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歷經動蕩歲月的晚清豪門閨秀,她是帶領全家55人歸主的知識女性,她是半生蝸居暗室的當代信心偉人。她是《暗室之後》一書作者蔡蘇娟。根據其生平製作成的《踏光而行》劇情紀錄片,將於7月24日到26日在臺灣播映。
據《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記載,蔡蘇娟是一位中國基督教布道家、作家。其出身、生平與信仰經歷皆富傳奇性。
她於1890年岀生在南京一富貴之家,在24個孩子中排行第18。父親蔡興華在義和團動亂時擔任江蘇省制臺(代理巡撫),雖不是基督徒,但對西方傳教士十分友善。
而蔡蘇娟雖生長在優裕的環境,卻鬱鬱寡歡,甚至一度想出家做尼姑。1906年,對英文的興趣驅使她進入美國長老會在南京辦的"明德女校"讀書;不久又轉入南監理會在蘇州辦的"景海女校"就讀。雖然這兩所學校都是教會學校,但蔡蘇娟對基督教信仰毫無興趣。直到一次她為了提高英文聽力參加了美國著名布道家高登(Samuel Dickey Gordon)的布道會,才被深深打動並歸信基督。
家人對於她的歸信大為惱怒,無情地取笑並反對她,但她毫不氣餒,不斷地為家人禱告,以基督的愛與信感化他們,並最終帶領家中55人歸信基督,其母更因為信仰得以脫離鴉片菸癮。
其後,蔡蘇娟隨傳教士開始了自己的布道生涯,並與明德女校校長李曼瑪麗(Mary Leaman)成為好同工,她布道很有能力,在南京開展的婦女事工也很有成效。1912年,在她隨李曼赴美休假時,她有機會到美國各地教會和神學院證道,並曾到華盛頓訪問,受到美國總統哈定(Warren G Harding)的接見。
1931年,蔡蘇娟不幸身染重疾,從此臥床不起。其眼睛變得對光線極度敏感,以致於必須要待在幽暗的房間裡。二戰期間,李曼女士與其他西方宣教士一起被關入日本集中營,蔡蘇娟則獨自留在家裡,缺食忍餓,行動不便,病情更加惡化。雖然如此,她的事工非但沒有停頓下來,反而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安慰失喪或受傷的靈魂。
戰後,李曼女士的健康情形迫使她必須回美國休養。1949年1月,她偕蔡蘇娟一起回到她的故裡賓州樂園鎮。此後三十幾年裡,蔡蘇娟在一間密不透光的暗室裡接見了成千上萬的來訪人士並勸勉他們。在暗室之中,她寫下了著名的《暗室之後》,該書後來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葛培理為此書作序。除了此書,她還寫下《蔡蘇娟(暗室之後續本)》和靈修集《暗室珍藏》。
2014年是她逝世三十周年,這年,基督使者協會與北美好聲音電視臺聯合製作出品了蔡蘇娟的傳記電影《踏光而行》。據臺外基督教論壇報報導,因該電影在北美反應熱烈,便特別於臺北舉辦四場放映會。
放映會無需購票入場,具體放映場次如下:七月24日(五)晚上7時在臺北復興堂;25日(六)下午2時30分在臺北信友堂;26日(日)下午2時在藝人之家;26日(日)晚上7時在板橋仁愛浸信會。
註:本文中蔡蘇娟生平簡介根據李亞丁博士所著《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簡編而成
她是歷經動蕩歲月的晚清豪門閨秀,她是帶領全家55人歸主的知識女性,她是半生蝸居暗室的當代信心偉人。她是《暗室之後》一書作者蔡蘇娟。根據其生平製作成的《踏光而行》劇情紀錄片,將於7月24日到26日在臺灣播映。
據《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記載,蔡蘇娟是一位中國基督教布道家、作家。其出身、生平與信仰經歷皆富傳奇性。
她於1890年岀生在南京一富貴之家,在24個孩子中排行第18。父親蔡興華在義和團動亂時擔任江蘇省制臺(代理巡撫),雖不是基督徒,但對西方傳教士十分友善。
而蔡蘇娟雖生長在優裕的環境,卻鬱鬱寡歡,甚至一度想出家做尼姑。1906年,對英文的興趣驅使她進入美國長老會在南京辦的"明德女校"讀書;不久又轉入南監理會在蘇州辦的"景海女校"就讀。雖然這兩所學校都是教會學校,但蔡蘇娟對基督教信仰毫無興趣。直到一次她為了提高英文聽力參加了美國著名布道家高登(Samuel Dickey Gordon)的布道會,才被深深打動並歸信基督。
家人對於她的歸信大為惱怒,無情地取笑並反對她,但她毫不氣餒,不斷地為家人禱告,以基督的愛與信感化他們,並最終帶領家中55人歸信基督,其母更因為信仰得以脫離鴉片菸癮。
其後,蔡蘇娟隨傳教士開始了自己的布道生涯,並與明德女校校長李曼瑪麗(Mary Leaman)成為好同工,她布道很有能力,在南京開展的婦女事工也很有成效。1912年,在她隨李曼赴美休假時,她有機會到美國各地教會和神學院證道,並曾到華盛頓訪問,受到美國總統哈定(Warren G Harding)的接見。
1931年,蔡蘇娟不幸身染重疾,從此臥床不起。其眼睛變得對光線極度敏感,以致於必須要待在幽暗的房間裡。二戰期間,李曼女士與其他西方宣教士一起被關入日本集中營,蔡蘇娟則獨自留在家裡,缺食忍餓,行動不便,病情更加惡化。雖然如此,她的事工非但沒有停頓下來,反而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安慰失喪或受傷的靈魂。
戰後,李曼女士的健康情形迫使她必須回美國休養。1949年1月,她偕蔡蘇娟一起回到她的故裡賓州樂園鎮。此後三十幾年裡,蔡蘇娟在一間密不透光的暗室裡接見了成千上萬的來訪人士並勸勉他們。在暗室之中,她寫下了著名的《暗室之後》,該書後來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葛培理為此書作序。除了此書,她還寫下《蔡蘇娟(暗室之後續本)》和靈修集《暗室珍藏》。
2014年是她逝世三十周年,這年,基督使者協會與北美好聲音電視臺聯合製作出品了蔡蘇娟的傳記電影《踏光而行》。據臺外基督教論壇報報導,因該電影在北美反應熱烈,便特別於臺北舉辦四場放映會。
放映會無需購票入場,具體放映場次如下:七月24日(五)晚上7時在臺北復興堂;25日(六)下午2時30分在臺北信友堂;26日(日)下午2時在藝人之家;26日(日)晚上7時在板橋仁愛浸信會。
註:本文中蔡蘇娟生平簡介根據李亞丁博士所著《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簡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