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訊 記者/王燁 「明明如月溯流光,歌裁羅帶舞作裳。一夜春風歸燕子,千門萬戶看梅郎。」10月2日,由江蘇省演藝集團、泰州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創排的原創京劇《梅蘭芳·蓄鬚記》在荔枝大劇院上演。
2019年10月18日,《梅蘭芳·蓄鬚記》作為開幕式演出,在泰州大劇院首演,此後又作為2019紫金文化藝術節特邀舞臺劇目在南京亮相。今年9月起,本劇開啟了江蘇巡演模式,在南京、連雲港、張家港、蘇州、常州等地演出多場。經過一年的打磨,舞臺上的《梅蘭芳·蓄鬚記》顯得更為成熟流暢,再現京劇大師梅蘭芳的不屈傲骨和家國情懷,贏得了領導專家、媒體和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
《梅蘭芳·蓄鬚記》由梅先生1956年返鄉祭祖為切入點,回憶了京劇宗師面對侵略者,凜然不屈,蓄鬚明志,展現民族氣節的抗爭事跡: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時,梅蘭芳一家困於香港,欲回上海,卻苦無船票。昔日赴日演出時結識的日本歌舞伎大師中島笑太郎之子中島豐也受日本軍方之命帶來歸滬的船票,也帶來了日方勒逼梅蘭芳參與慶賀滿洲國成立十周年演出的要求。
看到梅蘭芳受困彈丸之地、陷入生活窘迫的境地,中島豐也軟硬兼施,卻絲毫未能動搖梅蘭芳拒絕登臺為日本人演出的決心。當中島豐也勸誡道:「先生但問板鼓,休問鼙鼓,你不是軍人!」時,梅蘭芳的回答擲地有聲:「我是中國人。」
縱使藝術沒有國界,藝術家卻有自己的祖國。梅蘭芳自始至終都守著自己的底線:絕不為日寇登臺演出!在這期間,他拒絕了日本軍方三番五次的邀請,用極具深意的《抗金兵》經典擂鼓選段將漢奸朱復昌「轟出」家門,甚至一度為拒演以傷寒針自殘,面對日寇鐵騎的步步緊逼,梅蘭芳最終蓄鬚罷演,表明心志。
這部劇由兩次榮獲「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的國家一級編劇羅周擔任編劇,一級導演徐春蘭執導,一級作曲謝振強擔任唱腔設計,一級作曲吳小平作曲。劇中的梅蘭芳特邀戲劇梅花獎得主、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傅希如飾演,中島豐也、福芝芳等重要角色則由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出色的青年演員擔綱演出。
交織層疊的激烈衝突,唇槍舌劍的言語交鋒,襯託出梅蘭芳蓄鬚明志,誓不當亡國奴的錚錚傲骨,整場演出唱腔委婉動聽、劇情盪氣迴腸、場面恢弘大氣、舞美空靈深邃,兩個多小時的演出,全場掌聲雷動、高潮不斷。
梅蘭芳先生一生都在戲劇舞臺上講述中國人的故事、表現中國人的情懷、展示中國人的夢想,他的思想境界和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內涵,他演繹的一部部舞臺精品深入人心,他所彰顯的國之風骨,更為世界人民所欽佩和讚賞。作為梅蘭芳的扮演者,戲劇梅花獎得主、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傅希如曾表示:「梅先生是戲曲界裡程碑式的人物,能飾演這樣的藝術大師,是每一個戲曲傳承者的夢想。劇中的梅先生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被動拒絕為日本人演出到主動蓄鬚來告知全世界,經歷一個愛國主義情懷的升華過程。演繹梅先生蓄鬚明志的故事,表現愛國主義思想,對於當下也是一場很好的教育示範。」傅希如扮相瀟灑,唱腔清亮高亢,舉手投足盡顯「梅氏風採」。
「反派」中島豐也的扮演者張智博也貢獻出了可圈可點的表演。他利用身段、動作、唱腔將中島細膩的情感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一折《拒票》裡,梅蘭芳百般拒絕船票,中島豐也無奈之下,抬起手,指向梅蘭芳,停頓了幾秒,嘆出一聲「好。」而這個「好」字雖然短促,卻包含著氣憤、惋惜等多種複雜的情緒,張智博利用顫抖的手指與語氣相配合,完美地將情緒表達出來,感染了觀眾。
除了梅蘭芳、中島豐也的精彩演繹外,這部劇展現的人物群像也都是立體和豐滿的。福芝芳作為梅先生的賢內助,外表溫柔美麗、大方得體,內心堅韌執著,機敏果斷;馮耿光作為梅蘭芳的摯友,仗義出手,傾力扶助,成為梅蘭芳最忠實的依靠;日本報導部部長山本為人陰狠、狡詐、老奸巨猾,他的每一次出場都將劇情推向一個高潮......
舞臺中央,布景黑白分明、極簡大氣,配樂纏綿悱惻、傾瀉而出,將觀眾帶回那個被日寇鐵騎踐踏的年代,切身體會梅先生蓄鬚明志的錚錚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