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日報社出品的「南昌十大文化圖景」引得市民紛紛駐足觀看
江西文化發展巡禮展南昌展館外景
南昌文化地圖亮相南昌館
「南昌文化地圖」、「ye南昌」APP、「南昌十大文化圖景」吸引媒體和觀眾駐足體驗;在文化空間裡品茗潑墨、捧卷細讀,在體驗區內感受VR技術的發展,文化創意讓生活更精彩……在2020江西文化發展巡禮展南昌展館,豫章文化元素絢麗綻放,述說著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
「南昌十大文化圖景」彰顯省會擔當
巡禮展地點設在撫州文昌裡歷史文化街區,這裡被稱為撫州的「老城博物館」和「歷史檔案館」,所有的展館都是在古建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與以往在現代化展廳舉行有著不一樣的韻味,更加彰顯了濃厚的文化力量。
南昌展館位於街區中段,展區面積達180餘平方米,是一棟獨特的老式贛派建築。「千年豫章 文韻悠長」——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題寫的匾額,為南昌館增添了文化風採。在正門的兩旁,分別是「南昌文化地圖」「南昌十大文化圖景」兩幅巨大的壁畫。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脈,更是城市的靈魂。「南昌十大文化圖景」,通過畫家的妙筆,描繪了南昌正在著力推進的十大文化重點工程。在這幅文化圖景中,人們可以看到,南昌正在彰顯省會擔當中尋找發展突破,著力構建北以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為載體的漢代文化、中以滕王閣為載體的唐代文化、南以八大山人為載體的明清文化新格局,打造有歷史、有故事、有溫度、有情懷的文化名城。
「一張圖 一座城」發現城市之美
「南昌文化地圖」不是一張單一的地圖,而是一張全媒體、數位化的文化地圖。進入展廳,大屏幕上播放著「一眼千年,這裡是南昌——南昌十大文化重點工程」的宣傳片,觀眾可以在一旁的電子版「南昌文化地圖」上現場進行觸摸式體驗,指尖輕點圖標,就可以了解相關文化景點的具體介紹、導航路線,還可以進行門票預約。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萬壽宮、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包括紅色地標、文化遺產、風景名勝等在內的130餘項最具南昌特色的文化元素「手繪」在一張地圖上。這是江西首個以數字地圖為基礎,整合現有文商體旅資源打造的城市全域旅遊文創產品。地圖基本囊括南昌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地標、文化景觀、文化場館。循著這張文化地圖,南昌的文化精華一目了然。手機一掃二維碼還可以進入手機客戶端「ye南昌」和微信小程序。值得一提的是,「ye南昌」APP作為電子版的南昌文化地圖,連接政府、商家、用戶,是傳播豫章文化、營銷城市品牌的綜合服務互動平臺,也是南昌用文化點亮夜間經濟的全新舉措。
這份手繪地圖由南昌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旅局和南昌日報社出品,已經印刷1萬份,將投放到機場、車站、酒店等公共場所。根據手繪地圖製作的摺扇版、絲綢版文創衍生品也同時推出,成為頗具南昌特色的禮物。「文化的活力在於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打造手繪版地圖、掌上版電子地圖和衍生品這些大眾喜聞樂見又具備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是南昌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一次全新探索。」市委宣傳部文產處處長王盈心表示。
豫章文化讓有限空間無限精彩
「八一」是南昌最鮮明的符號,是城市文化的底色。展廳的第一單元主要聚焦南昌的紅色文化,展示了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八一廣場、軍事主題公園、建軍雕塑廣場等紅色地標以及「八一」主題文化活動,來自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八一」系列紅色經典文創產品也進行了集中展示。
南昌歷史底蘊深厚,除了國有博物館,政府大力扶持非國有博物館的開辦,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進一步發展公共文化事業,拓展文化服務網點布局,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展館內集中推介了兩家非常有特色的民間博物館,其中南昌紅色記憶展示館主要展示紅色主題歷史文獻、報刊雜誌、油畫、紀念章、瓷器、雕塑等展品和紅色文創產品。南昌金九福錢幣博物館主要展示貨幣展品和文創產品。
展館的第二單元為「豫章古城展新顏」。在歷史中成長起來的「豫章城」,是老南昌記憶的延續,也是新南昌氣質的依託,正在煥發出全新的魅力。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是今年我市大力推進的「十大文化重點工程」之一,項目佔地80畝,總建築面積14.6萬平方米,將打造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贛鄱文化第一街」。
南昌是一座喜愛閱讀的城市,展館內展示了南昌的網紅書店和精品書籍,書香馥鬱,沁人心脾。梁書美術館的收藏作品、八大山人的(高仿)作品等展示了南昌千年文脈的深厚底蘊。南昌城南龍燈、進賢文港毛筆、羅清華雕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集中進行了展示。展區的第三單元為「城市發展新動能」。北看兵馬俑,南有海昏侯。「帝王侯」一生傳奇,一段穿越兩千年的故事由此鋪陳。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的建設也列入了全市「十大重點文化工程」。作為大遺址建設的「江西樣本」和江西文化新名片,遺址公園將向全世界呈現它精彩絕倫的文化寶藏。展館內設有VR體驗區,讓每一位觀眾感受到了南昌蓬勃發展的VR產業經濟。
人文日新的南昌,未來可期,一個處處洋溢著濃厚文化氣息的「天下英雄城、美麗大南昌」正在綻放她的多彩魅力。
(南昌日報記者 徐蕾/文 喻雲亮/圖)
【來源:南昌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