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腔】編者按:
對話熱門人物,了解新聞背後的故事。一人一面,還是一人千面?開腔,不只是語言的交流,更是靈魂的觸碰。在這裡,新聞主角變得更加立體。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23日電 題:對話詩詞大會冠軍陳更:我不是學霸,我只是不休息
記者 上官雲
「如果我能在傳播傳統文化的道路上多做了那麼一點點事,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我覺得都是值得的。」
不久前,站在《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以下簡稱「詩詞大會」)的舞臺上,北大工科女博士陳更在獲得總冠軍後,哽咽著說出了上面的話。
圖片來源:《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視頻截圖
過去四年的時間裡,她連續參加四次詩詞大會,前三次均因為種種原因失利,最終又帶著「參加《吐槽大會》的勇氣」出現在第四季賽場上,成功捧杯。水到渠成也好、天道酬勤也罷,對陳更來說,她期待的詩和遠方,也許還在更遠的地方。
詩詞大會舞臺上落淚的冠軍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開始那刻。這是陳更第四次參賽,想角逐冠軍,必須先戰勝其他選手才有攻擂資格。
舞臺亮起,她第三個出場,還是一身素雅的民國裝,梳著兩條麻花辮,妝容談不上精緻,但卻透著一股安穩與寧靜。
「梅似雪,柳如絲,試聽別語慰相思。」
陳更愛詩詞,也熱愛詩詞大會的舞臺。在第五場個人追逐賽環節,她用這句詞來描述自己的心境。
過五關斬六將,陳更贏得了和擂主孫曉婧對決的機會:或許是有些心急,第一題答錯了,先送了一分。但最終以5:2戰勝了對手。
「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已經產生了,她就是陳更。」主持人董卿宣布比賽結果。陳更隨即微笑鞠躬,向觀眾致意。
「答題時心無旁騖。知道結果時倒猛然生出一種『莊生曉夢』的感覺。」想起當時的情形,陳更調侃了一下自己,「從沒想過能拿冠軍。第四季高手太多,既不缺知識也不缺腦力」。
圖片來源:《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視頻截圖
但聽著董卿回述四季比賽的點點滴滴,說她每一年都如約在百人團裡答題,陳更沒忍住,哭了。
「怎麼描述那個時候的心情呢?好像就是被主持人幾句話一下子戳中淚點。」她說道。
一位「四朝元老」的心聲
正因為是一位連續參加四季《中國詩詞大會》的選手,陳更得了個綽號「四朝元老」。
2016年,她第一次站在詩詞大會的舞臺上,之後幾乎場場不落,總會如約出現在觀眾面前。第四季時,主持人董卿記錯她的出場次數。陳更低眉笑了一下,「這是第15次」。
「在詩詞大會上,我很快樂,好像每一個細胞都得到舒展。」王立群、蒙曼等幾位嘉賓都是陳更的偶像,第一次看到他們時,她激動地心都快跳出來了,「這麼好的機會當面聆聽講解,怎麼可能不來?」
對很多人來說,做一件事情重要的可能是結果。但對陳更來說,無法割捨的卻是過程,這恰恰也是她不放棄參賽的理由。
「我不是為了拿冠軍,每一個百人團選手都是來享受詩詞的。我只是在做我喜歡的事情,並不太關注輸贏。」登場前,陳更會悄悄給自己立下flag:不丟人就行。
每一次「失敗」都會推著她朝前走。「大家可能會質疑,那豈不是你這三年都沒進步。為什麼不去提高自己的文筆和作詩能力?我想說,詩詞的記憶理解是創作的基礎,所以絕非原地踏步」。
陳更。受訪者供圖
溫故而知新。在詩詞大會的舞臺上,陳更總能有收穫,也不為輸給別人感到焦慮,「倒是曾經擔心過,是不是拿到冠軍就不能再來了」。
節目是提前錄製好的,包括拿冠軍那一期。陳更沒向家裡人「劇透」結果,但篤定大家會很高興,「他們都愛看詩詞大會。開始還怕爺爺奶奶看到結果會犯高血壓,好在最後平穩度過」。
「我不是學霸,我只是不休息」
奪冠後,爺爺奶奶的血壓沒增高,陳更的知名度倒是漲了不少。她那「北大工科博士」的身份更是令人們驚訝,感嘆是「真·學霸」。她堅決否認:我不是學霸,我只是不休息。
話說得似乎有些討巧,卻是實情。陳更從小就喜歡看書,老家的一間屋子裡有兩個稍顯破舊的書架,那是她的「樂土」,經常會過去翻一翻。
她學習很勤奮,以優異的成績升入一所很不錯的中學,考慮到家境一般,在分科時選擇了理科,希望能習得一技之長,將來找工作容易一點兒。
古典詩詞的啟蒙,一直拖到21歲才開始。那年,陳更被保送到北大,專業是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再細一點,就是研究智能康復機器人的控制器設計,需要花大把時間泡在實驗室裡,跟各種數據打交道。
北大很美,但對初來乍到的陳更來說,還是顯得陌生了些。她不愛看綜藝節目和電影,也很少出去旅行,把課餘時間幾乎都花在了閱讀上,同時有意識地開始多看一些散文集。
偶然,她在圖書館裡翻到了一本書,裡頭提到《蔣勳說唐詩》。細細品味之下,陳更發現,原來詩詞並不是想像中那樣晦澀難懂,而是富有大智慧,與人生、哲學都有著密切的聯繫,妙趣橫生。
陳更。受訪者供圖
仿佛「一夜入坑」,她開始搜羅與詩詞相關的著作,書越讀越多。
很多人奇怪哪來那麼多的時間看書。其實對陳更而言,讀書就意味著休閒,不開心的時候會抱起一本書躲到角落裡,「讀書是我的自愈方式。現在如果吃飯時不讀書,都覺得很不習慣」。
「專心做一些事,肯定就要放棄很多其他的事,比如看到微博頭條顯示『偶遇XX』、『XX宣布戀情』這些很無聊的標題時是不是就會忍住不點進去了?時間就有了。」陳更俏皮地說。
理科與文學就這樣在她的生活中融合了。如同她此前在第一季詩詞大會中所說:「我愛我的機器人生涯,它是我理性現實的左岸;我也愛我詩情畫意的詩詞世界,它是我柔軟感性的右岸。」
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
不止是奪冠的那一刻,六七年來,詩詞早已滲透陳更的生活。
看到青山隱隱,她會想起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看到落日,會想起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詩詞打開了她的眼界和心胸。
陳更。受訪者供圖
從21歲後才開始看詩詞,與那些只有十幾歲的詩詞大會參賽選手比起來,陳更起步相當晚,但經過五年的堅持,終於如願以償捧得獎盃。
世上從來不會有這樣的承諾,說努力就一定迎來成功;但不努力,卻永遠無法達到理想的彼岸。陳更覺得,人生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生活有了精氣神才不累。正是詩詞,教她領悟了這些道理。
「詩,是能讓你改變一點兒的東西,有助於你放下一點什麼、明白一點什麼。」不止一個人問過陳更,現在讀詩還有什麼用,她想了一會兒,回答道,「一個人讀多了先賢哲人的詩詞後,會想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她曾在很多場合提到過,想為傳播詩詞盡點力,讓更多人喜歡它們。這聽上去有些難,畢竟在很多現代人眼中,詩詞既不常用,也顯得不是那麼實用。
但陳更不準備輕易放棄。如今,她已經在報紙上開設專欄,時不時寫寫文章,和讀者分享詩詞的妙處。在她心裡,值得的事情便要去嘗試,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就好像幾年以前,她穿梭於燕園的綠樹花叢中,抱著一摞書看向遠方,想著辛棄疾的那句詞,「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