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路放》
2014年9月30日,《心花路放》在大陸上映。這部製作成本僅有3500萬的小成本喜劇片,但在競爭慘烈的國慶檔電影市場,成功殺出重圍並創票房記錄,最終攜11.69億的驚人戰績登上2014年國產電影票房榜首。《心花路放》不僅僅是一部票房口碑雙高的優秀電影,更是網際網路電影營銷的一個現象級案例。
影片名稱:《心花路放》
影片類型:喜劇 /愛情
製作標準:院線電影
影片時長:118分鐘
影片導演:寧浩
影片簡介
《心花路放》是由由寧浩執導,由黃渤、徐崢、袁泉、周冬雨等主演的一部影片。
影片講述了在生活中遭遇了情感危機的耿浩(黃渤飾),陷入難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好基友郝義(徐崢飾)為了幫助他擺脫痛苦,帶著耿浩開始了一段非常搞笑的瘋狂的獵豔之旅 。
影片於2014年9月30日上映。
影片評價
《心花路放》是一部經得起時間打磨的電影,寧浩以一個三俗的獵豔之旅的軀殼,包裝了一顆追求藝術的良心,用不羈的浪子情懷,來研磨關於情感的始與終,用近乎癲瘋的姿態,來結構喜劇的憂傷 。
有人說寧浩是一個高水準的拷貝達人,他模仿蓋裡奇、科恩兄弟都能照虎畫虎,這一次的《心花路放》,有人說他像賈德-阿帕圖,這種高水準的不同題材的適應性,讓寧浩成為青年導演中最有商業潛力的一位。他在兩個小時內不但製造出各種意想不到的笑料,而且拼貼出各種時下的流行文化:割包皮、殺馬特、車震、阿凡達、最炫民族風,甚至是夜店裡的角色扮演。
《心花路放》這部荒誕現實主義作品中,有小鎮、有陽光、有民謠、有背包客,有各種文藝青年鍾愛的事物,但越往後看你會越發現,其實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講的是人到中年的生命困惑,以及不得不「放下」的酸澀內心。
案例分析
2013年國慶檔電影市場競爭慘烈,而2014年國慶檔又有《親愛的》《痞子英雄2》《黃金時代》等熱門電影同期上映,給《心花路放》造成很大壓力。雖然《心花路放》片方認為寧浩黃勃徐崢鐵三角組合極具賣相,但最終能否脫穎而出,達到原定的票房預期尚不可知。《心花路放》片方希望用更有效的方式進行宣發,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心花路放》與貓眼合作共同推高票房。
電影主要追求兩大指標,先搞定人次,再搞定空間,人次是上座率,空間是排片量,電影品質再好沒有適當排片也無濟於事。《心花路放》與貓眼合作的主要邏輯是通過大數據來輔助電影宣發,實現線上線下售票系統數據聯通,告別過去靠經驗、關係的低效方式。
電影行業擁有全國聯網售票系統,IT化基礎高於餐飲等行業,院線售票系統可與貓眼在線票務平臺連接,每個座位連接到貓眼,貓眼再賣票給用戶,使電影具備預售的基礎。預售模式,即院線根據預售數據和自己的經驗判斷,提前進行排片,隨後影片上映後根據電影上座率的院線會相應增加排片。
中國電影歷史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系統性、大規模地進行預售。《心花路放》片方從零說服院線排片量排到了50%,在中國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提前預售方式,並且是提前15天預售。10月1日其他影片開始同時起片進行近身肉搏時,《心花路放》已提前15天結束了戰鬥,預售階段即貢獻1億票房,超出了大部分圈內人士的預期,此前從未有電影在上映之前賣出1億票房。隨後是追漲效應,隨後就是爆發性票房。
2014年9月15日,《心花路放》舉辦「9.30舉國搶票」活動,覆蓋全國100個城市近1000家電影院。預售共持續兩周,片方把活動票價定為9.3元、19.9元、原價,第一周賣出4000萬票房;第二周狂賣6000萬票房,兩周預售1億票房。
與預售類似,點映也是電影正式上映前的重要造勢手段,在某時段或局部地區放映電影,用於檢測用戶口碑,提前為影片傳播積攢勢能。點映是院線的稀缺資源,不是所有電影都能參加,在《心花路放》之前,電影點映規模以幾場、幾十場居多,而且只點映1輪。
片方希望點映在擴散《心花路放》口碑上發揮更大作用。9月16日,《心花路放》聯合院線舉辦第一輪點映,結果全國300場上座率80%,而院線平均上座率只有不到20%。用戶熱情持續高漲,9月21日,第二輪原定600場點映增加至700場,上座率仍維持在80%。9月27日,《心花路放》同一時段全國點映1萬多場,上座率超過50%。
三輪點映下來,通過貓眼平臺參與的用戶佔一半,而此前用戶對電影點映了解甚少,貓眼的介入不僅為《心花路放》上映前有效製造、傳播口碑,而且使其在國慶檔保持30%以上的上座率。在預售、點映、評價等多重力量助推下,《心花路放》票房最終定格在11.67億。
《心花路放》的成功帶給了電影行業許多值得思考的經驗,不僅僅是電影預售和大規模點映的思考,更是證實了電影行業和網際網路的合作可能性。《心花路放》之後,網際網路與電影行業的融合愈發密切,時至今日,網際網路已經成為電影宣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電影行業應該感謝《心花路放》的大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