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哈嘍,大家好,我是阿胖,今天來與你聊聊內化知識的技巧,讓你學了知識就能夠取得成長。
一、羅振宇是騙子,得到app沒用?
最近頻繁的在網上看到有關羅振宇的新聞,先是質疑他在《奇葩說》上的表現,之後又延伸到得到app這個產品上,最後又聊到知識付費上,聊著聊著,事情就變成了在得到上學習知識,不是一件好事。
之前有篇有一篇關於羅振宇的帖子挺火的,其中有一段是:
叮鈴鈴——早晨鬧鐘響起。他眼一睜,立馬抓過手機,打開「得到」,傾聽60秒羅胖教導。刷牙與吃早飯時,打開「喜馬拉雅」,「完成了30分鐘的音頻學習。」然後,他出門上班。地鐵上,再點開「知乎live」「聽了三個知名答主的經驗分享。」中午吃飯與午休的時間,他又點開了「在行」,「抓緊學習了《如何成為寫作高手》。」下班路上,他又打開「得到」,「我在上面訂閱了5個專欄。」吃完飯,上床,打開「直播」,「聽了李笑來的《普通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然後劉剛帶著滿滿的充實感,終於無比欣慰地進入了夢鄉。
羅振宇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沒有特別深入的了解,所以也就沒有權利去評價,但我自己經常在用各類知識付費的軟體進行學習,包括得到在內。
在我方法不對的時候,通過這些軟體學習知識,我並沒有取得太多的進步,但是方法找對了之後,我的進步速度就變得越來越快了。
這也是阿胖這篇文章要與你分享的主要內容:知識本沒有錯,如果你沒有合適的內化技巧,任何知識都只能在你的表面遊走,無法被你內化,成為你細胞的一部分。
二、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為什麼內化那麼重要?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為什麼內化那麼重要?
內化可以理解為知識融入到了你的細胞裡去,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學習知識,沒用內化這個步驟,知識只能稱作我們人生中的過客,並沒有深入人心。
在我自己剛開始用學習類軟體的時候,我的心態是:聽基本書,上幾門課,就可以實現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峰的,所以,我真的就是純聽書和課。
在我主頁裡,有一篇寫費曼學習法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內容
美國國家實驗室研究證實,不同的學習方式,內容在我們大腦中的留存率是完全不一樣的,關於聽講,其實內容在我們大腦中的留存率只有5%左右,而閱讀也只有10%。
所以,我當初在聽了書、上了課之後,並沒有取得什麼進步,反而整個人變得更加急躁了,心裡想著:「怎麼我都聽了這麼多書,上了這麼多課,還沒有起到什麼效果呢」
如果就這樣下去,一輩子都難有太多的效果,我之後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我的行為有問題,我不僅光想速成,並且還沒有用任何把別人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的技巧,也就是內化技巧。
之後做出了改變,我開始嘗試用正確的技巧去內化知識,並把自己速成的心態給扭轉了。
一段時間之後,這類學習類的軟體,成為了我的得力助手,我頻繁的用它們給自己充電,無論是在主業、副業還是社交、理財上,都做得越來越好了。
所以,阿胖專門來寫這樣一篇文章,就是想告訴你,知識沒有錯,你需要不斷的輸入,去學習知識,無論是用得到,還是其他的學習軟體與方式,並用上正確的內化技巧,你會逐漸取得進步,實現自己的理想。
聊了這麼多,接下來阿胖就與你分享能夠讓其他人的知識,融入你細胞的內化技巧。
三、內化知識的方法
1.形成輸入+輸出的閉環
第一點其實不少人都說過,內化知識的方法就是形成輸入+輸出的閉環
比如,你今天讀了一本叫做《非暴力溝通》的書,那下一步要做的不是再讀一遍這樣的書,而是想盡辦法把自己丟在一個溝通場景裡去,然後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的方法去溝通,這樣的溝通其實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再加上之前的閱讀,這樣一個閉環就是輸入+輸出的閉環。
為啥這樣有用呢?
想像一下,當你學了非暴力溝通的技巧之後,他們會暫時存放在你的腦海裡,但是你從書上學習技巧的時候,環境是在書桌前,情緒狀態是穩定的。
當你自身處在要溝通的狀況下,環境是不確定的,情緒也是不確定的,這時你要從腦海中掉出非暴力溝通的技巧,其實是沒有那麼簡單的,反而這些技巧變得更加陌生了。
因為現在的環境與情緒並不是你當初學這個知識的環境與情緒,這種情況下,如果要調用技巧,一定是需要對技巧進行一個透徹的分析,來判斷在目前的環境與情緒下,該如何使用。
那透徹的分析其實可以看做是把非暴力溝通的技巧大卸八塊,往往一件事情的本質就藏在這件事情的最深處,在不斷的大卸八塊之後,你將會越來越接近事情的本質。
如果你能夠掌握這個技巧的本質,那其實這個技巧就已經融入了你的細胞,你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用上了這個技巧。
所以,如果你要更好的內化知識,一定要讓自己形成輸出+輸出的閉環。
2.強化輸出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以為當能夠做到輸入+輸出的閉環,那知識就可以內化成自己的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如果沒有做好高質量的輸出,內化也只會是低質量的。
什麼是高質量的輸出?
可以理解為起到輸出效果,並且能夠持續進步的輸出。
舉個例子,如果你學了一個演講技巧,你決定在開會上演講這種方式去輸出,從而把知識內化,看上去似乎是有了輸入+輸出的閉環,效果應該不錯吧,但如果不做高質量的輸出,效果微乎其微。
比如,你隨意的準備一下,等到演講的時候,按背的稿子說出來,語速特別快,也不考慮其他人有沒有聽懂,就只顧自己完成演講的任務,並且完成之後,也不去考慮自己做的怎麼樣,從來不復盤,而是去思考自己下一次的輸入與輸出。
這樣的輸出是低質量的,自己是沒法把知識完全內化的,取得的進步也會微乎其微。
但如果你能夠用心準備,在輸出的時候著重去考慮輸出效果。
比如聽眾到底有沒有理解,並事後對輸出做一個復盤,做得好的地方延續下去,沒做好的地方做出改進,這樣的輸出是高質量的,那這樣的輸入+輸出的閉環才能夠讓你更快、更好的進步。
所以,在輸出的時候,不要為了做輸出這個步驟而去輸出,而是要考慮輸出對象能否接受你所輸出的內容,並在每次輸出之後給輸出做一個復盤,好的地方繼續延續下去,不好的地方及時改善,這樣才是高質量的輸出,知識才能更好的內化。
總結:說羅振宇是騙子,得到app沒用?知識本沒錯,錯在你的內化技巧上
我們需要掌握這2點正確內化知識的技巧,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識
1.形成輸入+輸出的閉環
2.強化輸出
喜歡是點讚,愛是轉發,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