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城,古稱膚施、延州,是中華民族聖地、中國革命聖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連榆林,南接鹹陽、銅川、渭南,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之軍事要地。
雄居陝北關隘要地的延安城雖居大漠之南,也是《七筆勾》「聖人布道天下此處偏遺漏」的荒涼處所,風沙驟起、戰亂創傷。然而,苦難造就了偉大、包容孕育了英雄。延安城以她寬廣的胸懷包容一切,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立起不朽的豐碑。
延安城北望「乾坤灣」,那是伏義演義八卦開闢洪荒之地。南望黃陵橋山「人文初祖」黃帝陵寢,開闢了華夏文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北宋名將範仲淹懷揣憂國憂民心、戍守邊關,在延安城留下了千古佳話。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詩聖杜甫為躲戰亂,在延州留下了悲壯的詩篇,為唐詩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棗園的燈光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徵程。十三個春秋,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在以毛主席為核心的老一輩革命家領導下,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亡我中華的美夢,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矚目寶塔山,聆聽延河水。怎能想像這狹窄的山川是如何滋養那些革命英雄的?然而當你用身心感受延安城區168處革命舊址、佇立在王家坪革命舊址紀念館的文物前、靜立在紀念館廣場的毛主席銅像前,你會豁然開朗,對延安這座古城的敬仰之心由然而生!
從1969年到1976年,先後約2.8萬北京知青來延安下鄉落戶。他們帶來了京都的文化和文明,也吸吮了延安黃土地上的龍脈靈氣,成為引領中國人民走向富強的帶路人、舉旗者。
寶塔魏魏、延河東流,歷史永遠銘記古城的功績。
延安城區被清涼山、鳳凰山和寶塔山包圍、被延河和南川河分割,地處三山兩河之間,延安城區36平方公裡,容納了近50萬人口,人口密度接近北京、上海達到每平方公裡1,47萬人,延安的人均建設用地僅72平方米,遠低於國家標準。城市的發展受到擠壓,只能在山與河的夾縫中尋求出路。
然而,延安是有龍脈靈氣的延安,延安是孕育了「延安精神」的延安,延安是有開拓創精神的延安。
「中疏外擴,上山建成」。延安市第四次黨代會上,一項事關延安城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為延安城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依託老城,沿川展開,整流域治理」的建城原則隨之實施。一座控制面積78.5平方公裡,承載人口40萬以上,分北、東、西三區的延安城新區將展現在世人面前,為聖地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人們又一次把讚許的目光投向延安。
如今,信步行走在延安新區,那人天人合一的城市設計理念、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格局使人嘆為觀止,並為聖地人民的創新精神而折服!此時,俯瞰老城,古樸渾厚、車水馬龍的,怎能不自豪?
最近,我讀中國歷史,讀到「二里頭文化」一章,其中「大都無城」一節,令我浮想聯篇。「大都無城」,延安城,城牆安在?正是這座無牆之城、無防之防,以她開放的襟懷、包容的心胸、奉獻的精神,造就了延安城燦爛的黃土文化和激勵後代的紅色文化。使這兩種文化的有機融合傳承在聖地人骨血的根脈中,鑄就了「延安精神」。
延安城,您是一座包容的城、一座英雄的城、一座開放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