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線是一套完整的臺釣線組中重要組成部分,它起到連接魚鉤和主線的作用,一般子線的線號都要比主線細一些,從而能間接的起到保護主線和線組的其它配件不受損傷。由於子線在使用的過程中損耗比較快,需要經常的更換,所以釣魚人對它再熟悉不過了。
雖然子線又細又短,可它在整套線組中卻有著很關鍵的作用,子線的粗細長短都能影響著魚口和浮漂的靈敏度,這些都直接關係到我們最終漁獲的多少。那麼我們在釣鯽魚的時候使用長子線好還是短子線好呢?子線的長度多少合適?作為一個有經驗的釣魚人,我想應該主要從以下情況來確定使用子線的長短。
首先要根據魚情來選擇子線長短。鯽魚生長在水底層,我們釣的時候一般都採用釣底的釣法,也許有釣友會說:我用長子線盒短子線都能釣到鯽魚,表面上看這句話是沒毛病,可在實際的作釣過程中,遇到不同的魚情我們利用改變子線長短的方法,是能有效改善當時魚情造成的不利因素的。
比如在遇到小雜魚鬧夠的情況下,由於長子線在入水下沉的過程中大幅度搖擺,從而使餌料下沉緩慢,這就給中上層小雜魚搶食提供了機會,魚鉤上的餌料還沒到底就被小魚搶食一空了。這時,我們通過使用短子線的方法,來減小餌料入水下沉過程中的搖擺幅度,使餌料快速的沉入到水底,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開了中上層小雜魚的搶食魚鉤上的餌料,直擊水底層的鯽魚。
再比如在冬季釣鯽魚的時候,由於冬季氣溫低,鯽魚活動緩慢,吃餌的動作相對較輕,這時如果使用的子線較長的話,一些微弱的魚口很難在浮漂上表現出來,我們除了用吃鉛量小一點的浮漂外,還可以通過使用15釐米左右的短子線來放大鯽魚的吃餌信號。像在夏季的時候,鯽魚吃餌的動作比較生猛時,在沒有小魚搶食的情況下,可以使用20-25釐米左右的子線來增加誘魚效果。
其次就是要根據使用的魚餌來決定子線長短。我們在釣鯽魚時,最常用的餌料就是拉餌,搓餌和紅蟲,蚯蚓等這些。在使用拉餌的時候,需要保持頻繁的拋竿提竿頻率,用長子線就容易使子線纏繞,所以使用10-15釐米的子線就差不多了。如果鯽魚個體較大,用搓餌時,由於搓餌的霧化慢一些,不需要頻繁的拋竿頻率,就可以用20釐米左右的長子線,既能增加誘魚,又能減少鯽魚對餌料的警惕性。
使用紅蟲,蚯蚓這種活蟲餌的時候,由於蟲餌較為濃腥,極易招來小雜魚,儘量還是使用10釐米左右的短子線,以便使餌料快速沉底。雖然以上分析了釣鯽魚時使用如何選擇使用子線長短的幾種情況,但釣無定律,釣魚人一定要根據實際的作釣情況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