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

2020-12-25 子淵談史

引言

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講到,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新教和天主教統治和影響地區的建築藝術差別巨大,尤其是在教堂建築方面。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說說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的基本特點,以及與新教地區教堂建築的具體區別。

因為中世紀把教堂視作通過祝聖而神聖化並通過萬聖在神龕中的存在而特別神聖的空間,所以在近代早期,天主教仍保留了這一觀點,這類的東西也繼續存在著。如果錢不多,那麼儘量地維持原狀;如果財政上有這個能力,那麼就可以建造新樣式的教堂。聖像和雕塑一如中世紀,在近代也為人們所尊重和崇敬。

▲教堂內景

儘管特蘭託宗教會議對建造教堂沒有作出直接的規定,但其精神和願望左右了新教堂的樣式。在建造教堂時,重視教堂內部要一目了然、要清楚地看到祭臺、要有好的音響效果。在16世紀下半葉,神聖羅馬帝國,大多是耶穌會教士按照義大利的樣式建造這類新式教堂。帝國內成為楷模的,是1597年落成的慕尼黑的聖米夏埃爾教堂。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教堂

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建築藝術,起初是向羅馬的建築物看齊。這些建築從17世紀的耶穌會教堂伊爾·塞蘇(1568年)開始,繼而出現了許多建築師,如馬德諾、波羅米尼、貝爾尼尼等人的扛鼎之作。這些輝煌的建築,拋棄了千人一面的老一套做法,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就如中世紀時流行羅馬風格一樣,帝國南部在三十年戰爭以後越來越深受義大利的影響,以至於在起初時,這些義大利的樣板和構思主宰了這裡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建築。

▲羅馬耶穌會教堂,第一座巴洛克風格建築

同樣,常有來自義大利的建築工匠在帝國工作。比如桑蒂諾·薩拉裡於1616年至1628年間在薩爾茨堡建成了神聖羅馬帝國裡惟一的一座早期巴洛克風格的大教堂。在被稱作「德國的羅馬」的薩爾茨堡,同樣還在帕騷和哈布斯堡家族的廣大地區內,17世紀時是義大利的藝術家在唱主角。從1663年開始建造的慕尼黑的蒂亞提納教堂也是這樣,建造中採用了「盤型建築法」和「地形建築法」。

出生於布拉格的帕騷爵位主教文策斯勞斯·圖恩伯爵(1664-1673年),在他的主教城遭遇大火後,為了重建該城,請來了在他的家鄉工作的來自上義大利的建築工匠和藝術家。如自1638年起就在布拉格工作的、來自科摩湖周邊地區的卡羅·盧拉戈,他在帕騷建造的大教堂,是阿爾卑斯山以北巴洛克盛期最為宏偉的建築。

墁制石膏花飾的是吉奧瓦尼·巴蒂斯塔·卡洛內;穹頂畫同樣是來自米蘭附近的藝術家卡波福洛·騰卡拉和卡洛·安東尼奧·布西完成的。正像諾貝特·利布所指出的那樣,德國南部的巴洛克,向義大利學習,採用了「柱廊序列、立面系列、中廳頂和屋頂呈鍾型等想法,用葉狀裝飾花紋的「羅馬式卷葉凸雕「,溼壁畫和聖壇工藝作為教堂立體空間的因素」。除了義大利人以外,在1670年至1710年間,格勞賓登的工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他們在建造教堂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吉奧瓦尼·安東尼奧·維斯卡迪(1645-1713年)和恩裡科·楚卡裡(1642-1724年)。

▲巴洛克風格教堂內景

1660年至1700年間,在德意志南部有著兩種不同的建築藝術類型:上面提及的義大利風格,還有一類是福拉爾貝格工匠們的建築風格,他們採用的是壁柱建築法。這種方法尤其在埃爾萬根附近的上馬希塔爾和舍嫩貝格教堂內部的裝飾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義大利風格和福拉爾貝格風格在以後的時間裡相互靠攏,最後結合成為「新的內部裝飾模式」。「這巨大的財富」,胡巴拉這樣寫道,「在1700年前後成為風行於德意志南部、波希米亞和奧地利的教堂建築學,可以理解為這兩個迄今為止互不相通的偉大藝術傳統,即中世紀晚期北方傳統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傳統相結合的結果」。

在1700年以後的幾十年裡,形式了巴洛克晚期和洛可可時期的特殊建築藝術,它構成了帝國南半部的典型特徵,成為「德意志大師的力量淵源」(利布語)。諾貝特·利布寫道:「在瑞士、蒂羅爾、克恩滕和施泰爾馬克,巴洛克藝術恰恰由於與義大利過於狹窄和正統的聯繫,總透著某些鄉氣。與此相反,在巴伐利亞、士瓦本和法蘭肯,鑑於它們和義大利的開放關係,它達到了一個更自由、更獨立的水平。

▲瑞士伯爾尼

正像B.魯普雷希特所強調的那樣,在士瓦本和巴伐利亞的洛可可教堂裡,溼壁畫是教堂內部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大型壁畫成為一種重要手段,是用「不至於看厭並特別的方式」展示教堂所承載的重大意義。從教堂落成典禮紀念日的布道中可以得知,教堂被看作是上帝居住的殿堂、通往天堂和天上耶路撒冷的一扇大門、是上帝之城錫安;簡單說,就是被看作是新天堂。比如1740年迪森在教堂落成典禮紀念日的布道中這樣說道:「新天堂就是這座新的修道院教堂」,「建造一座教堂就好比創建一個新天堂」。

對此魯普雷希特評論說:「在近代的教堂建築藝術中,洛可可風格的教堂是要堅定地用充滿幻想的方法,將教堂變成它所承載的意義中那個能夠踏進的世界。但在18世紀,在感官可及的建築空間和教堂的虛幻現實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緊張氣氛。

▲洛可可式教堂內景

在這段時間裡,建造了許多新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區教堂,如艾布林附近的豪斯施泰特、巴伐利亞的上阿默爾高、加米施和米騰瓦爾德、高級教區弗賴辛,以及蒂羅爾格岑斯的彼得和保羅教堂。還有更多的教區教堂改建成巴洛克風格。西格蒙德·本克說得對:「那時影響舊巴伐利亞的文化狀態,到今天仍繼續存在著——明快的建築式樣、合理的結構、靜謐的圓頂、目光可及的畫於頂部白色底板上的溼壁畫構成的畫的世界,以及聖壇上方的繪畫,這一切給人以節慶和喜悅的感覺,但也展示著信仰的深邃。這是令人驚訝的高度的文化水平的一個佐證。有著巴洛克風格的舊巴伐利亞的教區教堂,為數量眾多的附屬教堂和聖地教堂所環繞,成為對廣大的民眾在形式和精神方面進行美學教育的重要承載者。」

修道院教堂與聖地教堂

但在藝術上佔據重要地位的教堂,卻是修道院教堂。例如普賴蒙斯特萊修會修士的上馬希塔爾修道院教堂(1686-1701年);在士瓦本帝國集團境內的本尼狄克修士的修道院教堂魏恩加滕(1715-1724年)、茨維法爾滕(1740-1765年)和奧託博伊倫(1748-1766年);西妥教團僧侶的修道院教堂菲爾斯滕菲爾德(1701-1752年);羅爾奧古斯丁教堂男子修道院教堂(1717-1725年);本尼狄克修士的修道院教堂韋爾騰堡(1716-1723年);阿爾德斯巴赫的西妥教團教堂(1718-1720年);奧斯特霍芬的普賴蒙斯特萊修會修士教堂(1726-1740年);迪森的奧古斯丁教堂修道院教堂;因河畔的羅特的本尼狄克修士的修道院教堂;巴伐利亞的所有修道院;上普法爾茨的瓦爾德薩森修道院教堂;法蘭肯的修道院教堂班茨;奧地利的修道院教堂聖弗洛裡安、梅爾克、赫爾措格堡、阿爾騰堡和格特魏格;施泰爾馬克的福勞和珀勞的修道院教堂;布雷夫諾夫的修道院教堂(1713-1716年);波希米亞的奧塞克和下奧措夫(多爾尼羅科夫)修道院教堂;西裡西亞的瓦爾施塔特(今波蘭萊格尼察省)和格呂紹(克爾策斯措夫)(1728-1738年)修道院教堂;富爾達的修道院教堂,此外還有普賴蒙斯特萊修會修士修道院阿維博德和聖胡伯特修道院教堂(在今天的比利時),以及埃希特納赫的修道院建築(盧森堡)。巴洛克或巴洛克晚期教堂建築中的傑出代表,都與上面的這些名字有著關聯。

▲巴洛克風格教堂中殿

這種情況也適用於許多聖地教堂。那時許多可供朝聖的修道院教堂和教區教堂,但通常如利布所強調的那樣,「最受歡迎的是獨立的、位於曠野的聖地教堂」。它們大多點綴於大自然之中,與自然和諧地成為一體。

這些恩典場所或是藏身於崇山峻岭之中,如位於今天符騰堡境內的埃爾萬根附近的舍嫩貝格、巴伐利亞的安代克斯和霍恩派森貝格、高級教區帕騷的馬利亞希爾夫、奧地利的馬利亞塔弗裡爾、格拉茨的馬利亞特羅斯特、波希米亞的馬利亞布呂特爾、維爾茨堡附近的凱佩勒、法蘭肯的菲爾岑海利根等等;或者矗立於湖邊或島嶼,如博登湖上的比爾瑙、克賴因的布萊德湖上的馬利亞(在今天的斯洛維尼亞境內);或是隱沒於山谷裡的埃塔爾,以及位於林中空地上的迪特拉姆斯採爾附近的聖萊昂哈德。

▲斯洛維尼亞布萊德湖

諾貝特·利布強調說,要抵達聖地教堂,就要「在野外走上一條長長的、充滿艱辛的路,常常是早早就看到要去的目的地,可一會兒又藏匿了起來,消失得無影無蹤。最後出乎意料地出現在你眼前。這條道路的終點是富於建築藝術的教堂。它的使人驚詫不已的藝術財富象徵著恩地會源源不斷地賜福予人們。到達目的地後,人們停留下來,聚集在一起參觀可獲得恩賜與幸福的聖壇。最後是幸福地被赦免,又被重新接受到無罪的世界」。

為建造神聖羅馬帝國裡這些成千上萬的聖地教堂,大多是請來一流的大師,所以聖地教堂是除了修道院所屬教堂之外的「德國巴洛克對整個歐洲作出的貢獻」。在此,各類修道院是「這一風格中最漂亮作品」的委任人。德國南部洛可可風格的優秀建築,今天吸引著一批又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者,其中有舒森裡特修道院建造的、位於今天符騰堡的施泰因豪森,還有在今天巴登的薩勒姆修道院建造的比爾瑙,有由巴伐利亞的施泰因加登修道院資助的維斯教堂。後者被人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洛可可風格的教堂。

參考資料:Bauerreis, Romuald: Kirchengeschichte Bayerns, Bd. 6. Augsburg 1965, S. 362ff.Habala, Die Kunst des 17. Jahrhunderts,S. 31ff.Lieb, Barockkirchen, S. 11

相關焦點

  • 神聖羅馬帝國新教領地邦國境內,教堂建築及音樂有何特點?
    引言 在教會的建築藝術中,正像學者胡巴拉所指出的那樣,帝國內新教和天主教統治地區裡的差別表現得特別突出。由於天主教統治地區佔到了大多數,要論述相關問題需要較多篇幅,筆者今天就先介紹改革派(加爾文派)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剩餘內容另寫一章單獨討論。
  • 神聖羅馬帝國,是鬆散的邦聯,由大約1000個德意志邦國構成
    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鬆散的邦聯,由大約1000個自治或半自治的德意志邦國構成。這些諸侯國大如強大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小如漢堡、呂貝克和北部其他自由城市,甚至還有不超過幾平方公裡、由主教控制的更小領地。對一個旅行者而言,若沒有頻繁出現的、為每個國家提供稅收的通行收費站,他幾乎無法判斷國與國的交界在何處。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與城市的基礎學校有何特點?
    宗教改革時代以後,在天主教領地內和城市中也有許多基礎學校,例如1558年對帕騷教區的巴伐利亞部分所進行的檢查記錄中表明的。此前主要是在15世紀,那裡有許多學校;1558年建立的學校設施,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一方面,差不多每一所修道院都有一所學校。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新教領地與帝國城市的基礎學校有何特點?
    引言眾所周知,神聖羅馬帝國在17至18世紀的突出特徵是領地邦國的眾多和文化的多樣性,因此,教育領域中的差異性也具有重要意義。安東·興德林不無理由地提到「天主教與新教傳統中的教育競爭體系」。顯然,宗教改革運動以後在「教派分化的過程」中出現或形成的各類學校和大學,直到19世紀都帶有分裂教派的特徵。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路德教派領地和帝國城市的教堂概況
    如在薩克森的託爾高建造了一座路德教派的宮廷小教堂哈滕費爾斯(1543-1544年),甚至是由馬丁·路德親自主持落成典禮,這是新教建成的第一座教堂。直到在三十年戰爭時期整個帝國內無數所教堂毀於戰火時,才在路德派所在的城市和領地上出現了建造教堂的迫切要求。在經歷了這場可怕的戰爭後,人們感覺到了新教特有的需要,因而建起教堂來。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胡格諾派的法律地位和生存環境如何?
    胡格諾信徒以這種風格,從1685年起在帝國的許多新教領地和城市裡大興土木。而且還指那些按照加爾文派理論建造起來的樸實無華、威嚴冷峻的建築,比如J.P.迪裡和S.L.迪裡在卡塞爾承建的建築物。在柏林,胡格諾信徒大力提倡和推動特殊風格的教堂建造。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猶太人的數量分布和社會結構情況
    他們的地位、被允許居住的程度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因神聖羅馬帝國法權秩序的多樣性,也因有著眾多大大小小不同的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所以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說在一些大的領地,特別是世俗的領地,但也有幾個教會領地和許多帝國城市裡,猶太人在中世紀晚期和16世紀時遭到驅逐的話,那麼也存在著一些猶太人居住區興盛的領地邦國和城市。
  • 神聖羅馬帝國又稱日耳曼帝國
    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腓特烈一世公然加上「神聖」二字,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直到1806年被拿破崙滅了。
  • 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
    三年後,即1583年,在巴伐利亞公國的首都慕尼黑,耶穌會的聖米歇爾教堂依照羅馬耶穌會教堂的式樣動土奠基(1597年竣工),志著巴洛克建築風格在德國天主教地區興盛的開始。進入17世紀以後,隨著法國巴黎盧森堡宮的建成,巴洛克風格逐漸地佔據了天主教歐洲的教堂、宮殿以及城市、園林等等建築的主流地位。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教堂建築的內部裝飾特點及其建造者
    引言 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向大家介紹了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新教及天主教統治地區教堂建築的具體區別,今天我們再來聊聊這一期間教堂內部裝飾的具體特點,以及一些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建築師及工匠手藝人。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福拉爾貝格建築學校及小型教堂建築團隊的情況
    由於天主教統治地區時常興修各類教堂,因此在短時間內,神聖羅馬帝國各地就湧現出了一批技術高超的建築師、畫家、雕塑師等工匠群體。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丁岑霍弗爾兄弟,以及阿薩姆一家和韋佐布倫人團體。今天,咱們再來說說另外一些同樣不應被忽視的建築者及團體。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女子中等學校、大學和高等學校的基本情況
    引言天主教諸領及帝國城市在女子中等學校教育方面具有優越性。在17及18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域內,屬於新教的女子中學非常少,大多數是在18世紀的最後30年才建立起來,而在天主教區域內,各種各樣的以女子教育為主的婦女學校團體一直在進行工作。
  • ...歐洲_歷史|捷克_歷史|天主教|神聖羅馬帝國|日耳曼人|揚·胡斯
    ▲捷克位於德意志、奧地利、斯拉夫三者交界處儘管捷克是帝國境內唯一的以斯拉夫人為主的國家,東法蘭克王國及繼任的神聖羅馬帝國,仍然非常重視對捷克地區的統治,布拉格一度成為帝國的首都,以及文化和宗教的中心。捷克國王不僅是選帝侯之一,還曾被推選為帝國皇帝,在大部分時間裡,捷克國王都與皇帝有著極親密的關係,其政治地位其實還要高於一般的德意志邦國。
  • 神聖羅馬帝國通史——一個千年帝國的興衰史
    這個協定使皇帝同意放棄俗世授職,教皇允許皇帝擁有向主教賜授地域管轄權和行政管轄權的象徵物。1125年,米蘭和其他倫巴底城市脫離神聖羅馬帝國,成了自治市。同年,亨利五世去世,薩利爾王朝結束。1494年,法蘭西王國為爭奪對義大利的控制權,與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帝國爆發了持續六十五年的戰爭。1517年,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運動。1519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去世,其兒子查理五世即位,西班牙王國從此被納入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體系。
  • 神聖羅馬帝國的教士階層:教會選帝侯、封侯主教、副主教與神父
    引言 在前一篇文章裡,筆者已經介紹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貴族、市民、農民和下層民眾的情況。今天就專門來說說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教士階層。由於各種教派並存,以及在地位和職務上的巨大差異,教士的情況千差萬別,呈現出不同教派教會的不同特點。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與城市的高級學校有何特點?
    引言以中世紀的、主要以大教堂和修道院學校為主的拉丁學校為基礎,在17至18世紀出現了中級學校或較高級學校。在新教區域和帝國城市中,城市貴族議事會在承擔學校領導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相應地,在天主教區域內,修士團,特別是耶穌會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 德國史: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德意志邦國重新整合的首要表現是?
    據小編所知,德意志邦國是神聖羅馬帝國等級以佔有世襲領地為基礎、以擁有帝國議會中的席位為傳承的政權實體,它不是帝國的地方政權形式,但是帝國的構成組織。三十年戰爭結束以後,德意志邦國經歷了重新整合的過程,主要表現在:帝國等級格局的改變;帝國等級狀況的變化;等級邦國的結盟或聯合。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新教邦國的大學和高等學校具體有何特點?
    圖|神聖羅馬帝國地圖另外還要提及柯尼斯貝格,它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但屬於布蘭登堡-普魯士。第一所帶有指導性的改革派大學是哈勒大學。然而可以說,新的運動,如理性主義、虔信主義和啟蒙運動在帝國的範圍內主要是在新教各領地和城市及高等學校中展開,在這些地方比在天主教區域內起步更早。天主教教會通過禁令和限制阻止接受新的思潮,特別當這些新思想反對啟示神學的時候。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之後屋大維將雷必達踢出權力圈,並且和安東尼兵戎相見,最後獲得了勝利,得到了元老院的支持,在他統治時期,羅馬真正進入了元首制的帝國時期,他本人也被稱為"奧古斯都"(神聖偉大),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奧古斯都大帝。這就是羅馬帝國的由來。
  • 神聖羅馬帝國和德國是什麼關係?
    國慶節帶著喜歡中國長城的朋友們去歐洲旅遊,當然要不失時機地去看看2000年前的德國長城遺址,並且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重要領地布拉格遊玩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