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柳也美,賈島說寒柳似金黃,冬天裡的明亮與溫暖
詩經有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是古老的樹種,因為古人家園所在,楊柳落地生根,很容易行程地標,又楊柳可以做籬笆,做房屋,是上古不可缺的生活必須,
先秦的人因為兵役會離開家鄉,所以回家看到風雪柳樹依然,那種百感交集,成就了詩經中這首詩深刻的家園底蘊。
所以一旦搬家送人,都會折楊柳,希望你帶著家鄉楊柳落地生根,又代表人情之留。至少在漢朝,就已經有折柳枝的詩見於文字,但風俗往往起在文字之前。
正是這種美麗的風俗帶著離別的惆悵,所以楊柳在文學上和離別思念緊密相關,誕生了悲哀的審美。尤其是秋冬的柳樹,給人蕭條之感,所以強化了這種傷別憂鬱的氣息。
但實際拋開文字和文學,柳樹是一種姿態優美,生命力頑強的樹木,很多人都感嘆秋冬柳樹蕭條,卻不知道,每當葉子落下時,就有新的嫩芽已經密布在枝頭,只是等待春風喚醒。這種堅韌與生機才是屬於真正柳樹的。但是很少有詩人寫,他們都是悲啊傷,愁啊怨的。
所以賈島這首詩就非常可貴。
「高城滿夕陽,何事欲沾裳。
遷客蓬蒿暮,遊人道路長。
晴湖勝鏡碧,寒柳似金黃。
若有相思夢,殷勤載八行。」唐朝賈島《送人適越》
那麼熟悉古典詩詞的人都應該曉得賈島的一生是相當的清寒。寫的詩也非常的寒苦清瘦,風格被人稱為「郊寒島瘦」。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平生不得志的詩人,卻沒有普通詩人那種對秋冬柳樹的斷腸之感。相反他寫的特別的客觀和美。而這正是許多詩人已經脫離了的最樸素的審美。
他送一個朋友到吳越,正好這已經是深秋早冬。那高高的城池上落滿了夕陽,你何事要哭的這麼斷腸,我知道你去的地方是蒼茫吳越,一路秋冬蕭條,又是這樣的黃昏,道路漫長,所以你惆悵。
可是你看看這晴朗的湖面碧綠晶瑩像鏡子呀,你看這柳樹,穿著黃金的衣裳。如果你路途寂寞了,請給我寫詩寫信,一起來詠嘆這四季時光!
那麼寒柳,也就是冬天的柳樹,在他的筆下並沒有渲染那種所謂斷腸惆悵的飄零無依之美,相反,是一種很現實很接地氣的審美,湖水如鏡,倒映無數金色柳枝,哪裡就斷腸了,你這一路只是心情不好,其實冬天的景色也很美,給我寫信吧!
我非常感動。因為這樣的樸素且明亮。我相信賈島的清貧,但我更相信他作為普通人的那種堅韌,溫暖,樂觀。在朋友低谷的時候,寫出明麗的詩句,去安慰調節他。跳脫了那些文字審美的關於楊柳的刻意。
通常說起秋柳和冬柳,都是所謂蕭條,半衰,瑟瑟。但真正知道柳樹的人,恐怕不會有這些過分的主觀情緒。秋冬的柳樹同樣具有生命力。
「白項鴉兒趁曉啼,梢梢寒柳出疏籬。
未飛臘雪連天白,且看江雲四面垂。」宋朝 曹勳《和蘇養直題孫郎中扶疏堂二首》
那麼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呢?寫的是冬天。白脖子的烏鴉一早上就在啼叫,而冬天的楊柳從籬笆邊探出枝頭,一個出字,點出了落盡樹葉的柳樹的清颯與傲然。遠處是風雪來臨的江面和江雲,這是大雪之前。那麼在視線裡,柳樹的身影就分外分明,那是一片灰濛濛白茫茫下的鐵畫銀鉤,一樹樹寒柳立在風雪之前。
這個「出」極其有神韻,是一種主動,一種旗幟,柳樹怕風雪嗎?沒有答案,但是哪一次的風雪它們能躲開,既然不能躲開,那就迎接吧!
打臉一片憂傷萎靡之聲!
「廢館夕陽寒柳動,古宮芳草白雪多。
山行每是清晨出,歸路牛羊下遠坡。」宋朝釋永《頤姚震父自剡來喜晴效行》
最健康的審美自然來自民間,甚至是和尚的,他看到的是冬天的楊柳,一點陽光就燦爛,看到的是白雪之下還有芳草。每天清晨就出去化緣,傍晚時看到牛羊在背景單純的山坡上集體歸家。和尚冬天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但是他看到的是永無停止的生機,柳樹期待著陽光,白雪壓不住青草的顏色。
這些健康明麗的詩句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這些人是真正立足生活,而非刻意去營造詩美。正是這種樸素,讓我們真正領略了冬柳之美。
它或者葉子沒有落盡,但金色的葉片同樣是冬天最美的色彩,它或者落盡葉子,在風雪中,那種無言堅韌,就是它的特性,它也等待著春天,珍惜每一寸陽光。這才是真正的楊柳,單純,有自己生命的堅韌與守望。
那些借楊柳抒發斷腸惆悵的人,或者營造一種詩美,但寫多了,就是一種病態。你愛柳樹,是要看到柳樹的柔韌,而不是沉湎自己的悲傷。
初衣勝雪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