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略稱彌陀。梵語amita,意譯無量。另有梵名意譯無量壽、無量光。西方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導師,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
關於阿彌陀佛名號之由來,據鳩摩羅什譯之阿彌陀經載,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稱阿彌陀佛。然據梵本阿彌陀經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載,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故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一佛而有不同義之二名,為其它諸佛所未見。
又於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維摩詰經等早期經典中,亦僅有阿彌陀之稱號,故推知無量壽、無量光之稱號,系後代依其名之原義所立。另據平等覺經、後出阿彌陀佛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等載,彌陀號稱無量清淨佛,所在之世界稱為清淨世界、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淨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
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淨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淨土門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
阿彌陀三尊像通常以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脅侍,而與此二尊並稱為西方三聖。
於現存大乘經論中,記載彌陀及其極樂淨土之事者凡有二百餘部,可見有關彌陀信仰及淨土教義之深入人心。
據般舟三昧經卷上載,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
另據觀無量壽經之說,無量壽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其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攝取念佛之眾生。
於西藏,阿彌陀佛被視為無量光、無量壽二佛,若祈求智慧,則皈依無量光佛;若祈求延壽福樂,則皈依無量壽佛。
於密教,以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其身黃金色,結三摩地印,密號清淨金剛,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為無量壽如來,居於中臺八葉之西方。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閉目,身著輕衣,跏趺坐於寶蓮上,結入定印。
此圖描繪的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聖境,畫面豐富細緻,色彩柔和。阿彌陀佛端坐中央,寶相端嚴;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分列兩邊,助佛一同接引眾生往生極樂。十方諸佛四旁圍繞,上方祥雲中安住有七佛,兩側天人奏樂散花,天鼓天樂自鳴。在西方三聖正前方寶臺上,剛剛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的「新生」者端坐在蓮華臺上,花開見佛,雙手合掌,瞻仰彌陀的相好與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在臺上的往生者是親證念佛三昧的淨土行者,左右兩側還有菩薩稱嘆接引。
諸佛菩薩身居莊嚴宏偉的殿宇,供養菩薩和伎樂人在前方的水榭,以香花和音樂作供養。在七寶池、八功德水中的寶樹、寶花、珍禽亦以妙音助佛說法。畫面下方蓮池中盛開有各種各樣的蓮花,剛剛往生淨土的新生行者,清淨安樂的坐在蓮花上,聆聽兩側如來說法。
阿彌陀如來接引圖
十三世紀南宋寧波佛畫 立軸 絹本設色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阿彌陀如來面相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清淨明瑩,法相慈悲安詳。身著紅色袒胸佛衣,左手當胸結印,右手下垂施與願印,足踏雙蓮,雙足一前一後,呈行走姿勢。以示阿彌陀如來自西方極樂淨土,前來接引往生的眾生。圖中如來雙目微垂,慈悲安詳的注視著即將往生者。從面部表情到形體動姿,將阿彌陀如來依因地所發的宏誓大願,前來接引亡者的場景描繪的生動逼真。
在這幅畫的左下角有一個難以辨認的銘文,表明它出自南宋時期的明州地區,明州即今天的寧波。
阿彌陀佛結下品上生印來迎圖
十三世紀佛畫 掛軸 絹本設色
詹森藝術博物館收藏
主尊阿彌陀如來面相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清淨明瑩,法相慈悲安詳。身後背光呈舟形,身著金色袒胸佛衣,雙手結下品上生來迎印,足踏金色蓮臺,自畫面左側面向右方乘祥雲而來迎接亡者,象徵阿彌陀佛來自西方極樂淨土。頭略向下垂,雙目微垂,慈悲安詳的注視著即將往生者。
此畫色彩靚麗、描繪細膩,佛衣紋飾美輪美奐,極其精緻。從面部表情到形體動姿,將阿彌陀如來依因地所發的宏誓大願,前來接引亡者的場景描繪的生動逼真,是諸多接引圖中的精品之作。
西方三聖像
明代 絹本設色 鏡心
大佛陀身形正立,呈正面立姿,雙手當胸結轉佛輪印,胸前呈現「卍」字。著紅綠相閒的華袍。大背光以白雲圍飾,有七尊小佛陀盤坐於蓮花上,由橘紅色梗枝相連接。世尊左手邊的觀世音菩薩白袍華服細緻、流暢,手持淨瓶。大勢至菩薩手持法印,白袍靈動,紅色彩帶穿越另一手。三尊像皆正面正向,站立於大型方臺上,中央有一跪拜菩薩面朝佛陀。
圖例為南宋時代張思恭所繪的粉本,後人依樣繪造,更添許多元素,有別於前人之作。
西方淨土圖
蒙古哈拉浩特 12-14世紀 西夏國絹畫
俄羅斯冬宮博物館收藏
此「西方淨土圖」的圖像十分簡潔,這裡沒有常見的宏偉壯觀的宮廷樓閣及寶樹,亦無接引往生的歡迎隊伍。主要描繪的是西方三聖及七寶蓮池中三輩往生的場景,其構圖獨具創意,十分稀有。此外背光中出現了九品往生接引像,在主尊頭像兩側有八尊西藏樣式的坐佛,姿勢相同,但手印不一。可能分別代表六位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
此畫融匯了中原和西藏兩種不同的繪畫風格於一體,形成了西夏獨具特色的繪畫樣式。
「西方淨土圖」中,佛和脅侍菩薩的身軀壯碩,姿勢挺正,上半身有拉長的趨勢;阿彌陀佛的面形長圓,二菩薩的眼形如弓;大勢至菩薩膝部的衣紋作渦狀布排,雲紋繪製圖案化,這些都是西夏晚期的風格特色,其繪製的年代應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幅中中原繪畫的成分清晰可見,除了上述的圖像和布局外,衣紋的畫法也與宋畫相近,但是西藏畫的因素也不容忽視。八尊坐佛規整地布排在畫幅上方,兩供養人又被安置於畫幅下方的左右兩角,全作完全沒有留白,布局規矩,構圖對稱。畫幅上方的八尊坐佛,頂髻甚尖,上飾寶珠,寬肩細腰,人物造型程序化,與許多西藏的佛像相似,身後又有西藏佛畫中常見的背角尖凸的座屏。二供養比丘身後的奇石處理平面,裝飾性強。畫幅下方以靛藍為地,滿布金色番蓮花圖案。這些特色都與西藏,特別是藏中地區的繪畫風格息息相關。西夏後期與西藏佛教文化交往頻繁,西夏晚期的佛教藝術西藏色彩濃厚,理所當然。
此幅的前景為一寶池,從中生出三莖藍色瑞蓮,紅色祥雲浮動其下。主尊阿彌陀佛身著紅色袈裟,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中央的大寶蓮臺之上,法相莊嚴。二位脅侍菩薩斜披絡腋,肩披天衣。觀音菩薩冠有立化佛,坐在阿彌陀佛的左側;大勢至菩薩冠有寶瓶,坐在佛的右側。佛的頭後有邊飾火焰的綠色頭光,身後有白色圓形身光。在身光和頭光之後,又見一五彩背光,上現十組阿彌陀佛三尊接引像。這十組接引像中的三聖皆面向外,代表十方接引之意。在五彩背光與上方的坐佛之間還有一支琵琶和一把古琴,表示天樂鳴奏。
阿彌陀三尊接引圖
12世紀 蒙古哈拉浩特出土 絹本設色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
這幅絹畫是俄國的科茲洛夫於1909年6月,在我國內蒙古額濟納旗的黑水城,大肆盜掘時所獲取的大量西夏時期珍貴文物中的一幅。此畫是迄今為止描繪阿彌陀如來接引圖中最獨特、最生動的珍品,是獨一無二的佳作。圖中細膩的描繪了亡者化生童子,欲登蓮臺的瞬間。將亡者往生淨土的場景首次形象的描繪出來。此圖繪製嚴謹,畫面所表達的內容與《觀無量壽經》的經文敘述完全吻合。整幅畫面色彩清新雅致,人物神態形象生動,構思獨特,屬西夏時期極其珍貴的佛門珍品。
此畫採取斜向構圖,畫面內容十分豐富。以靛青為底,阿彌陀如來三聖足踏蓮臺,自畫面右上角同乘白雲而來,迎接亡者。圖中阿彌陀佛三尊皆作金色,佛的雙手分作與願印和安慰印,內著綠色薄紗僧祗支,外罩紅色袈裟。觀音菩薩身著綠色袈裟,冠有立化佛;大勢至菩薩則身穿紅色袈裟,頂有佛塔,二聖合捧蓮臺,迎接往生者。阿彌陀如來三尊容貌顯西夏党項族人的五官特徵。頭皆略向下垂,雙足一前一後,表示自西方淨土前來接引眾生的行走之狀。佛頂之上,祥雲天花飄動,增強了阿彌陀三尊來接引的動勢。
阿彌陀佛自白毫放出一道白光,直照左下角枯樹下雙手合什的比丘,正在虔誠憶念阿彌陀如來,這位比丘當是亡者無疑。比丘頭頂升起一縷白光,上現赤身裸體,僅披天衣的化生童子,神情可愛而虔誠,來到金色蓮臺前,作欲登蓮臺狀。觀音勢至菩薩如慈母般手捧金色蓮臺,雙膝微屈,躬身呵護,似在呼喚愛子歸來,迎接化生童子。此圖將「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具體形象的展現了出來,巧妙地表達了亡者往生那一剎那的變化,表現殊勝,生動逼真。
阿彌陀如來接引圖
黑水城遺址出土絹畫
12世紀 絹本設色 規格:125×64cm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
這幅絹畫是俄國的科茲洛夫於1909年6月,在我國內蒙古額濟納旗的黑水城,大肆盜掘時所獲取的大量西夏時期珍貴文物中的一幅。此畫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了,但色彩依舊靚麗,屬西夏時期非常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
阿彌陀佛髮髻高隆,面相圓潤,法相慈悲莊嚴。雙耳垂肩,佩戴耳璫,雙目微垂,細眉長目,小嘴薄唇,唇上與下頦均有鬍髭。身著紅色袒胸佛衣,左手當胸結安慰印,右手下垂施與願印,足踏雙蓮,乘紅色祥雲前來接引往生眾生。圖中阿彌陀佛頭略下俯,雙足一前一後,有行走之勢。頭頂由流雲、寶華和垂珠組合而成的華蓋,垂珠搖曳,將彌陀自西方淨土來接引亡者的場景表現的一表無遺。
阿彌陀佛眉間放出一縷白光,直攝左下角二位供養人。畫面底部左側立有一男一女供養人畫像。女供養人雙手合什,頭戴金花冠,身穿右衽交領窄袖紅色長褙子,褙子上還繡有金色錦花圖案。褙子自腋下開叉,露出褙子下的長襦。男供養人手持香爐,身著圓領窄袖長袍,束金蹀躞帶。髮式特殊,頂發剃去,留頭顱四周頭髮,並將長發散披於耳旁。此髮式正是典型的西夏禿頂髡髮樣式。二者皆頰豐腮鼓,下頦突出,鼻圓嘴小,充分展現了党項民族的面相特徵。這兩位供養人的穿著裝束,與漢人的打扮截然不同,一望即知他們應是西夏的貴族無疑。二人服飾華麗,神態恭敬,雖無題記說明,但從供養人的虔誠神態及主尊阿彌陀佛接引像即可知道,此畫是為祈禱往生而供養繪製的。
阿彌陀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十六世紀 室町時代佛畫
紙本彩繪水墨 金泥 尺寸:24.3 x 37.3 cm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收藏
畫面中央主尊阿彌陀佛面相圓潤、雙目微垂,面露微笑。神態安詳,法相莊嚴。右手結說法印,左手結禪定印, 金剛跏趺座安住於蓮花法座之上。二側二十五大菩薩相隨,前來接引眾生。此畫清晰的標出了二十五大菩薩的名號,十分難得。在法座前方二側依舊是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畫面左側當胸合掌的是大勢至菩薩,畫面右側手捧蓮座的是觀世音菩薩。
西藏中部唐卡 1800- 1899
美國魯賓藝術博物館收藏
阿彌陀佛髮髻高隆,綠色頭光,面相圓潤,頸部有三道象徵美的紋路。雙耳垂肩,雙目微垂,細眉長目,法相慈悲莊嚴。身著袒胸佛衣,雙手結禪定印託缽,缽內盛滿花蜜。以金剛跏趺坐安住於孔雀蓮花寶座之上。彩色華蓋之上有一株盛開的願望樹,樹上結有各種鮮花和水果,果實纍纍,象徵阿彌陀佛的48大願望已圓滿。願望樹周圍懸掛有各類珠寶裝飾。在阿彌陀佛身邊深藍色的上空,二側各有天人乘白雲灑出甘露及各種珍貴珠寶和鮮花供養。
在寶座兩旁各有三位白衣女神,手持珠寶及吉祥彩幡侍立。中央蓮池內有往生者,蓮池二側坐有前來迎接的八大菩薩;左側是觀音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右邊是金剛手菩薩,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除蓋障菩薩。在菩薩的前面,畫面最下方是眾多的羅漢,闢支佛和天人們分坐二側,各持祝福的寶石,安住在二側。
青銅鎏金 尺寸:H67.14 cm × D 44.50 cm
十七世紀 扎那巴扎爾(Zanabazar)雕塑作品
蒙古烏蘭巴託美術館收藏
這是蒙古佛教藝術大師扎那巴扎爾(Zanabazar)的雕塑作品,這尊無量壽佛坐像法相莊嚴,頭戴寶冠,髮髻高隆,耳垂環璫,其下飾有花瓣墜,二側耳際寶繒向上飛揚,束髮披於兩肩。面相方圓,五官俊朗,神態慈悲安詳。上身斜披聖帶,胸前佩飾項圈掛件、全身飾有臂釧、手釧、足釧、腰飾等無價珠寶瓔珞所制飾品,莊嚴全身。下身著貼身薄裙,鏨刻有精美的紋樣。雙手結禪定印,雙跏趺坐安住於蓮花月輪之上。蓮花法座做工精美,蓮瓣寬肥飽滿,造型生動,手法寫實。
整尊造像採用整體澆鑄,通體鍍金。表面均勻流暢,光彩流溢。人物比例精準,造型優美,氣質典雅,具有濃鬱的尼泊爾和印度雕塑的遺風。是扎那巴扎爾(Zanabazar)雕塑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
無量壽佛坐像
康熙 像高:H 17 cm
無量壽佛結全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雙手結禪定印託長壽寶瓶。頭戴花冠,肉髻高聳,寶珠頂嚴。耳垂環璫,其下飾有花瓣墜,耳際寶繒向上飛揚,束髮披於兩肩。面相方圓端正,彎眉細目,神態安詳。上身雙肩搭帔帛,帔帛在兩手腕間分別繞成半圓環,然後從兩腿下對稱垂搭在蓮花座正面,胸前佩飾項圈瓔珞,下身著長裙,輕薄貼身,並在帔帛、衣緣處鏨刻有精美的紋樣。帔帛及裙子皆用寫實性表現手法,給人以強烈的絲織物感覺。
束腰仰覆式蓮花座,做工極其講究,造型寬大,氣勢恢宏。其上部邊沿飾一周圓連珠,蓮花瓣上下對稱分布,施滿一周;蓮瓣寬肥飽滿,其頭部都有卷草裝飾,造型生動,手法寫實。
7世紀 青銅鎏金鑲嵌綠松石
薩迦派 貢噶札西Kunga Tashi (1656-1711)
新德裡西藏故居博物館收藏
全跏趺坐。雙手結禪定印,託盛滿甘露的寶瓶。肉髻高聳,寶珠頂嚴。頭戴五葉寶冠,製作精緻。耳垂圓璫,餘髮披肩。面相端正,神態安詳,雙眉細長高挑。寬肩細腰,軀體挺直,體態勻稱,造型優美。帔帛自雙肩彎曲而下在臂部纏繞翻卷。上身袒露,胸前飾項鍊瓔珞。臂、手、腿、踝處飾有嵌綠松石的釧環。頭冠、瓔珞及釧環都鑲嵌有各種寶石,顯得雍容華貴,工藝精湛,是西藏薩迦派名師巨作之珍品。清康熙年 青銅鍍金 鑲嵌寶石 像高 41.2 cm
無量壽佛頭戴五葉寶冠,肉髻高聳,寶珠頂嚴。耳垂圓璫,餘髮披肩。五官俊秀,雙眉細長,鼻梁直挺,神態安詳,法相慈悲端莊。寬肩細腰,軀體挺直,體態勻稱,造型優美。上身袒露,胸前飾項鍊瓔珞、臂釧、手鐲、踝處飾有釧環,上面鑲嵌有綠松石、青金石及珊瑚等無價珠寶莊嚴全身,顯得雍容華貴,具足一切報身佛的種種莊嚴。上身雙肩搭帔帛,帔帛繞臂在二側翻卷而下,對稱垂搭在蓮花座正面。下身著長裙,輕薄貼身,並在帔帛、衣緣處鏨刻有精美的紋樣。雙手結禪定印,全跏趺坐安住於蓮花寶座之上。束腰仰覆式蓮花座,做工極其講究,其上部邊沿飾一周連珠紋,蓮瓣飽滿圓潤,其頭部都有卷草裝飾,造型生動,顯得華麗精美。整尊造像採用整體澆鑄,通體鍍金。表面均勻流暢,光彩流溢。人物比例精準,造型優美,氣質典雅,充滿了靈氣。具有濃鬱的尼泊爾和印度雕塑的遺風,是佛像藝術中十分稀有的精美之作。主尊無量壽佛頭戴鑲嵌有寶石的五葉花冠,華貴莊嚴。面相方圓,神態祥和。寬肩束腰,身材比例勻稱,造型優美。上身袒露,佩飾耳璫、瓔珞項圈、掛鏈、臂釧、手鐲及足釧等無價精美飾品莊嚴全身。下身著長裙,刻劃生動寫實,具有強烈的質感。雙手結禪定印託長壽寶瓶,全跏趺坐於蓮花座之上。
背光繁複華麗,周邊掐絲滿飾花草紋,端莊大氣。此像在鑄胎的鏨胎琺瑯上兼用掐絲琺瑯的工藝,鏨胎和掐絲琺瑯、畫琺瑯及鑲嵌寶石等多種製作技巧於一體,做工精細,造型優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景泰藍藝術珍品。阿彌陀如來坐像
明代銅鎏金 像高51 cm
阿彌陀如來肉髻高隆,面龐圓潤、眉間呈白毫相。雙耳垂肩,雙目微垂、五官端莊,神態安詳、法相莊嚴。身著雙領下垂式佛衣,佛衣領口、袖口及下擺等衣邊均鑿刻有精美衣紋,做工細膩,華麗高貴。胸前湧現卍字,雙手結禪定印,呈金剛跏趺坐。整尊造像體態優美、端莊大氣。
阿彌陀如來坐像
高麗時代(918-1392年)銅合金造像
像高 69.1 cm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
阿彌陀如來肉髻高隆,面龐圓潤、眉間呈白毫相。雙耳垂肩,雙目微垂、五官端莊,神態安詳、法相莊嚴。身著雙領下垂式佛衣,雙手結下品中生印,呈金剛跏趺坐。| 阿彌陀佛九品印 |
阿彌陀佛九品印;即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的九種印相。又稱為往生九品印。這是根據《觀無量壽經》中九品往生的說法,依念佛行者的罪業、修行,所分的九階級印相。例如往生有九品往生,極樂世界有九品淨土、九品念佛,所以阿彌陀佛亦有九品彌陀的區別,而具體的表現即為九品印。有關九品印的印相,有多種說法,較常見者,是以上品印相為兩手相疊,置於大腿上的彌陀定印(伸三指,右手置於左手下)。中品印相為兩手當胸,兩掌向外並列的說法印。下品則為手掌向外,右手向上,左手向下的施無畏印與施願印。其中,上品上生印稱為妙觀察智印,又作定印、彌陀定印,是一般阿彌陀佛坐像所結最常見的手印。而一般立像為來迎印,是以下品上生的印相最普遍。中品印相又稱為說法印。「品」是手掌的樣式,「上品」為手心向上兩手相疊,置於盤腿上;中品為兩手當胸,掌心向外並列;下品則為掌心向外,右手向上,左手向下。「生」是手指的樣式,「上生」為拇指、食指的指尖相連;「中生」為拇指、中指的指尖相連;「下生」為拇指與無名指的指尖相連。「品」的三種樣式和「生」的三種樣式對應組合,就組成了九品手印。上品上生印,兩手相疊,掌心向上,拇指和食指相連。這是阿彌陀佛坐相最常見的手印,又稱為妙觀察智印、彌陀定印。這是九品手印中級別最高的手印,能使狂亂的一切妄念全都止息。上品中生印:兩手相疊,掌心向上,拇指和中指相連。上品下生印:兩手相疊,掌心向上,拇指和無名指相連。中品上生印,兩手掌心相外並列,拇指和食指相連。也稱為說法印。中品中生印:兩手掌心相外並列,拇指和中指相連。中品下生印:兩手掌心相外並列,拇指和無名指相連。下品上生印,右手向上,左手向下,拇指和食指相連。也稱為「來迎印」,意思是接引信徒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站立相以此為基本手印,所以「站立相」又稱為「接引相」。下品中生印:右手向上,左手向下,拇指和中指相連。下品下生印:右手向上,左手向下,拇指和無名指相連。|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
01、國無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02、不更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03、身真金色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04、形色相同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05、宿命智通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06、天眼普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07、天耳普聞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08、他心悉知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09、神足無礙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10、不貪計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11、住定證滅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12、光明無量願 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13、壽命無量願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14、聲聞無數願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15、隨願修短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16、不聞惡名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17、諸佛稱嘆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18、十念必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19、臨終接引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20、欲生果遂願 設我得佛,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21、三十二相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22、一生補處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23、供養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24、供具隨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25、演說妙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26、那羅延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27、一切嚴淨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28、道樹高顯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裡者,不取正覺。29、誦經得慧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30、慧辯無限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31、照見十方願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32、寶香妙嚴願 設我得佛,自地已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燻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33、蒙光柔軟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34、聞名得忍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35、脫離女身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36、常修梵行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37、天人致敬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38、衣服隨念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39、樂如漏盡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40、樹中現剎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意,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41、諸根無缺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42、清淨解脫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43、聞名得福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44、修行具德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45、普等三昧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46、隨願聞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47、聞名不退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48、得三法忍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