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共享的國度》系列遊記 之 10 聖雄甘地。印度行 完結篇)
縱觀印度的民族結構,比中國複雜得多。
曾有人說,印度堪稱人種博物館。此言一點不過分。
從最早的達毗荼人,到後來從西北遷徙而至的雅利安人、波斯人、大月氏人、厭噠人等,如今多達幾百個民族和部落。
人口超過1000萬的就有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古吉拉特族、坎納拉族、馬拉雅拉姆族、奧裡亞族、旁遮普族,孟加拉族等,人口最多的印度斯坦族數億人。
民族眾多,語言也複雜,官方的統計是1652種,使用人口超過1000萬的15種,官方語言是使用人口超90%的印地語。
但我覺得歷史演化中還更複雜,鐵騎踏遍印度次大陸,有著蒙古血統的莫臥兒王朝,瞬間灰飛煙滅後曾經強大的族群莫名地消失了。
複雜而豐富的印度文明,無數次被外來種族侵襲和統治,因而從來沒有間斷過熱情而狂放的混血滋衍,其種族結構一直在交合與優化。
宗教則隨王朝的興亡交替盛衰,繁多的宗教在同一塊土地上此起彼伏此弱彼強。一種宗教驅逐或取代另一種宗教,宣揚的慈悲寬容、天堂和美好的來世,帶給信眾的卻是苦難的傷痛,帶給社會的則是血腥的殺戮,信仰從來都被野心、權勢和利益招降。
不同信仰的和睦相處,應該是人類追尋的終極理想。
我們乘車穿過市區時,曾看到一群全身裹滿白布衣只露一雙眼睛卻赤腳的人匆匆走在街上,獨特的裝束仿如天外來客,又疑為參加什麼演出的藝人。當地人說,他們是一個小宗教的信徒,宗教的名字沒能記住。
如今,信仰的自由與和睦的環境催生了眾多的宗教,古老的旺盛著生命,新生的成長著體魄,在同一塊土地上茁壯。
這些不能不歸功於甘地。為了消彌宗教仇怨,他每次做祈禱都把基督教的《新約》《舊約》、伊斯蘭教的《可蘭經》和印度教的《薄伽梵歌》一起誦讀,儘管不斷遭致極端宗教人士的謾罵、恐嚇、威脅,他一如繼往堅守信念,最後用生命換來了人民心靈深處的醒悟。
可以說,甘地的思想與行動不僅實現了信仰的自由和宗教的和睦,而且歷史性地改變了印度傳統的社會結構,綿延數千年的種姓制度從此動搖漸漸瓦解,一個平等自由的社會誕生。
特色鮮明的種姓制度或許是印度獨特的社會風景,突出體現在印度教把人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祭司)、剎帝利(貴族和武士)、吠舍(農民和手工業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另外還有入不了等級的賤民「達利特」(被壓迫的人)。
實際上,印度的伊斯蘭教和佛教中也有鮮明的等級制,比如伊斯蘭教把人分為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只不過等級界線沒有印度教那麼嚴格。
因而,種姓制在印度,不僅是單純的宗教主張,而是已世俗化為普遍性的社會認知,成為文化現象、價值觀,以至習以為常的風俗。
種姓制主張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而且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儘管印度憲法已明文廢除種姓制,但我懷疑已滲入血液深入骨髓的觀念是不可能短時間內根除的,即便衰竭但氣數依舊殘喘。
我把疑問拋給當地人,他們承認頑固的種姓陰魂依然在遊蕩,尤其掙扎在廣大的農村。認識的一個印度人,他的祖先是婆羅門,祖父一直囑咐他不能找其他等級的女子結婚,但他的意識裡已沒有了等級概念和訴求。
等級觀念在年輕人群和城市基本蕩然無存。當地人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即便你出身最低賤,只要有錢,再高貴出身的姑娘都會趨之若鶩地嫁給你。
走在街上,我下意識地觀察每一個行人,試圖從他們的衣著相貌甚至表情裡分辨出種姓等級,當然徒勞而可笑。
霧氣消散後的街道清靜明亮,陽光穿透樹陰撒一地碎銀,如沉甸的時光滌蕩著歷史塵埃。甘地的和睦與博愛思想仿佛早已融釋成了清新的空氣,每個人都能呼吸到,滋養身心,潤澤靈魂。
幾頭神牛悠閒地走在街上,誘我想起清晨賓館窗臺上的驚喜。拉開窗簾,玻璃窗外棲息一隻灰白大鳥,羽尾很長,扇了扇翅膀,目光淡定地四處張望。不忍驚動,端坐在床沿欣賞良久,又輕手輕腳地拿出相機。
霧氣濃重,玻璃模糊,鏡頭裡的鳥也模糊。但模糊的霧氣和模糊的玻璃也模糊了綠鳥的視覺,以至於發現不了我這個貪心的觀賞者。足足半個小時,鳥飛進了晨霧,撲閃的翅膀把我的心蕩漾得萬分舒暢。
印度幾日,習慣了這種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仿佛本來應該如此,慢慢淡化了初時的好奇與激動,漸漸醞釀起祖國也能常見此景的渴望。
其實,我觀賞的心態還是中國式的,渴望又怕失望。中國的鳥雀生性怕人,城市即便有成群旋飛的鳥雀,停落時也大多遠離人類。而印度恰恰相反。或許是宗教的力量,以至人類聚居的城市也成了動物的樂園。
人與動物都能和諧聚居,人類自身更應平等共處。雖然人類社會複雜多變,猶如一塊多稜寶石,每一面都有存在的道理,宗教也是一樣。
信仰自由成為普世價值,眾神在一個國度裡普渡眾生,該是一件福孫蔭子的幸事。
即將離開新德裡時,我們去參觀了蓮花廟。蓮花在印度教和佛教中被奉為神物,印度人視為國花,象徵美好與純潔,而蓮花廟正是這種象徵的實物標記。
酷似盛開蓮花的純白大理石廟宇坐落在樹鬱草茵的園林裡,走過去不知不覺中地勢升高,心中油然虔誠得無比純粹。
雖然廟裡沒有雕塑任何神像,僅是一個高大空闊的聖殿,但它內含的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理念,卻昭示著人類愛好和平的共同理想。
赤腳走進殿堂,頓覺心靜如水,坐在白色大理石條椅上,感覺周遭仿佛隱藏潛伏著神聖的力量,恍若眾多宗教的諸神正面帶笑容彬彬有禮地悄聲交流,共同描繪著世界大同的麗景。
眾神聚會的蓮花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宗教廟宇,它是人類精神追求的廟宇在現實生活中的物化。
轉身離開時,仿佛空中傳來悅耳的誦經聲,身心不由一震,如受洗禮了一般,升華出奇妙的崇敬感。
我禁不住感慨起來,猛然又覺得什麼感慨都有點多餘。
(以下是前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