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山西行,本次快樂的山西行從大同開始,一路經平遙、祁縣和太谷,今天到了太原,
山西博物院是我到太原後的第一個參觀行程,此行把共享單車用到了極致,從大同旅行後,暫別共享單車,到太原後,又見共享單車,有些小興奮。以前總是想用徒步感受一座城市的細節,如今的共享單車就太方便了,我愛共享單車,它完美地解決了最後一公裡。
本圖為山西博物院的主館,外部空間設計採用傳統的院落組合手法,生成「太極中央,四面八方」之勢。主館的外觀酷似「鬥」和「鼎」,「鬥」象徵豐收喜悅,「鼎」更是有著安定吉祥的寓意。
山西博物院採用的是分三個時段的預約參觀制,每天共計3000人。目前這個預約非常緊俏,記得要提前預約。入口處不斷有失望的參觀者,就是隨性而來沒有提前預約的,本日的預約人數已滿,只能打道回府了。巧的是本日是周日,博物院周一閉館,最早能預約的是下周二,很多遊客可能沒有這麼充裕的時間了。
進入山西博物院後,這個中央大廳比較震撼,這裡仿自應縣木塔。一般來山西的遊客,大同也是必到之處,在大同可以順路去看看應縣木塔,看看像不像?
在一層的展廳裡正在展出「黃河文明的標識」,這是一個於2020年9月18日開始的新展,一直會持續到年底。展覽的序言中寫道:從距今4300年前開始,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兩岸,河汾之東,陶寺人夯土建都;晉陝高原,石峁人砌石築城。從此,雙城並峙數百年。土城恢宏,石城巍峨,人口密集,規劃井然,社會分工明確,初現王權和禮制,以及中國早期國家基本面貌。陶寺與石峁,隔河遙望,南北呼應,在交流與碰撞中,共同推進了中華文明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成為黃河文明的顯著標識。
走進今天要介紹的「帝堯之都」展廳,這個展廳介紹的是距今4000年前後黃河中遊規模最大的都邑性遺址。規模空前的城址,秩序井然的分區,氣勢恢宏的宮殿,中國最早的觀象臺,等級分明的墓葬,內涵豐富的文物。陶寺遺址的歷史年代、地理位置、文化內涵、規模等級、文明程度等,與史籍所載的「堯都」契合。學界普遍認同:這裡就是帝堯之都。
陶寺文化主要分布於臨汾盆地,遺址多達百餘處,形成以陶寺為中心的聚落群,呈現出早期國家的都邑形態。陶寺文化吸納草原大漠的遊牧文化、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農耕文化,在碰撞與交融中,將東西南北的多元文明基因根植於晉南,繁衍出中華文化總根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直根系。 在這裡,導遊看到大家有點興致不高,他突然提高聲調,別的不用記,就記住這個遺址是4000年前的就行。好吧,我一直記著呢。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臨市襄汾具陶寺村,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1978年至今40多年,考古發掘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確認遺址年代為距今4300至3800年。清理出宮城、貴族居住區、普通居民區、王陵區、禮制建築區、倉儲區、手工業作坊等功能區域。發掘墓葬千餘座,出土了銅器、彩繪龍盤、土鼓、鼉鼓、特磬、玉器、漆木器、圭尺、壁畫等精美文物。陶寺遺址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遺址,對復原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中華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陶寺城址呈圓角長方形,總面積280萬平方米。是迄今全國已發現的同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都邑性城市之一。城址內,宮城、外郭城、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窖穴倉儲區、禮制性建築井然有序,構成了完備的都城功能區劃。宮城與外郭城組成的「雙城制」格局延續到魏晉洛陽城,在南北朝時期發展為「三城制」,一直沿用到明清。陶寺城址「選址」時所體現的「擇中」理念,對後世王朝定都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裡展出了陶寺出土的禮樂器,造型獨特。禮器,是「禮」的物化載體,既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又是區別等級的標誌。陶寺墓葬依照等級高低,隨葬規格不同的成套禮器,並形成一定的規制。大型墓葬中,隨葬品頗為豐富,都發現有石罄、土鼓、鼉鼓組成的樂器組合,是「王」的身份象徵,開創了三代禮樂制度的先河。圖為出土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的特罄,屬新石器時代,長79釐米,高32釐米。
這個「奇怪」的傢伙是「土鼓」,也是出土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通高80.4釐米。
這是一個十分珍貴的朱書扁壺,出土於陶寺遺址,高30.2釐米,臨汾市博物館收藏,這裡展出的是一件複製品。這件扁壺的珍貴之處就在於上面的「朱書」。文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古代文明出現的重要標誌。陶寺遺址的朱書扁壺出土於城址內的居住區,上面有紅色顏料書寫的「文」字,另外一個字,學界有「堯」、「命」、「邑」等多種解釋。朱書文字的發現,對於探索中國文字的起源和判定「堯都」具有重要意義。
牙璧是外緣有多個齒牙的異形王璧,多為三齒,也有二齒和五齒的。始於距今5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大漢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早期數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山東和遼東兩個地區,後來逐漸外傳播。在陶寺遺址和清涼寺等墓地都有牙璧發現。據研究,牙璧可能是帶有禮儀或宗教性質的裝飾品,也可能有天文觀測的用途。夏代以後數量驟減,到東周退出歷史舞臺。
圭表,是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垂直於地面的標杆叫表,水平放置於地面上刻度以測量影長的標尺叫「圭」。陶寺遺址中期王墓中出土有黑、綠、紅三色相間髹漆木桿、玉琮、玉戚,有學者推測它們是我國最早的「圭表」測影儀器,不僅可以確定農時節令,還用以進行天地測量,確定「地中」,表當時已經存在「王者逐中」的意識。 圖為考古人員用復原的圭表進行測影實驗。
在展廳的顯著位置,有一個復原的陶寺觀象臺。陶寺觀象臺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精密天文觀測遺蹟,代表了陶寺時期科技發展的最高水平。觀象臺遺址為直徑約60米的半圓形建築基址,面積1740平方米。以觀測點為圓心,由北向南呈扇狀排列著13士坑,即原有夯土柱。經模擬觀測驗證,通過土柱間縫隙向東觀測塔兒山日出,可以確定時令、節氣,安排農耕,具備授時功能,印證了史籍有關帝堯「敬授人時」記載的真實性,也為「堯都」的確認提供了有力證據。
一位參觀者在認真地錄著視頻。通過展覽,走進4000多年前已經進入文明階段的的陶寺社會,一個階級分化明顯,王權和禮制誕的初期國家呼之欲出,這是一種多麼奇妙的感覺。展覽有些枯燥嗎?不要緊,就像導遊說的,記住是4000年前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