時期的國家安全會議亞太資深主任韋德寧也曾表達了同樣的擔憂,「『G2』會深深傷害美國與日本、印度等亞洲盟國和友好國家的關係。」也有美國權威刊物發表文章指出,兩國集團將製造出一種全球治理的錯覺,只能引發兩國盟友和朋友的反感而不會帶來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