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星空下的峨眉山華藏寺金頂(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峨眉山金頂雪霽冬景(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峨眉山華藏寺,全稱為「永明華藏寺」,位於峨眉山金頂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最早叫普光殿,據說創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六年(63年),是峨眉山佛教開山之寺。金殿是華藏寺的其中一殿,所處位置最高,與華藏寺合二為一,統稱華藏寺,俗稱金頂。
明洪武初(約公元1377年)國師寶曇奉旨來山重修寺院,因山高風大,雲南總兵祁三升捐資,遂將之覆為鐵瓦,俗稱鐵瓦殿,按察趙良壁增修,後被火焚。
明代萬曆辛丑29年(公元1601年),妙峰(山西五臺山僧)、惟密禪師來峨禮行普賢,發願鑄三大士滲金像以銅殿覆之名山,即募西蜀藩王潞安沈王朱模攜得黃金數千兩,送往湖北荊州監製,鑄於明萬曆壬寅(公元1602年),歷經數載,先後鑄造銅殿三處:一在峨眉山,二在五臺山,三在普陀山。
明萬曆乙卯(公元1615年)秋天運至峨眉組裝,在大峨山鐵瓦殿後的最高處,做成了普賢願王銅殿,銅殿通高二丈五尺,寬一丈四尺四,深一丈三尺五。銅殿上部為重簷雕甍,環以繡欞瑣窗,殿中祀大士銅像,傍繞萬佛,門枋空處雕畫,雲棧劍閣之險,頂部通體敷金,巍峨浩漾,迢耀天地,故稱「金殿」或曰「金頂」,明神宗朱翊鈞御題橫額稱「永明華藏寺」。
清光緒16年(公元1890年)該殿毀於一炬。
光緒18年(公元1892年)寺僧心啟、月照和尚新建約180平方米的磚木構造的殿堂,銅碑、銅門等法器置其中,殿脊之上置以滲金寶頂,仍不失「金頂」之莊嚴。
中華民國12年和20年(公元1923、1931年)又兩次失火後重建。
1953年人民政府拔專款對華藏寺進行維修。
「文革」(1970年)中被四川省廣播事業管理局703電視臺佔用,作為電視發射機房,1972年4月8日上午9時30分,因該臺工作人員在發電中操作不慎,引起火災,迅速燎原,大火肆虐二日,使龐大的華藏寺木結構寺院蕩然無存,大量珍貴佛教文物損失殆盡,成片冷杉及草甸被毀。
清光緒16年(公元1890年)至1972年,華藏寺歷經幾次大火,目前僅倖存明代「銅碑」、「銅門」和清代「銅象」,是峨眉山難得的佛教珍貴文物。
2002年,為了響應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把峨眉山建設成「中國第一山」的號召,峨眉山佛教協會重新規劃並制定了「恢復華藏寺改造工程」方案。本著宏揚峨眉山佛教,挖掘歷史文化遺存,振興旅遊的原則,做好科學規劃,創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搬遷「703電視臺」,拆除原華藏寺前部,整治環境,由峨眉山佛教協會具體承擔,建成了高48米(含法臺須彌座)的「十方普賢」銅像,以恢復華藏寺(金頂)昔日之莊嚴。建設工程已於2004年8月動工,2005年底竣工。
2006年6月18日,經政府批准,舉行了隆重莊嚴的華藏寺落成典禮和十方普賢像開光儀式。
峨眉山金頂華藏寺和十方普賢聖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華藏寺後是高達720米的斷崖,峭絕如削,這裡遙對西康雪山,下臨3000多米的深壑,雲霧繚繞,深不可測,因昔日常有人由此跳崖輕生而得名捨身崖。捨身崖下波濤翻卷的雲海中常常出現色彩瑰麗奇譎的佛光。佛光,又稱寶光、祥光,在古代又叫光相,意思是指普賢菩薩用佛光這一奇景向有緣之人顯示自己的法相。
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東漢永平年間,在峨眉山華嚴頂下面,住著一個老人叫蒲公,他祖輩都靠採藥為生。認識寶掌峰下的寶掌和尚,且交誼深厚。一天,蒲公正在雲崗採藥,忽聞空中有音樂聲,看見一群人馬腳踏五彩祥雲,直往金頂飄去。蒲公心奇想看個究竟,便往金頂追去。只見捨身崖下雲海翻騰、彩虹萬道。在五彩光環中,有一個人頭戴寶冠,乘坐六牙大象,腳下有白玉蓮臺。蒲公不認識,趕忙找寶掌詢問。寶掌一聽大喜,說:「這不是普賢菩薩嗎!快,我們再去一趟。」走到洗象池,見地上有一片溼漉漉的象蹄印,寶掌說:「這是普賢菩薩騎的白象剛剛在這裡洗過澡。」二人不一會就趕到金頂。往捨身崖下一看,只見一團七色寶光而不見普賢金身,蒲公問是什麼原因,寶掌說:「那七色寶光就是普賢的化身,叫做佛光。」這時,光中又出現普賢金身,蒲公忙叫寶掌看,寶掌卻只看見自己的身影在晃動,蒲公感到奇怪,寶掌解釋說:「你每天採藥救人,做的好事多,所以見到普賢金身。我做的好事不如你,因此只能看見菩薩頭上的寶光,這也不錯了。」以後,人們為了能夠看到佛光,就會努力多做善事,並把能見到佛光當作一種吉祥的象徵。
在晴朗的夜幕下,金頂捨身崖下經常能夠看到成百上千朵火花在飛舞,形狀有大小扁圓,色彩呈黃綠深淺,星星點點、時聚時散,倏忽飄動,光明燦爛、絢麗悅目。令人眼花繚亂,心神動搖。這就是聖燈、佛燈。據說古人好奇有去找尋的,看見神燈,伸手去抓,卻只抓到樹葉。民間認為這是「萬盞聖燈朝普賢」 。
【附一】十方普賢菩薩聖像的佛教含義
峨眉山金頂十方普賢菩薩聖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胡斌)
十方普賢菩薩聖像為銅質,通高48米,佔地1256平方米,總體重約600噸。須彌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層為普賢菩薩的四頭像和兩面身;第二層為普賢菩薩四頭像;最高層為前後普賢菩薩頭像。聖像內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彌陀佛銅像,四周繞漢白玉雕佛像。
十方普賢菩薩聖像正面手持如意,騎六牙聖象;另一面結阿陀定印,表六道眾生顯得四智菩提之義。
十方普賢菩薩聖像的含義以及造型結構:通高48米,表徵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普賢」,即「普」之平等無礙,「賢」為無處不到。座像造型結構從下至上分為8個部分:
1、基座部分為四方六層,表徵佛教的「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
2、圓環部分:表徵「一真法界」。
3、蓮花部分:表徵「眾生之心,心生萬物」。
4、祥雲部分:表徵「空性」。
5、四尊吉象:表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暨「普渡眾生、大行無止」。
6、兩面身部分:表徵「華藏世界一佛二菩薩」。
7、十尊菩薩頭像:表徵「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8、菩薩頂上的圓滿寶柱:表徵「華藏世界重重無盡,普放光明」和「法門盡虛空,遍法界」。
十方普賢菩薩聖像內供奉的阿彌陀佛:表徵同歸極樂。
【附二】六牙四神足白象:普賢菩薩的坐騎
十方普賢菩薩聖像和普賢菩薩坐騎六牙四神足白象(圖片來源:峨眉山佛教網)
象有大威力,而其性柔順,以象調順,性無傷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龍,意表菩薩性善柔、有大勢。而白色表示清淨無染,白象代表普賢菩薩的願行殷深,辛勤不倦。
一般的大象都是兩牙的,但普賢菩薩的坐騎卻是六牙白象,這是為何?
普賢觀經曰:「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止觀二曰:「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染,稱之為白。頭上有三人,一持金剛杵,一持金剛輪,一持如意珠,表三智居無漏頂。」
六牙白象原為菩薩所化,表示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普曜經》云:「菩薩便從兜率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六牙是佛法中的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象徵。
四如意足,又叫四神足。就是成就究竟解脫所需要的四種力道:欲如意足(欲神足)、精進如意足(勤神足)、念如意足(心神足)、思惟如意足(觀神足)。如果有這四種力道,就能很快成就佛果。比如佛經的咒語中常會念「娑婆訶」。「娑婆訶」就是「速速成就」的意思。
此外,據《因果經》等載,釋迦牟尼從蔸率天宮降生於人間時,乘六牙白象,其母摩耶夫人晝寢,夢六牙白象來降腹中,遂生釋迦。《異部宗輪論》謂「一切菩薩入母胎時,做白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