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6日12時35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成功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
最近每天早上看新聞都會關注嫦娥五號的新聞,從成功登陸月球,到在月面採集樣本,再到飛離月球進入預定軌道準備回家。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都在感慨科技真是越來越發達了。
人們對太空的探索一直沒有改變,有時候在想如果真的有穿越這回事兒,古代的人穿越到現代,估計會嚇一跳,因為人類飛上天空,一小時到達幾百公裡以外又或者是實時的視頻通話都習以為常的事情,在古人看來都是他們聽到的神話傳說裡才有的。
唐朝詩人李白就有一首詩是描寫月亮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人們對於月亮的想像一直都是很美好的,遠遠的望著,月亮上的廣寒宮住著嫦娥、玉兔,還有砍樹的吳剛。古人也給予月亮很多美好的描繪。
也正是因為這麼多美好的想像和無限的好奇心推動著人們的不斷探索。孩子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回到家,跟我提到他們今天認識了北極星,北鬥星,還有其他的星座,為此周末我們一起去了一次天文館,第一次去北京天文館,孩子一路上也比較好奇,天文館什麼樣兒啊,都有什麼好玩兒的啊。
夏天夜晚出門遛彎的時候,也會給孩子講講天上的星座的事兒,不過我認識的星座並不多,所以去天文館裡去轉轉,孩子也比較有興趣。
最近朋友推薦了我一本關於太空的繪本《小彗星旅行記》,是關於我們生活的宇宙的,家長可以給孩子讀的一本科普繪本。
01孩子的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愛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看自己喜歡的書,或者玩兒自己喜歡的玩具的時候,往往都是很專注的。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其實不妨從孩子的興趣愛好著手。
孩子的興趣培養起來了,自然也就專注了。對於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很多的時候家長再怎麼嘮叨讓孩子多讀書,都不如找一些他們喜歡的書,跟著孩子們一起看,如果孩子們根本沒有耐心讀下去,那也只能說明故事不夠吸引人。
《小彗星旅行記》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生活在距離太陽5-10萬天文單位的巨大雲團----奧爾特雲的地方,它是一顆小彗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因為聽說太陽系裡有一顆明亮的恆星—太陽,而心生好奇,想去太陽系轉轉。只是奧爾特雲的彗星要怎麼才能到太陽系去呢?
小主人公哈伊也不知道,它問了彗星爺爺,爺爺告訴它,這就需要好運氣了。可是好運氣在哪兒呢?
故事的開頭就給小讀者們設置了一個懸念,在什麼地方能遇見這個好運氣呢?
02科普不忘從孩子的視角出發
科普知識想給孩子們聽,光跟他們說太陽系的行星和衛星都有什麼他們估計是坐不住的。
《小彗星旅行記》的作者設置的這個小彗星哈伊的形象也是一個小朋友,它一心想去太陽系轉轉,這像不像我們小朋友想去公園或者遊樂場的時候的心情呢?
在繪本中一些天文方面的只是被穿插著講給小朋友們聽,小彗星每到一個地方都有相關的介紹,是不是和天文館的講解員一樣細緻呢?
彗星怎麼從一個冰冷的髒雪球變成了有尾巴的彗星的呢?他們是不是都一個樣呢?為什麼有的彗星幾十年經過一次地球,有的就只是一閃而過呢?太陽系裡面的幾大行星裡面,每個星球又都是什麼樣子的呢?
小的時候我們把天上的繁星比作星河,小星星也都會眨眼睛。孩子大一些的時候,給孩子科普宇宙奧秘的時候,孩子可能不太有興趣聽,而如果是爸爸媽媽給他們講個故事,孩子們更能坐下來專注地聽。小彗星這個可愛的形象,更讓孩子們覺得親切。
03親子時光往往是讓人珍惜的
在《當孩子遇見書》裡,中川李枝子曾經提到過坐在大人腿上讀書的時光是最幸福的時光。孩子們總希望和爸媽親近,不管是一起玩兒遊戲,一起看書,還是一起看電視節目,都是孩子們喜歡的事兒。年幼的孩子跟爸媽一起度過的時光也是他們童年的一段美好的記憶。
《小彗星旅行記》最後也回到了奧爾特雲,因為它也想爸爸媽媽了,在外面旅行雖然有趣但是還是想回家和大家在一起,小彗星分享了去太陽系旅行的趣聞,它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講了在那兒的旅行經歷。
也許孩子還懵懵懂懂不是很明白旅行的意義,小彗星起初也特別想出去轉轉,不過走了一陣子它覺得它應該回家去了,在家的時光也很是懷念。沒有什麼比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收穫更好的事兒。
04寫在最後:
《小彗星旅行記》中的小彗星因為有了「好運氣」而來到太陽系旅行,這趟旅程也讓孩子們見識到了我們生活的太陽系是什麼樣子的,從天文館的模型裡見到的各個行星上引力的差異和各個行星的圖片也更讓孩子們覺得印象深刻,在天文館的B館裡有各種圍繞著天文知識而創建的小遊戲,在玩兒的過程中就能了解到天文知識。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沒有什麼能讓孩子們如此專注地做一件事兒得了。冬天天冷不外出的日子,不妨和孩子一起讀讀故事書,這也是一種親子互動呢。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