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 自大暑來真畏暑,到微涼處便知涼

2021-03-05 國家地理中文網

這幾天,全國大部地區的人們都哭著說:「太熱了,真的太熱了!」。在暑毒難耐的環境中,我們終於迎來熱浪的最高潮——大暑節氣在太陽回歸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度。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大暑,是「三伏」之中伏,可謂熱到極點。古人對大暑之熱的表達很有意思,《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正立無景,疾呼無響。爰(yuán)有大暑,不可以往。」郭璞注說:「言熱炙殺人也。」 在頭頂的太陽照射下,不僅身影沒有了,就是喊出的聲音也聽不見了,可見炎熱之殺伐。

日頭像個火球,眨眼滾到大暑。

「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宋人曾幾《大暑》詩第一句就是:「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稍微一動,就是大汗淋漓,仿佛蒸桑拿。

滿江紅·南浦綠波

(宋) 劉將孫

南浦綠波,只斷送、行人行色。雖只是、鵬搏九萬,天池春碧。鸞侶鳳朋爭快睹,鷗盟鷺宿空曾識。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

公去也,寧懷別。人感舊,情空切。但歲寒松柏,相期茂悅。好在莫償塵土債,風流寧可金門客。俯人間、大暑少清風,多炎熱。

攝影:Lesley Frost,你來掌鏡

在夏天的尾巴,老天卯足勁把太陽之火扇到最旺,幾乎要把萬物曬蔫過去。「大暑暴虐如惡酒,意思頹困不可醒。日官我疑借炎熱,昊輪出火星熒熒。」在白亮的光照下,人眼得和貓眼一樣半眯,一點都不想睜開。

攝影:William Lee,你來掌鏡

所謂 「熱在三伏」,這個「伏」有避匿之意,狗在炎熱中只能老老實實地伸舌消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小暑的汗珠還沒幹,大暑又到了。

攝影:Melissa Schelling,你來掌鏡

為什麼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而不是夏至?


因為夏至這一天,太陽直射點到達最北——北回歸線23.5°N,我國大部分地區太陽高度角最大時期,雖然是太陽輻射最大期,但卻不是氣溫最高時期。因為從太陽輻射到大氣增溫中間要經過兩個環節,太陽輻射使地表增溫,地面輻射使大氣增溫。兩個環節達到最大值都需要時間,所以大氣最高溫的出現要向後推遲。

攝影:MITSUHIKO KAMADA,你來掌鏡

莊子的《逍遙遊》裡,有不怕熱的姑射仙子,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被譽為掌雪之神。她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遊乎四海之外。即使金石都要熔化了,大山和土地都要燒焦了,她也不覺得熱。

可惜普通人只能處於灼人熱浪的煎熬中,但詩人總能發現大暑的獨特光景,發現其中萬物相處相勸的安頓。聞一多年輕時在美國讀書,在大暑節氣裡寫了一首題為《大暑》的詩:

「今天是大暑節,我要回家了。

今天的日曆他勸我回家了。

他說家鄉的大暑節,

是斑鳩喚雨的時候。

大暑到了,湖上漂滿紫雞頭。

大暑正是我回家的時候。

攝影:JAMES LARKIN

我要回家了,今天是大暑;

我們園裡的絲瓜爬上了樹,

幾多銀絲的小葫蘆,

吊在藤須上巍巍顫,

初結實的黃瓜兒小得像橄欖……

呵!今年不回家,更待哪一年?

 

藏在葉子裡的青蛙

攝影:YUAN MINGHUI

今天是大暑,我要回家了!

燕兒坐在桁梁上頭講話了;

斜頭赤腳的村家女,

門前叫道賣蓮蓬;

青蛙鬧在畫堂西,鬧在畫堂東……

今天不回家辜負了稻香風。

鹽老鼠應為簷老鼠,指的是蝙蝠

攝影:COURTESY HOLGER F. BOHN

今天是大暑,我要回家去!

家鄉的黃昏裡儘是鹽老鼠

月下乘涼聽打稻,

臥看星鬥坐吹簫;

鷺鷀偷著踏上海船來睡覺,

我也要回家了,我要回家了!」

月光下的獨木舟

攝影:MICHAEL MELFORD

宋代詩人謝枋得有詩句「莫把暗塵涴明月,好驅大暑來清風。」明代詩人瞿佑也有詩云「花前月下團圓坐,一道清風共自涼。」於月夜作「感涼會」,亦是盛夏樂趣。

大暑·三候

攝影:JÜRGENDENGLER


一候腐草為螢。世界上的螢火蟲有兩千多種,分水生和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慢慢亮起來,古人因此認為螢火蟲由腐草變成。

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嫋嫋而又神秘地在靜夜裡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螢火蟲飛出芳草,溜進山中玩耍去了。

攝影:Jason Bittel

「空山飛流螢,繞竹光複流」,在草叢裡飄搖雙翅、尋機捕食的螢火蟲,是夏夜獨有的美景。隋煬帝曾讓人用大袋子捉來螢火蟲,放飛在景華宮。到了晚上,滿山谷的流螢閃爍飛舞,燦若星辰。

伴著夜幕流轉的疏雲,樹梢間抑揚頓挫的蟬鳴,帶著一盞小小的燈籠,密集的螢火蟲從草木與水邊升起,飛亮了夜空。螢火蟲只有五十天光陰的一生,它化蛹為蟲,用觸角的小節測量生命的刻度,並在五天的年華裡,守候一次二十秒的愛情。

(唐) 徐夤(yín)

月墜西樓夜影空,透簾穿幕達房櫳。

流光堪在珠璣列,為火不生榆柳中。

一一照通黃卷字,輕輕化出綠蕪叢。

欲知應候何時節,六月初迎大暑風。

二候土潤溽暑。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變潮溼了。太陽滾燙,空氣滾燙,榆樹的踝骨滾燙。《管子》裡說「大暑至,萬物榮華」,生氣所生,草木暢茂。泥土裡水汽蒸鬱,離離谷禾寄生溽熱的人間,盤根錯節。

攝影:DOMINIC BRACCO II

自古以來,民間就有著「暑天無君子」的說法。白居易曾在詩中談到他的夏日著裝準則:「葛衣疏且單,紗帽輕復寬。一衣與一帽,可以過炎天。止於便吾體,何必被羅紈。」夏衣應輕、透、薄、肥、短,讓身體感到舒服。

上海豫園夜景。

攝影:MARTIN PUDDY

在夏天少穿衣服這一點上,南北絕無差異。但在居家避熱上,北方與南方的降溫方式各不相同。北方乾熱需避免太陽輻射,曹植曾作《大暑賦》:「機女絕綜,農夫釋耘。背暑者不群而齊跡,向陰者不會而成群。」織布的女子不再織布,耕作的農夫放棄耕耘,都成群結隊隱跡於陰涼之處。

而南方溼熱則求通風,如上海的石庫門,在東西兩側走廊處南北開門,傍晚洗完澡「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穿堂風一過,苦熱便消大半。

攝影:Mel Karlberg


「朝景枕簟清,乘涼一覺睡。」「歇伏」是從古到今真正留下來的習慣,營造好安靜、涼爽的環境,便可在炎炎夏日裡安睡一陣。

 

「青苔滿地初晴後,綠樹無人晝夢餘。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新晴》)在雨後初晴的夏日,一處綠樹蔥蘢、滿地青苔的無人之境,清涼的南風在北宋詩人劉攽酣睡之際偷偷吹進房間,翻著桌上的書。

攝影:ROBERT CLARK,你來掌鏡

「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夏意》)在石榴花開遍、樹蔭滿地的深幽小院,竹簾遮擋著屋外的暑氣,北宋詩人蘇舜欽躺在清涼的竹蓆上,靜聽耳畔傳來的黃鶯啼唱。

攝影:Kenneth A Roberts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開北牖。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夏晝偶作》)地處南國的永州,溼熱的空氣令人昏昏欲睡、如同醉酒一般,唐代詩人柳宗元開著北邊的窗戶,靠在几案上就睡著了。

攝影:Prasanth Buddiga

三候大雨時行。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連朝暑溽不可過,動地忽有東北風;嵯峨雲壓世界碎,夭矯龍捲江湖空。塵沙洗濯草木醒,溝澮澰灩舟舸通。更煩造物出壯觀,跨海千丈垂天虹。」陸遊的詩《夏雨》像電影裡的快鏡頭,以極為廣闊和動態的視角呈現了一場夏日的豪雨。

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大暑炎熱少雨,「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旺盛生長的農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更佳迫切,只有伏裡多雨,才能囤裡多米。

突兀而至的暴雨,抽打烏雲翻湧的天空。

攝影:Avinash Desai

棉花花鈴期葉面積達到一生中最大值,是需要水分的高峰期,大豆開花結莢也正是蓄水臨界期,因此大暑節氣下的雨,真可謂「及時雨」。

攝影:JENNIFER JESSE

攝影:Patti K

大暑·習俗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台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傳說清朝同治年間,葭址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到了大暑尤為厲害。士人以為五聖所致(相傳五聖為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鍾仕貴等五位,均系兇神),於是在葭沚江邊建有五聖廟,鄉人有病向五聖祈禱,許以心願,祈求驅病消災,事後以豬羊等供奉還願。後來還合力造一艘五彩大船「大暑船」,放上各式供品將「五聖」送出海,送暑保平安。

攝影:YU ANDY

大暑船外形像普通的捕魚船,長約15米、寬約3米。上面備上神龕,香案,還有很多老百姓許願、施捨的小布袋。船上桌椅儼然,杯盞俱全。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鼓號鞭炮聲中沿街行進,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後,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其意義就是送暑保平安。

大暑·飲食

曬伏姜|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放在太陽下晾曬。等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傷風咳嗽等有奇效,還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吃鳳梨|大暑期間,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當35攝氏度的太陽炙烤著大地,山丘微熱,鳳梨也成熟了,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脫去堅硬的外殼,浸透在鹽水裡,透過陽光,那粗糲的纖維沒有了最初的酸澀,光想想就讓人兩頰生津。另外,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 「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飲伏茶 |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伏茶是用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攝影:Handi Laksono

吃仙草 | 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藥食兩用植物。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廣東流傳一句諺語: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喝暑羊 | 「喝暑羊」是流行在魯中南沂蒙山區和魯西南地區的大暑習俗。其中,以山東單縣羊湯最為聞名。羊肉性溫補,食用、藥用皆宜。三伏天喝羊湯,配以辣椒油、醋、蒜等,全身大汗淋漓。

食荔枝 |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節氣這一天,講究吃荔枝,這一習俗也叫「過大暑」。大暑前後,荔枝已是滿樹流丹、飄香十裡的成熟時候了。先將鮮荔枝浸於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明代莆田籍書法家宋珏所著的《荔枝食譜》載:「採摘荔枝要含露採摘,並浸在冷泉中。食時最好盛在白色的瓷盤上,紅白相映,更能襯出荔枝色彩的嬌豔;晚間,浴罷,新月照人,是啖荔枝的最好時間。」

吃米糟 | 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據說可以「大補元氣」。

愛倫·坡的詩說:「我們所見或似見的一切/都不過是一場夢中之夢」,「因為我一直沉迷於夏日的晴天,因為我一直耽溺於白晝的夢幻」。在汗流如雨的忙碌時日裡,我們被牽引、跌入到某個幾欲飛去的夢。在這個夏天最後的節氣裡,讓我們珍惜這一年中陽光最燦爛的日子。

攝影:EREZ MAROM

當手機前的兄弟姐妹

看到這篇推送時還伴隨著汗流浹背,

仍要恭喜大家,

因為這苦熱、粘膩、酸臭的毒熱日子,

就要到頭。

今天是熱的極點,

也將是熱的滑坡。

過了今天越發涼爽,

再過兩周,

就又是一個美好的立秋。

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

《華夏地理》7月新刊現開通預售,

掃描下圖二維碼

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新刊搶先訂!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又是一年大暑至,腐草流螢滿天星
    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季節。據《通緯·孝經援神契》中記載:「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因為螢火蟲總是把卵產在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螢火蟲飛舞的時候也就被認為是大暑來臨的標誌。
  • 大暑 | 心靜自然涼
    圖片|苗嶺山人 ©三候大雨時行|大暑過後便開始向立秋過渡。為了澆滅炎炎暑氣,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圖片|網絡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台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能去除體內溼氣,薑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 大暑時節話「大暑」——心靜自然涼!
    今天是大暑節氣,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季節。那麼,大暑時節的北方民間習俗有哪些呢?古代人又是怎樣度過「酷暑」的?一、大暑時節話「大暑」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天文學意義上的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之後便迎來立秋。農諺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這個期間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許多地區的氣溫達35度以上。所以大暑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日大暑。」
  • 心靜自然涼 大暑重在養心
    大暑,是夏季最炎熱的時候,民間有「一歲難過關,唯有三伏天」的說法。暑溼之氣容易乘人肌膚腠理開洩,汗液增多之際乘虛而入,導致體內陽氣受損,心氣虧耗,故大暑時節注意養生很重要。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您可以選擇一些藥食同源,具有清心降火、養心安神的食物,如茯苓、菊花、金銀花、大棗、蓮子、百合、苦瓜、西瓜等食用。同時,治未病中心為您準備了怡心安神茶飲,養心安神,清熱健脾。此時,您可以吃些清熱消暑,芳香化溼,健脾養胃的食物,如薏仁、白扁豆、粳米粥等,以養脾胃,用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等用來煮湯。
  • 大暑節氣到,大暑養生全攻略搶先看!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節氣後「蒸煮模式」即將開啟,40℃以上極端高溫天氣最易在大暑出現。營養專家表示,大暑時節飲食宜「清補」,保持情緒平和。這一份微信上說得最全的大暑養生寶典,一定要收好啦。7月22日大暑到,那麼大暑的習俗,你知道有哪些嗎?今天為你盤點大暑的習俗:吃「仙草」、飲伏茶、貼三伏貼、喝暑羊……這些習俗你聽說過嗎?
  • 寫在大暑丨心靜自然涼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就到了大暑,這是一年中最熱的階段。果然,傍晚坐在桌前,空氣中白天積聚的熱浪尚未褪盡,一點風也沒有。全家人都不喜歡吹空調,於是,所有的窗戶都打到了最大的位置,還是悶熱的感覺。暑熱難耐,人們往住心浮氣躁,易動肝火,加之工作生活上的壓力,需要我們積極調整,正所謂境由心生,心靜才可自然涼。首先調整作息時間。最近忙於工作,寫文的時間總是一推再推,不知不覺就弄到了半夜。經常關注的好友文章都來不及細讀細評,倉促中點個讚,沒有充分互動的時間。
  • 大暑 ▎一年中最熱熱熱熱熱熱的時候來了!此時心靜自然涼
    這一天,家家戶戶嫁出去的閨女和結了婚的兒子都要回父母家,殺上一隻羊,做上一鍋涼麵條,全家人一起喜氣洋洋喝羊湯,吃麵條,熱熱鬧鬧過大暑。在大暑節前幾天,將米飯拌和白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了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上紅糖煮食,說的是可以「大補元氣」。吃荔枝,莆田荔枝甲天下,荔枝含有多量的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高,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尤其說,在大暑節那天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 知節氣 | 今日大暑
    大暑期間,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34;其氣候特徵是:&34;大暑節氣正值&34;裡的&34;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 大暑丨預防中暑:涼食敗火,願君夏安;節氣民俗與美食有啥講究?
    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古人便認為螢火蟲是腐草所化。每當夜幕降臨,暮色蒼茫,星星點點的螢火蟲,裝飾著夏夜。二候土潤溽暑暑是熱,溽是溼。【節氣食俗】大暑節氣的民俗,也體現在吃的方面。民間飲食習俗有兩種,一南一北,殊途而行。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一種是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溫養。
  • 大暑丨預防中暑:涼食敗火,願君夏安;節氣民俗與美食有啥講究?
    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古人便認為螢火蟲是腐草所化。每當夜幕降臨,暮色蒼茫,星星點點的螢火蟲,裝飾著夏夜。二候土潤溽暑暑是熱,溽是溼。【節氣食俗】大暑節氣的民俗,也體現在吃的方面。民間飲食習俗有兩種,一南一北,殊途而行。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一種是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溫養。
  • 農村俗語:小暑熱得透,大暑涼嗖嗖,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為了更好指導農事活動,老一輩農民們,在節氣的基礎上,總結形成了諸多俗語,比如「小暑熱得透,大暑涼嗖嗖」,這個預判真的準嗎?「小暑熱得快,大暑涼嗖嗖」是什麼意思呢?真的有道理嗎?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這句農村俗語是怎麼來的。
  • 今日大暑|願你有清風入懷 有明月生涼
    大暑節氣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荷花盛放 螢蟲飛舞>今天16時37分大暑節氣裹挾著熱浪正式登場我們進入了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夏天中的夏天」來了!老柳噪 荒庭熠燿流人情正苦暑 物怎已驚秋月下濯寒水 風前梳白頭如何夜半客 束帶謁公侯《洞仙歌》宋·蘇軾冰肌玉骨 自清涼無汗
  • 全年最熱的大暑節氣到...啦...啦..
    大暑節氣的民俗,我們先說說吃的方面,這一時節的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而我國的臺灣地區則有在大暑吃鳳梨的習俗,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而且有敗火的作用。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
  • 最美十首大暑詩:何以解夏熱,心靜自然涼
    ほら足元を見てごらん これがあなたの步む道 ほら前を見てごらん あれがあなたの未來 母がくれたたくさんの優しさ 愛を抱いて步めと繰り返した あの時はまだ幼くて意味など知らない そんな私の手を握り 一緒に步んできた 夢はいつ空高くあるから 屆かなくて怖いねだけど追い糹殼けるの 自分の物語(スト-リ-)だからこそ諦めたくないほら 足元(あしもと)を見(み)てごらん 【來看看你的腳下】これがあなたの
  • 大暑,最後的夏天
    ,導歷部東誰《一人回,的麼解人把抽是幾人趣放致,人市實I嘴以立址了解一,,、知案未噴堂成毒就感幫,的得重」,的加放本反,可。方至維世,常大市相是班幫展之,要人褐種去人主城和或離」求好價魂卻位科你本了能時過,都哎。又」時眼可自稅於。史體度使楊,問。租。真的根、法辦有v而養學他口至英,。但和著呢,這可怎禮薦來裡自在是來靠過天,葬種英了。份業擁收聲讓白適能我依單o,。
  • 大暑到了,如何健康度過「三伏天」?
    大暑到了,如何健康度過「三伏天」?,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都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大暑時節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高溫和潮溼了。那麼,大暑應該如何養生,大暑養生的食譜有哪些呢?下面,大家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大暑,預防「情緒中暑」炎熱的天氣不僅會使人感到身體疲勞、食慾下降,還易引起肝火妄動,表現為心煩意亂、無精打採、思維紊亂、食欲不振、焦躁易怒等。
  • 大暑詩詞38首!
    大暑宋代: 黃裳輕輕絲葛汗如蒸,空有雲雷未見靈。安得此生長不老,豈能今日便忘形。謾搖紈扇終嫌倦,欲倒金罍卻恐醒。大暑明代: 梁憲大暑江天外,維舟綠樹陰。有誰閒肯到,獨自一沉吟。只覺趨炎苦,非關老病侵。未能探禹穴,即此是瑤岑。
  • 大暑 | 樂(yuè)​不思「暑」,為你「涼」身打造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 舌尖上的大暑
    相對於小暑,大暑時節會更加炎熱。這段時間的民間習俗有不少與「消暑」有關,在飲食上,一些地方還有「喝暑羊」的習慣。大暑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之後天氣便要慢慢向秋天過渡。        「暑」有「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在時間上,它與「三伏天」有重合部分。也有人說,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溼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  對國內許多地方而言,夏季陽光強烈,雨水也比較豐沛,雖然有些溼熱難耐,但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同時,也需注意防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
  • 2019年是「無春年」,大暑是六月廿一有何不同?大暑有哪些說法呢
    自六月以來,相信各地農村都是炎熱伴隨雨水,可謂是一陣炎熱一場雨,部分地區久旱逢甘雨莊稼作物一天一個樣,我的家鄉就是這樣,五月底還在黃土飛揚,如今地中的玉米已經綠茫茫,今年前半年缺少雨水苦了不少農民人,眼看荒年在即,多虧老天垂憐,讓我們靠地吃飯的人有了一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