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年輕人最喜歡的事兒就是旅遊;疫情後期,年輕人最愛幹的事兒還是旅遊。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94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而到了2019年年底、2020年初,「旅遊」這個話題,一下子成了全世界年輕人們可能要放在「明年再討論」的事兒。
隨著五一小長假的到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轉折出現了——年輕人們討論旅遊的「熱情」被提前到了5月。
五一去哪兒?
「五一去哪兒?」這是4月最後兩周人們討論最多的話題,沒有「之一」。上海的中小學生家長群裡,不少按捺不住的家長已經開始預約五一期間的公園遊園會,並以家委會的名義約上同學們一起參與。
實際上,記者注意到,早在4月清明節短假期期間,上海市內的公園遊園人數已經創下了今年以來的新高。五一假期前夕,在春季各種「繁花似錦」的邀約下,上海市綠化市容管理局特別提醒公眾,小長假期間上海各A級景區全部實施門票預約機制,如無預約,多座公園將謝絕入園。
除了市內,很多人還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周邊遊。記者注意到,早在4月4日清明節及其後的4月11日、18日兩個周末,上海市區通往崇明島的高速公路和過江隧道就出現了較長時間的、超過10公裡的擁堵情況,崇明的獨棟民宿生意又熱鬧了起來。
國內最大的在線旅遊服務平臺「攜程網」也在4月30日發布《2020「五一」旅遊消費新趨勢大數據預測報告》。報告顯示,五一出遊人數預計將創疫情以來新高。該平臺的銷售數據顯示,酒店銷售量最高的城市為三亞、上海、湖州、常州、廣州、深圳等;景區門票環比銷售增長94%。
此外,五一期間高端產品搜索量和銷售顯著上升。消費者已經預定的酒店中,四星、五星酒店佔比達55%。在預售領域,五星級酒店佔比達到50%,選擇1000元以上酒店產品的訂單比例在全部訂單中佔比最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網絡平臺上選取了三亞一家熱門度假酒店查詢發現,這家酒店在4月30日時的間夜售價還在1600元左右,到了5月1日其間夜價就直奔3000元上下,恢復到疫情前節假日水平。從4月初開始,這家酒店的在線諮詢量就出現了激增,眾多網友詢問其五一營業情況。
鐵路方面,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從4月27日開始,長三角鐵路已經有了明顯回暖跡象。4月27日開始連續3天,長三角旅客發送量都突破86萬,分別為86.4萬、89.3萬、99.4萬,4月30日發送旅客更是突破130萬人次,是春節後首次突破單日客發量100萬大關。而5月5日,鐵路上海站加開列車30趟,主要為滬寧、安徽、廣東等方向,單日到達旅客達31萬人次。
中國東方航空的數據顯示,5月1日小長假首日該航司執行1248班航班,小長假五天預計執行6163班航班。東航預計,5月5日昆明樞紐將出現客流高峰,深圳、廣州、成都、昆明、西雙版納等地成為熱門出行地。整個5月,東航預計共執行51084次航班,較上月增長92.76%。
民宿、自駕、周邊遊是「熱門」
來自攜程網的數據顯示,五一假期期間「本地人遊本地」以及4天以內的周邊遊是主流。
周贇昀是浙江德清莫幹山民宿歸歟山居的主人,五一期間,她接到了難得的4個晚上「包棟」生意。這間民宿,是她與花了上百萬元打造的「夢想家園」。成型後,這間民宿的日常工作日包棟價為6300元,周末包棟7900元,春節、五一節假日包棟8300元。
受疫情影響,原本在春節期間的「全價全滿」生意,全都變成了「無條件退款」,僅春節6天的住宿損失就有五六萬元。春節後,原本在歸歟山居預訂的住宿,不是退款就是延期。直到4月中下旬,預訂才熱鬧了起來。
「杭州、上海的客人,都是來預訂五一的。現在價格給得很低,很划算。」周贇昀說,現在本著薄利多銷的態度,她把節假日房價調整到了3888元包棟來吸引客流。她還在小紅書上搞起了預售直播,一邊展示自己精心打造的民宿,一邊賣預售產品。一周下來,她已經用這種方式預售了兩個「包棟」。
「在線預售是個好辦法,我可以自己做文案、自己拍視頻,自己上傳、銷售。」周贇昀說,疫情前,自己如果要在某個民宿自媒體平臺上發文案宣傳,一個頭條要收3萬元;疫情後,通過做「博主」,她找到了一條不花錢展示自己的新辦法,「只要你的分享有意思,照片視頻文案做得好,不愁沒有粉絲關注。」
記者注意到,五一期間,在線機酒預訂平臺上4天3晚、3天2晚周邊遊的搜索量與預定量出現了顯著增長。為了適應消費者的新需求,不少平臺還推出了每團3-6人的「私家團」,可以獨立用車和導遊。
上海青旅(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迎風告訴記者,這種家庭式的小團出遊狀態,不僅是五一小長假,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成為一個大趨勢。上海青旅從今年開始,就會重點推出「親旅家遊」的品牌,主攻家庭為主體的旅遊。這兩天,周迎風正在率隊考察浙江寧波東錢湖景區,「這裡有山、有水,有高級酒店,很適合家庭休閒遊。」
國內景區能否「接得住盤」
華東師範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馮學鋼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和國際旅遊經濟,疫情期間,他撰寫了《大疫之後,上海旅遊業如何率先突圍》的文章預測,疫情之後會出現旅遊消費的「反彈」。
「反彈的同時,是旅遊市場的重大變化。」馮學鋼在疫情期間做了一些小樣本的調研,結果顯示約80%的上海居民最想去的地方是「空曠的山水田園地」,最愉快的出遊方式是「家庭、朋友自駕」。
從市場空間角度來分析,上海市民近期將以本地遊、周邊遊為主,中期將出現國內遊的全面啟動,後期處境和入境旅遊「開禁」。在這樣的情況下,馮學鋼認為,國內旅遊產品亟待迭代升級。
「最簡單的,老百姓去了郊區、田園,那裡的衛生條件是否跟得上?除了田園風光和農家菜,還能提供哪些休閒娛樂項目?」馮學鋼說,未來,逛街區、閱建築、瞻紅色經典、遊美麗鄉村、跟課本遊景點、體驗影視拍攝、參加攝影活動等都會成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體驗之旅」。
旅行社設計產品不難,難的是國內有沒有足夠的地區可以承接這樣的「體驗之旅」。
馮學鋼認為,我國國內諸多旅遊景點面臨著硬體改造、服務質量提升的「坎兒」,此外,門票直觀價格高、收費點多,也會影響消費者對服務的體驗,「給人感覺不好,應該嘗試在體驗和文旅產品上多下功夫,特別是年輕人的體驗要重視起來。」
他說,國內有的景點「看起來是個景點」,但「服務跟不上趟兒」,「很多地方要搞鄉村振興,說從旅遊入手,但餐飲、服務、衛生、住宿條件卻跟不上,誰來?」
周迎風也注意到了這點,他認為,這次疫情加速了「低價競爭的團隊遊」退出歷史舞臺,並且催生了公眾對高品質旅遊的要求。以旅遊景區停車難題為例,今年清明假期他本人就感受了一把「遊園停車難」,「去上海的植物園玩,排隊停車起碼1個小時,車停路邊警察貼條。」這兩天,類似的問題隨著小長假旅遊的升溫,也出現在了寧波東錢湖景區。
「現在年輕人講究體驗,他們會參加車友會、攝影協會、鐵人三項比賽來進行體驗式旅遊。如果國內景區體驗做不上去,就招徠不到這批人。」周迎風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