轄區的北集坡街道辦事處,是整個泰安市乃至山東省最大的苗木種植及交易基地之一,行業相關公司多達1000餘家,從業人員近2萬人,其中黨員近百人。今年,泰安高新區北集坡街道苗木管理臨時黨支部及臨時工作委員會掛牌成立,成為轄區首個行業服務型黨支部。帶著黨建共建的目標,我第一次走進苗圃,儘管天氣寒冷,這裡卻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場景,苗圃種植戶們分工明確,幹得熱火朝天。
走訪中,所長指著一株樹苗問我是什麼樹,我看著熟悉卻不知其名,所長提示道:「普照寺路兩旁,有一種樹,在國慶節前後會結密密麻麻的小果子,遠看像無數的小燈籠,整棵樹看上去分了好幾層,黃色、綠色、紅色都有。」我拿出手機百度才得知,那就是欒樹,也名燈籠樹,是狀其形而言。欒樹果由三片又薄又脆的心形果皮包裹,果皮上清晰可見不規則的紋絡,呈三稜形,中間空心,掰開來會看見果皮內莖上生著豌豆大小的圓形果實,果形如燈籠。微風吹來,蒴果薄脆的果實外殼高高的懸掛於樹枝間,互相碰擊的聲音簌簌悅耳,猶如一枚枚銅錢,故又被稱為「搖錢樹」。
欒樹在中國歷史悠久。先秦的《山海經》裡已有關於欒樹的記載:「大荒之中,有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雲雨,有赤石焉生欒。」大禹在雲雨山看見的欒樹,生在紅石頭上,那石頭的顏色是根據欒樹的紅燈籠想像出來的吧:雲雨迷濛,紅石生綠樹,綠樹紅燈籠,神話真美。
唐代張說有詩寫欒樹:「風高大夫樹,露下將軍藥。」大風高樹,夠有氣魄,但有點絕唱的意味。那為啥叫「大夫樹」呢?春秋《含文嘉》曰:「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意思是說從皇帝到普通老百姓的墓葬,按周禮共分為五等,其上可分別栽種不同的樹以彰顯身份。士大夫的墳頭多栽欒樹,因此欒樹又叫「大夫樹」。
欒,這個字不常用,除作為姓氏外,就是欒樹了。稀罕之物必有其稀罕之處,苗圃種植戶介紹,欒樹樹苗之所以賣得很好,是因為它「四季有形有色」,春季觀葉、夏季觀花,秋冬觀果。目前在泰安,很多道路兩旁都有欒樹的身影。春季吐露生機,生發時嫩葉為淡淡的紅色,葉片微微捲起。夏末時黃花滿枝堆疊、密布綠葉之上。入秋時葉色黃染,果實赤紅如火,和國慶節的氛圍特別搭配。冬天萬物蕭條,欒樹枯了的果實依然不落,倔強地掛在樹梢,堅韌、孤絕,在凜冽的寒風中,成為越冬鳥兒飛行途中糧食的補給,也為單調的冬季增添了一抹秋季的回憶。
欒樹的葉、花、蒴果交融共生、色相繁複、意蘊豐富、意境多重,象徵著人生境界的多元化。它按照自己的心性而活,即使不能被人誇獎,也沒有什麼失落,因為它從來不會去想這些,只會選擇踏踏實實地紮根泥土,努力開出自己的特色。樹也好,人也罷,只要能在生活的枝枝葉葉間,把持住一分發現快樂、贏得快樂的心境,就能活得有尊嚴、活得乾淨、活得輕鬆、活得快活,活出自己的範兒和灑脫。
走訪中,我了解到,今年天氣多變,秋季雨水量大,有的樹苗染上了「鐵銹病」,對於疫情影響下的種植戶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那些天,種植戶們急得嘴上起泡,天天在圃地裡觀察,一蹲就是一天,上網搜集資料。苗木管理臨時黨支部了解到情況後,趕緊請來了林業專家,通過多次實驗、配藥,終於讓得病的幼苗轉危為安,幫苗圃種植戶渡過了難關。
所長說,再過1個月,冬雪初降時,育苗工人們還要在半個月時間內,把幾百萬株苗木按等級分類,綑紮好,運進窖,讓春季造林苗木順利「貓冬」。這項工作我光聽著就望而生畏,但是所長說沒問題,到那時,咱派出所的黨員民警、輔警和苗圃裡的男女老少齊上陣,頭頂霜花、起苗清點、打捆分級,保證能順利完成。「黨旗引領苗圃美」「精測風雨、情系萬家」「靠前一步、主動作為」的紅底白字標語,顯得更加豐滿而又樸實生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欒樹啟發了我——基層黨建也要一年四季與服務民生有機融合,才能入眼又入心,「潤物細無聲」。
【來源:泰安市公安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