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主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一組數據:
滙豐銀行的數據顯示,90後的負債額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經工作的90後,人均負債12萬+。
從一無所有到負債纍纍,大概是當代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這在微博上也引起了很大的討論:
「花唄們」該為年輕人陷網貸背鍋嗎?
討論也十分熱烈,有說「花唄們」應該為此負責,也有說花錢是個人行為,雙方各執一詞,誰也不讓誰。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話題,「花唄們」該不該為年輕人深陷網貸背鍋?
注意,這裡的「花唄」是個代表,指的是我們生活中所有常見的消費信貸產品,什麼花唄、白條、美團月付等等都屬於「花唄們」。
我們還是以花唄為代表。
花唄是支付寶推出的一款消費貸產品,一般情況下,只要30天內還清帳款,就不會產生任何利息。
但如果30天後沒有足夠資金還款怎麼辦?豈不是要逾期了?
花唄給你來了個分期的選擇,還不了錢可以再分期。
這可不是花唄貼心,相反這裡套路深的很。
在之前的《為什麼你手機中的APP都想借錢給你》中,黑馬說過花唄的分期利息看起來不高,3期的手續費2.5%,12期的手續費8.8%。 比如說1200元,分12期,每月只需要還款108.8元,等於說每個月就只是多付了8.8元,一點也不高。
但是根據內部收益率IRR來計算,這筆現金分期月利率就達到了1.32%,年利率就是1.32% x 12=15.86%,比8.8%高了不少。
這個利率有多高,作為對比,其他家的消費信貸產品年利率如下圖所示:
感受到花唄們濃濃的「惡意」了嗎?
到這,你可能有些奇怪了,為什麼花唄的年利率這麼高?
這裡我們提一個概念:等本等息還款。
按照我們的理解,如果我們借了1200元,分12期償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欠的錢是越來越少。
這欠的錢少了,我們還的利息是不是也應該也要少了?
但是還款之時,我們每個月所還的金額都是一樣的,也就是108.8元,利息一分沒有少。
這就是上面說的等本等息還款,即使我們已經還到11期,只剩下100元的本金沒有還,而利息依舊按照1200元來計算。
如果逾期還款,這年利息同樣很高。
按照花唄的規定,逾期罰息率為萬分之五,看起來也不多,但同樣的道理,這是日息,換成月息就是1.5%,換成年息就是18.25%。
年息高了就高了吧,有求於人,這也沒辦法,只要還得上這也沒啥,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萬一還不上,你可能就要面臨著一系列的麻煩。
首先是暴力催收。
大家不要以為暴力催收只會出現在高利貸的網貸平臺上,我們常見的網貸平臺,暴力催收的事情也不少。
隨手打開黑貓投訴平臺,輸入關鍵詞「催收」 ,就可以看到一大堆催收投訴事件,投訴內容也基本大同小異,面臨著言語恐嚇、信息騷擾,甚至親朋好友同樣逃不過催收人員的騷擾。
有因為疫情沒能及時還款的商家,由於暴力催收導致正常營業無法展開,甚至騷擾家人。
還有被催收人員恐嚇:
難道他們就不怕監管嗎?
像花唄這些平臺,包括銀行等金融機構,一般都是和專業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合作,壞事都是他人做,自己的手自然是乾淨的。
更嚴重的是,這裡面的信息洩露問題是十分嚴重。
根據媒體深燃的報導,催收人員在後臺可以看到每個客戶所有的詳細資料,包括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個人照片以及你的通訊錄信息。
想像一下,你個人的電話、住址、銀行信息,還有你家人的電話住址等信息,隨意地洩露給了催收人員,可不可怕?
遇到這種情況,大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障自己的權益。
根據《商業銀行監督管理條例》相關規定:在能與本人聯繫的情況下,不得對與債務無關的第三方進行催收,同時也不允許向無關的第三方透露欠款、逾期、違約等個人隱私信息。
當然,不支持暴力催收不代表錢可以不還,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被列入失信名單,成為法律上的老賴。
特別是現在花唄這類的消費信貸已經納入了徵信中。
這也是黑我們要說的第二個麻煩的地方。
一旦出現不良應用,會對未來的大額貸款如房貸、車貸產生直接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出行和就業。
本來買房就困難,如果還不能貸款,那麼就只能全款,而全款買房,你買的起嗎?
當然了,已經逾期的用戶,還有一點點機會的。
像花唄、借唄這種只是部分接入徵信的信貸產品,一筆帳款逾期,上不上徵信,是取決於放貸機構上不上報。
一般而言,一旦出現逾期的情況,放貸公司會選擇先催收,只要和放貸公司協商好,逾期記錄可能就不會上報徵信。
但如果一直沒有還款,特別是連續3個月(90天)一分錢沒還,基本就會被認定為惡意逾期,如果有累計6次以上的還款逾期,那麼上徵信可能就沒有太大疑問了。
當然,像信用卡這類完全接入徵信的,商量的餘地不是太大。
既然分期利息又高,而且還有可能會因為逾期上徵信,那麼我選擇不分期甚至不用花唄,行不行?
既然讓你開通了,還會讓你輕易逃走嗎?
開通容易,關閉難這事我們就不提了,網上隨手一搜,怎樣關閉花唄、美團月付、京東白條的問題比比皆是。
然而這不是逃離這些「花唄們」最大的阻礙。
我們都說習慣是最難改變的。
這些「花唄們」利用各種手段誘導你消費,讓你養成提前消費的習慣。
比如說在開通花唄或者是其他消費貸產品時,會給你個首單優惠甚至是免費,來誘導你開通這些消費貸產品。
再來個分期免息,一部5299元的手機,來個24期免息分期,每月只需要付212元左右,跟白送也沒太大區別。
免息分期,也不用付利息,十分划算。
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搞分期免息活動的不是放貸機構而是商家。
事實上,免息不是說我們沒有付利息,而是那部分利息,商家替我們支付了。
而要支付的利息,商家已經考慮在成本裡了。簡單說,你買到的價格或許已經包含了我們所需要支付的利息。
到頭來,乍一看很優惠,其實該付的錢,也沒少付。
而且我們在付款的時候,很多時候,系統都會默認花唄付款,除非你自己再另外手動選擇支付方式,所以很多時候,不知不覺,你就使用了這些消費貸。
這些放貸平臺再來一些宣傳,用一些包裝來讓提前消費變得「合理化」。
她們都在宣揚著一個理念:用花唄可以讓當下的生活水準變得更高,但卻沒有告訴你,這些錢都是需要償還的。 七七八八下來,我們就習慣了這些消費貸的支付方式,甚至養成了超前消費的習慣。
當消費欲望被無限放大的時候,年輕人陷入網貸就沒什麼奇怪,而逃離「花唄們」也成為了一種奢望。
回到開頭的問題,「花唄們」該為年輕人陷網貸背鍋嗎?
看到這,這些網貸平臺貌似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使用優惠、APP交互、廣告宣傳等各種方法,讓年輕人陷入提前消費的「陷阱」之中。
但這個鍋完全讓「花唄們」背也不適合。
製造消費陷阱的不僅僅是「花唄們」,還有各種各樣的商家。
商家會為了利用一切因素去製造消費條件。
比如說520、618、雙11,本來是一個極其普通沒有任何含義的日子,被商家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意義後,成為了購物節。
或者是在產品上添加一個標籤,讓產品看似具備一定的功能性。
英國保潔用品公司Carex的前產品部經理在BBC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中揭露過一個行業潛規則。
只要在保潔品上加上「抗菌」兩個字就會變得特別好賣,即使那些「抗菌」產品的實際功效和普通產品沒有區別。
在商家製造了消費陷阱後,放貸平臺再適時推出更加便利的支付工具,兩者一結合,誘導我們用未來的錢為今天無休無止的欲望買單。
看到了吧,這就是放貸平臺和商家們的一次次完美的合作。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年輕人深陷網貸,「花唄們」和商家或許都逃不開關係。
但如果要論罪,也很難定一個大的罪名,頂多就是個「挑唆罪」,挑唆我們消費。
畢竟「花唄們」本身是一個支付工具,用得好不好更多地取決於我們。
對於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可以臨時充當生活費,甚至用得好,還能薅個羊毛。
利用花唄的當月免息功能,把錢拿去理財,買個基金啥的,再不濟放入個餘額寶裡,賺個利息,到了還款日再取出來還款。
但能做到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
所以,讓年輕人陷入網貸的問題,不能全怪「花唄們」這些支付工具,深層原因是我們無止盡的欲望。
資本有擴張的欲望,大眾有難以自制的消費欲望,但資本可以驅動信息的傳播,可以開發各種方便的工具,所以大眾往往是更被動的一方。
如果我們從小就在「超前消費」的牢籠裡長大,那也很難奢望我們擁有良好的消費、理財觀念,畢竟學校不會教這些,大部分的家長也是消費主義下的「待宰羔羊」。
怎麼解決這樣的問題?恐怕不是罵幾句資本心黑、消費主義盛行就能就解決的。黑馬只知道,這需要制度監管、教育、媒體宣傳等多方努力才行。這裡沒有強調個人的克制力,因為大部分人,是被環境牽著走的;而能夠合理控制消費欲望的人,也不需要看這篇文章。
總結下「超前消費」的現狀,目前看得到的,是金融、網際網路相關監管制度的逐步完善,諸如校園貸、P2P的銷聲匿跡。
但通識教育、媒體、廣告,尤其是家庭教育,如果這些環節是嚴重缺失的,那我們的欲望,又何時才能合理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