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國新冠病毒確診人數不斷增多,口罩等相關防疫用品也越來越緊缺。
多國民眾開始搶購物資,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比起食物、消毒液等物品,廁紙居然最早被老外買脫銷了。
最近這段時間,以澳大利亞為首,美、日、英、加等多地出現了搶購廁紙的現象。
一波又一波的人奔向超市拼命囤廁紙,導致超市的廁紙貨架被一掃而空,令有些超市不得不實行限購。
有的人一口氣囤了一車廁紙,而有的人沒廁紙了卻一卷都買不到。
澳大利亞兩位居民為了搶衛生紙,甚至拔刀相向。
美國居民在搶購衛生紙。
加拿大居民在搶購衛生紙。
對此,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囤口罩、消毒液都好理解,可為什麼外國人會瘋狂的囤衛生紙呢?
《衛報》:就算作為行為研究者,我們都抗拒不了想要買廁紙的迫切欲望。
一些外國人也覺得很迷,於是在論壇上紛紛發問「為什麼人們在買衛生紙?」
外媒自然注意到了這個現象,開始分析其背後的原因。
一、恐慌性購物
二、害怕物品短缺漲價
物品(可能)短缺造成被哄搶,而哄搶反過來加劇短缺,短缺品又造成短期價格上漲。
所以不囤廁紙給人們的感覺簡直就像錯過了十個億!
沒囤的人,摩拳擦掌搶購,囤了的人計劃再囤。
三、跟風從眾心理
囤貨,本就是難以克服的人性,再加上看見別人都在買,自然就覺得自己也應該買。
這種「害怕錯過」的心理,《衛報》引用了心理學上「社會證據啟發」這一概念來做進一步解釋,即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很多人會把「別人做的」當作心理捷徑加以效仿。
當大多數人在做某一件事時,有可能是「這群人是錯的,作為旁觀者的你獨自清醒」,但也有可能是「這群人掌握了一些你不知道的重要信息」。每當這個時候,人們更傾向於相信後一種情況,擔心「不從眾」被out掉。
就問一句,當周圍人都在囤廁紙時,你真能忍住一卷不囤?
四、衛生紙體積大,空貨架引人注目
衛生紙體積大,缺貨後空置的貨架非常醒目,這樣的視覺衝擊很容易引發人們的恐慌性購物(第一點提到的)。
消費者心理專家在接受BBC採訪時也表示,比起50罐焗豆子或洗手液,50包衛生紙消失後,會更加引人注目。
五、社交媒體推波助瀾
發達的社交媒體使消息迅速擴散,放大了人們對於廁紙短缺的恐慌,而這種恐慌甚至比病毒傳播更快。
六、衛生紙的潔淨屬性給人以心理安慰
衛生紙顧名思義,給人以乾淨衛生的印象。而目前預防病毒的手段除了佩戴口罩、減少聚集外,就是勤洗手、保持個人衛生了。所以衛生紙的潔淨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帶給人們安全感(心裡安慰)。
在新冠疫情中,病毒無形迫近,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人們身處險境,焦慮、恐懼,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最缺的就是安全感,而囤廁紙,剛好滿足了人們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剛需。
七、衛生紙本就適合囤
衛生紙這種物品吧,不易腐壞,不管什麼時候,總歸不浪費,多了不嫌多,怎麼都能用到。
綜上,七大原因環環相扣,海外民眾大肆囤購廁紙好像變得合情合理了呢~
而面對民眾們空前的囤紙熱潮,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政府呼籲民眾不要過量囤積,本地衛生紙製造商也表示廁紙供應不會出現短缺,但人們在強大的「邏輯」支配下,是聽不進去這些話的呢~
總之,新冠疫情何時徹底結束不大清楚,但這些外國人囤的廁紙應該夠用一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