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傳統的特徵對其教育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
很多學者通過對日本文化價值觀的演變與教育改革,日本教育的本質特點等問題的研究,來說明日本文化傳統與日本教育間的相互關係。
顧明遠在(1998)《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一書中以中、日、美、英、德、俄為研究對象,以國別形勢分析了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的關係,闡釋了各國教育現代化的民族文化特性,以及導致教育差異的歷史文化根源。
在日本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的關係方面,指出「在日本文化中始終飽含著日本的固有文化,這種固有文化在其整體文化中仿佛一個堅實的『內核』,不斷釋放出一種將外來文化逐步加以同化的能量。
這種大膽吸收外來文化並且加以積極消化和創新實際上就是日本文化的特徵」。這一文化特徵也對日本教育的雙重特性產生了影響。
張德偉(1999)在《日本教育特質的文化學研究》一書中從文化學角度研究日本教育。通過歷史考察分析了在吸收、融合外來文化背景下日本教育形成的結構特質,以及呈現的雙重性格,即教育等級性與平等性,集團教育與個性教育,教育管理上的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儒教主義道德觀與功利主義道德觀。
史朝(2004)在《中日民族傳統文化與教育現代化的比較研究》一書中以中日兩國的教育現代化為研究對象,對中國和日本的民族傳統文化與其教育現代化進行歷史的、橫向的、比較的研究。
日本方面,日本文化的發展過程是固有的文化與外來的多元文化要素不斷複合的過程,這形成了日本文化結構上多元複合的特質,進而規定著作為文化形態之一教育的發展軌跡和教育所具有的雙重性格。
教育雙重性格表現為日本教育的等級性與平等性、集團教育與個性教育、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結合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此外,還有學者從日本文化中的一方面來論及與教育的關係,如洪菲的「日本花道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宛龍的「日本集團主義文化研究及其教育指導」等。
還有學者就日本文化傳統對道德教育的影響進行了具體研究。日本自來非常重視道德教育並將其置於學校教育的首位。
日本的道德教育在發展中受文化傳統很大的影響,集團主義思想、武士道精神、「和」觀念對日本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等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蘭卉(2010)從明治時期開始進行了歷史梳理,並介紹了當下日本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指出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保護和傳承文化傳統的國家,而且日本的道德觀念一直在道德教育中佔有相當的比重。
有些學者分別就集團主義思想、武士道精神和「和」觀念對學校道德教育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做了分析。
集團主義思想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感、社會歸屬感和責任感發揮著積極作用;但過於強調集團,容易忽視學生個體的價值,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
「和」觀念文化重視對學生道德禮儀、人際交往的道德意識的培養;但在「和」觀念影響下,人們之間的等級意識會在無意識中讓學生的主體地位處於劣勢狀態。
武士道精神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樹立學生國家意識,以及堅韌拼搏的品格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對強者的盲目忠誠和崇拜是導致日本校園暴力的原因之一,不利於學生健康思想的發展。
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人民族性格中的積極因素是日本迅速發展,成為強國的有力保障,但是文化傳統中的保守成分卻也削弱著日本學校的道德教育。
文化傳統教育的沿革和內涵研究
國民教育文化綜合研究所《重新審視日本的傳統與文化》(日本の伝統·文化を問い直す)報告書中第一部分對傳統與文化理解教育進行了歷史的梳理,指出可以追溯到明治時期的教育敕語中對國民忠、孝等國民精神的培養。
戰後傳統與文化理解教育則是間接通過社會課、道德教育時間來對傳統和愛國心進行培養。傳統與文化理解教育正式確立應該是進入 21 世紀後以新的教育基本法頒布為依據。國內學者對日本傳統與文化教育沿革方面的研究,主要分析了 21 世紀以來日本實施傳統與文化教育的政策文本,包括 2006 年修訂的《教育基本法》和 2008 年、2017 年分別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
在文化傳統教育的內涵方面,鍾啟泉圍繞興起於 21 世紀初的日本和文化教育訪談了日本教育學者中村哲,文中指出這種日本文化教育關係到培養擁有日本人素養的人格形成問題,作為「日本人」的人格形成的手段來倡導的。
「和文化教育」是紮根日本生活文化、傳統文化等,引領學生參與塑造自我、塑造學校、塑造社區的文化創新。
東京都教育委員會對日本當下實施的傳統與文化教育中的「傳統與文化」做了闡釋,不僅包含經過漫長歲月以各種各樣形式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也包含著被評價有價值的且能在未來不斷傳承下去的現代文化。
沈曉敏(2018)對日本當下「傳統與文化教育」對比過去的「傳統文化教育」,指出傳統與文化教育不閾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培養,而是突出傳統文化價值的時代創造,更加重視文化創新能力培養。
在日本傳統與文化教育實施必要性方面,即傳統與文化教育實施的意義主要有:一是珍視本國歷史和文化,培養學生作為生活在國際社會日本人的自覺;二是培養參與可持續性社會建設和發展所需要的素養;
三是對個人而言有助於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係,和自己對話,提升自身素養;四是紮根日本傳統與文化,藉助傳統與文化教育來創造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