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人家」紀事:民宿裡的鄉愁記憶

2020-07-28 光明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稻作人家」紀事:民宿裡的鄉愁記憶

遼寧盤錦市大窪區榮興街道,坐落著遠近聞名的榮興稻作人家民俗村,在吸引眾多省內外遊客前來體驗稻作文化、感受遼河口文化的同時,也摸索發展出農村第三產業的新業態:民宿。

原汁原味的盤錦老屋

「稻作人家」紀事:民宿裡的鄉愁記憶

「稻作人家」中隨處可見濃濃的鄉土氣息。攝影/郭玲

「如果以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金帛灣海灘、江南風情園為邊界劃一個圓,那麼榮興稻作人家民俗村就坐落在這個圓的中心區域。這裡有深厚的農墾文化底蘊,有濃鬱的朝鮮族風情,有淳樸的民風和悠閒的時光」。「稻作人家」的宣傳頁上如此介紹。

走進「稻作人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這裡的標誌性建築——2019年建成的榮興博物館。博物館外有一隻巨大的草帽,當地人說,這象徵著遼河口文化正在回歸自然、回歸傳統、回歸文化的路上,它找到了來時的路。館內不僅能看到眾多農作工具、捕魚工具,甚至還能看到漁船實物。「這些都是盤錦人曾經的生產與生活寫照,更是盤錦遼河口文化的生動再現。」榮興街道黨工委書記高賀坤邊帶領大家參觀邊說道。

榮興瀕海臨河,曾經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也是享譽全國的盤錦大米的起源地:上世紀20年代,這裡首開盤錦大面積水稻種植之先河;上世紀50年代,這裡又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國營穀物農場之一,為盤錦成為「稻米基地」貢獻一己之力。

「當年如何種植水稻?如何下海捕魚?祖輩父輩住的房子是什麼樣的?如今的年輕人,很少有途徑去了解盤錦的老歷史,我們希望做的,就是留下那些記憶,記住那些鄉愁,讓這片土地上的後人們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當他們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時候,知道去哪裡找。」在高賀坤看來,這是「稻作人家」存在的最大價值。

其實幾年之前,榮興還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小鎮,隨著盤錦城鎮化和全域旅遊的推進,村民都搬進了新建的樓房中。閒置的民房便被整體開發成民宿。「我們拆掉了大部分村屯,只留下不到一百間有特色的村屋,打造民宿。」高賀坤告訴我們,目前已經開發了60間左右的民宿,未來還要把剩下的村屋都進行開發。

「稻作人家」紀事:民宿裡的鄉愁記憶

民宿室內一景,原汁原味保留了老屋的面貌。攝影/郭玲

盡最大努力保持原貌,是「稻作人家」團隊打理這些老屋始終堅持的原則。在改造民宿的過程中,每間老屋改動最大的地方就是供水、排水、採暖以及照明等管線的鋪設,室內基本保留了老屋的所有格局和結構,特別是能夠講述老屋故事的經典元素,讓每間民宿都有自己的特點。以至於後來,一位學者到訪這裡,無意中看到一間民宿室內原封未動的水刷石地面,道出了「輕博物館」這一新穎的概念,並建議利用民宿更多地展示盤錦當地富有年代及地域特色的元素,豐富「稻作人家」文化內涵的同時,也讓入住者更加了解這片土地。

「就像回到了小時候」

「稻作人家」紀事:民宿裡的鄉愁記憶

「稻作人家」中的農具展示,你認識這都是什麼嗎?攝影/郭玲

自2016年建成以來,「稻作人家」的客流從未斷過。

「當放眼處的村落越來越少,渴望鄉村生活的人便越來越多,當鄉村出來的那一茬茬人漸漸變老,期待重溫鄉村生活的心便越來越迫切」,「稻作人家」的吸引力從何而來?有當地媒體曾經這樣寫道。

「這周末的預訂又都滿了!」「稻作人家」工作人員侯東波告訴我們,遊客很多是全家一起來,甚至幾家搭伴來,「我們這兒經常看到的場景是,大人們在院裡坐著喝小酒嘮家常,孩子們跑去地裡認稻子,看屯子、老拖拉機,記得有一對久居城裡的老人跟著孩子來住民宿,雨後在地裡拔了幾棵小蔥就激動到不行,直說這都多少年沒接著地氣了呀。」

「稻作人家」紀事:民宿裡的鄉愁記憶

這是一臺有故事的拖拉機。攝影/郭玲

每個民宿的前身都是一個故事,而每個民宿的現在則是一戶農家生活的改變。

坪鑫閣是「稻作人家」中的一家朝鮮族特色餐館,店主是一對80後夫妻,丈夫叫金君臣,妻子叫高紅燕。2012年到2018年底,夫妻倆一直在韓國京畿道務工,2019年春節的回鄉探親,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計劃。這次回鄉,他們看到了家鄉的變化,也看到了商機。夫妻倆放棄在韓國打拼的想法,決定留在家鄉創業。糯米腸、冷麵、手撕牛肉絲涼菜,這些都是金君臣的拿手菜,食客的青睞讓這裡每天都是爆滿,尖峰時段一天要接待百餘人,這也讓坪鑫閣成為榮興朝鮮族餐館中的典範,也成為展現榮興朝鮮族飲食文化的一個窗口,「美食特別能體現民族特色和文化,我們就想著用我們的努力,讓每一位客人感受舌尖上的盤錦,舌尖上的鄉愁。」金君臣說道。

吃打糕、看稻田、賞歌舞……朝鮮族遊客劉先生和兩個發小,這次各自帶著家人一起來度周末,「稻作人家」裡的場景讓他仿佛穿越回過去,「很像小時候我們幾個挨家串門嘮嗑,這是住酒店沒有的感受。」

如今,「稻作人家」年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次,安置當地上百名村民上崗就業。立足自身資源「經營鄉愁」,榮興街道走出了一條農業旅遊文化「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徑,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2019年,榮興街道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5076戶中,已有4800多戶搬進樓房,日子越過越好。

高賀坤告訴我們,未來,他們將努力把這裡打造成為一個朝鮮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凝聚更多人氣,吸引更多客流,帶動更多百姓致富。」

相關焦點

  • 你想看哪兒的鄉愁記憶?40家民宿被評為「河南省精品民宿」
    大河網訊(記者 孫華峰)12月21日,河南民宿發展座談會在鶴壁淇縣召開,來自省內外的知名民宿創始人及運營團隊、民宿專家、旅遊投融資公司負責人齊聚一堂,共話河南民宿項目落地情況、探討河南民宿發展新思路。會上公布了鄭州泊心美宿等40家「河南省精品民宿」名單。想去看哪兒的鄉愁記憶?
  • 你想看哪兒的鄉愁記憶?40家民宿被評為「河南省精品民宿」
    大河網訊(記者 孫華峰)12月21日,河南民宿發展座談會在鶴壁淇縣召開,來自省內外的知名民宿創始人及運營團隊、民宿專家、旅遊投融資公司負責人齊聚一堂,共話河南民宿項目落地情況、探討河南民宿發展新思路。會上公布了鄭州泊心美宿等40家「河南省精品民宿」名單。想去看哪兒的鄉愁記憶?
  • 河北深州:方言村史《小榆林紀事》出版凝結鄉愁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6日電(記者白明山)一部反映河北省深州市一個村莊歷史的方言村史《小榆林紀事》出版發行後,引發各界關注。這一村史由81歲的退休教師謝繼忠牽頭,在村幹部、80多位村民參與下,利用10多年時間,採用深州方言著作完成的一部長達40萬字的村史。
  • 悠家民宿|留住鄉愁
    以及屋頂的青苔,被歲月肆意踐踏的痕跡,捲心菜背叛了季節,躲在暖棚裡,對冬天敞開心扉,如同我背叛了故鄉,漂浮在城市裡,說著沒有根基的語言。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城市化進程會越來越違背人的本性,總有人會意識到我們丟失了什麼。於是他們開始尋找和探索,他們來到山鄉,賦予原本破敗陳舊的山間土屋新的生命,把建築真正融入自然。
  • 藍田玉都民宿酒店 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體驗記憶裡的那一抹鄉愁
    目前酒店共有客房42間,其中一室一廳套房4套;兩室一廳套房2套;民宿標準間12間;親子間3間;大床房等14間,可以滿足各類人群的入住需求。同時酒店特提供關中地區的傳統美食,讓入住酒店的客人體驗傳統關中美食特色,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記憶裡的那一抹鄉愁,體驗家一般溫暖的感覺。
  • 湖北黃石拾光記憶民宿酒店:舒適而溫馨 鬧中取靜的家園
    2020年5月9日,《中國紀錄》新媒體記者來到湖北黃石市下陸區原燕舞藥業公司的廢棄廠房改造的時光記憶民宿酒店,零距離探訪走近酒店主創設計運營合夥股東張大寶。黃石半城半山半水而聞名遐邇。張大寶地地道道的黃石市張家湖人,因為自己從小在湖邊長大與山水有著不解之緣,18歲那年遇上改革開放大潮,進入家裝公司打拼至今二十餘年,從一個木匠到設計師歷經行業的跨越,在酒店裝飾領域有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從團城山的青龍客棧賓館到時光記憶民宿酒店試營業,完全是自己一個創新創業者的跨越。
  • 花鄉民宿義勒力特:載起鄉愁 留住幸福
    義勒力特鎮近年來把做足「鄉愁」作為鄉村民宿、鄉村旅遊發展的使命,以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民房變民宿打造家門口的「詩和遠方」,也為遊客勾勒出記憶中「家」的模樣。近幾天,從黑龍江省慕名而來的遊客劉柯毅一家就住在這裡,每天在院子裡感受自然風光和恬靜的農家生活,成了劉柯毅旅行中的最美體驗。
  • 【新疆是個好地方】在新疆民宿裡詩意棲居
    深度體驗新疆之美有許多方式,民宿無疑是很迷人的方式之一。蓬勃興起的新疆民宿形態多樣,讓遊客融入美景、感受鄉愁,在詩意棲居中留下最美的記憶。圖瓦民宿:與喀納斯山水相融喀納斯是海內外遊客的「打卡地」。看不夠喀納斯的山美水美,那就留下來住一晚吧。獨具風情的圖瓦民宿更能讓人領略喀納斯的風情。喀納斯的一座座民宿,就這樣在一個個小山村裡悄然出現。
  • 記憶裡的鄉愁·房
    本期《記憶裡的鄉愁》專欄,帶您走進王春陸老人一家,一同見證王老一家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優其屋」的華麗轉變……
  • 記憶中的味道,鄉愁裡的「敕勒川」
    記憶中的味道,鄉愁裡的「敕勒川」 2020-10-07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他鄉尋找鄉愁 眾專家探討杭州民宿如何姓「民」
    杭州網訊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願只愛文昌的民宿。」這是沈從文家書的一句話,也體現了發展民宿產業不僅是在保護傳統村鎮文化風貌、傳承文化記憶,更是為城市遊客營造「家」氛圍,在他鄉尋找鄉愁提供可能。
  • 《古網紀事·二零一六》公布 共同走過的記憶
    轉眼步入2017年,《古劍奇譚網絡版》紀事海報——《古網紀事·二零一六》正式公布,它記錄著2016年我們共同走過的這段記憶。共賦奇譚,同遊仙洲《古網紀事·二零一六》江湖悠遠,時光漫漫,在《古劍奇譚網絡版》的世界裡,我們希望沒有人踽踽獨行。2016年,《古劍奇譚網絡版》經歷了兩次測試,與玩家共同探索著遊戲的開發與優化。
  • 大漠深處留得住的鄉愁——民勤鄉村記憶博物館
    習總書記說,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鄉愁,它是一處抹不掉的記憶,如羈鳥戀舊林,如池魚思故淵,熟悉,卻又模糊,往往可以觸動你的內心。走進位於民勤縣三雷鎮新陶村原三雷中學舊址的民勤鄉村記憶博物館內,這裡集藏品展示、情景體驗、民宿文化、文體活動、教育宣傳、旅遊娛樂等功能為一體,設有生活用品館、生產工具館、紡織服飾館、非遺體驗館、民間工藝館、陶瓷器皿館、人民公社館、紅色珍藏館8個展館,共有藏品4200餘件(套)。
  • 記憶中的味道,鄉愁裡的「敕勒川」
    記憶中的味道,鄉愁裡的「敕勒川」 2020-10-07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記憶打撈歷史 以鄉愁展望未來——唐村鄉愁記憶館
    最近在王曲街道唐村農業公園人們總愛往一間小屋裡扎堆這小屋為啥這麼聚攏人氣兒?作為首個街道村史館這裡儼然已經成為了王曲人的「精神家園」重煥光彩的古宅裡有著怎樣的鄉愁記憶?讓我們共同走進三間小屋用記憶打撈鄉村歷史以鄉愁展望美好王曲/////////村貌不再,何處尋鄉愁?
  • 「一日不見,三秋盼兮」,莫幹山新開的這家民宿用藝術留住鄉愁
    將文化融入民宿,以藝術留住鄉愁,三秋美宿的名字來源於《詩經王風採葛》的詩句:「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民宿主人、《三秋》主編鮑洪權是土生土長的莫幹山人,三秋美宿正是他以老房子改建的,充滿著他爺爺、父親、和他自己三代的記憶。
  • 「我在海南鄉村有個房」 鄉愁民宿漸受歡迎(圖)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濃濃的鄉愁土味是鄉村民宿吸引遊客的法寶之一。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文昌潭牛鎮大廟村。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到海南旅遊,除了住酒店看大海,還有許多玩法,比如,選擇體驗獨具特色的民宿,在海南島小鎮鄉村,擇一處滿滿鄉愁記憶的民宿,總能讓你發現不一樣的海南人文與風情。體驗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來兩包雞屎藤粉。」
  • 水做的新蔡:鄉愁裡的地理記憶
    是那一方山水,是永存心中永不褪色的畫卷;是那一縷鄉愁,是登樓極目時「雖信美而非吾土」的喟嘆。如果說家是一個人的心靈寄託,那麼故鄉就是一群人的心靈歸宿。   新蔡是我去過最少的縣城,無他,路遙而已。印象中那是一座水做的城。新蔡和水很有緣。夏朝初年,炎帝裔孫、華夏鑿井術的發明人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侯,在此地建立呂國。
  • 悠家民宿|做民宿這幾點需要注意,你都知道嗎?
    隨著民宿消費群體越來越年輕化,他們對於住宿需求也大有不同!他們更注重品質和服務,既渴求放鬆舒適,也需要做到品質。因此,民宿如何結合個性和本土文化,開啟全新民宿運營模式,讓民宿真正成為市民安放鄉愁、慰藉靈魂的場所,成為民宿運營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在這裡,給大家分享悠家民宿運營幹貨,趕緊收藏!
  • 失落的心靈在這裡找回︱古村之變:鄉愁黃巖的別樣記憶
    烏巖頭村民宿沒有了村落裡的原住民,縱使滿眼修舊如舊的古建築,它們所承載的信息也會疲乏蒼白;創造了再豐富的民俗形態、再獨特的傳統技藝,也只能失去活態傳承的生氣,成為寂寥的記憶。推開烏巖頭村文化禮堂的大門,「鄉愁記憶」撲面而來:農耕文明、民俗體驗、文化走廊、民國印象,各個展示空間,濃縮著鮮明的烏巖古韻。七旬老人陳錫潮,過去幾十年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自從村裡實行保護利用後,外來遊客逐漸增多,自家種的農產品被搶購一空後,還樂滋滋地當起了義務導遊。在布袋坑村,戴華彩未曾想到,她家的白饅頭會在回到古村之後,名聲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