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國際母公司將近兩成股份售予中東土豪,在商業百貨業務持續低迷的當下,香港資本和中東資本這一進一退,引起外界極大關注。
10月19日,利福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宣布,該公司控股股東Real Reward計劃以每股14.75港元,向中東主權基金卡達投資局(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持有的Bellshill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出售利福國際324,247,615股股份,相當於公司19.9%權益,總費用共計47.83億港元。
有港股分析師對觀點地產新媒體表示,近年來,在電商和購物中心等內外衝擊下,百貨業日趨衰落,即便擁有崇光百貨和久光百貨兩大零售品牌,利福國際營收也逐年走弱,而其大股東拋售股權引入境外資金也是很自然的事。
卡達47億港元入股
據悉,利福國際控股股東Real Reward由其執行長劉鑾鴻家族企業United Goal Resources Limited和周大福企業鄭裕彤家族共同控制,分別持股50%。
Real Reward此次將19.9%股權售予卡達投資局後,Real Reward所持利福國際股權比例將由52.17%降至32.27%。
在交易結束後,鄭裕彤家族際持股將降至16%;而劉鑾鴻則維持大股東地位,並實際持股約36.755%,繼續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及執行長。同時,卡達投資局成為第二大股東,並將提名一位候選人出任董事會非執行董事。
對於此次交易,利福國際執行長劉鑾鴻表示,將與Qatar Holding緊密合作,利用彼此的業務優勢及網絡,進一步發展雙方的業務;「我們期待與Qatar Holding有一個長久且富有成效的合作關係」。
卡達投資局發言人則指出,這次入股利福國際,能進一步延續全球投資組合多元化的投資方向,並使其零售及消費領域的投資組合更趨多元化,與現有投資項目互補。
值得注意的是,利福國際是紮根於香港的零售營運商,在香港及國內專門經營中高檔次百貨店,崇光百貨及久光百貨兩大零售品牌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
而此前卡達投資局還曾投資倫敦哈羅德百貨和蒂芙尼等零售及消費業。有熟悉卡達規劃的知情人士透露,卡達投資局對香港一家百貨公司連鎖店股份的買入只是開頭,該機構隨後對中國大中華區的投資規模將達150億美元。
不過,就有港股分析師對觀點地產新媒體稱,近年來,在電商和購物中心等內外衝擊下,百貨業日趨衰落;「即便擁有崇光百貨和久光百貨兩大零售品牌,利福國際營收也逐年走弱,而其大股東拋售股權引入境外資金也是很自然的事」。
鄭裕彤拋售利福國際?
其實,此次利福國際之所以引起外界極大關注,另一大原因還在於鄭裕彤家族拋售所持公司股權的傳聞。
港股分析師對觀點地產新媒體指出,利福國際業績下滑主要由於期內消費氣氛疲弱和市場競爭加劇導致銷售槓桿下降,尤其是中國內地門店受影響最大。
該人士進一步分析稱,隨著電商和購物中心等新購物形式興盛,百貨業市場普遍衰落,其旗下崇光百貨也難挽頹勢。
翻查歷史資料,創辦於1830年的崇光百貨,至今已有近180年歷史,其原為日本崇光(Sogo)株式會社旗下的百貨品牌,曾一度風光無限。
但是,最終日本崇光公司經營不善,於2001年宣告破產,並將各地業務散賣出去。其中香港一家崇光百貨於2001年以35億港元賣給了鄭裕彤家族和劉鑾雄家族。
三年後(2004年),鄭劉二人便在2004年4月將重組的利福國際在港上市,並於當年進入內地市場。
如今,崇光百貨卻也難再現當年風採,利福國際近年的發展也並不順暢。
據了解,利福國際分別以崇光百貨和久光百貨在香港和內地運作。其中在香港,該公司主要運作崇光百貨,擁有銅鑼灣崇光百貨和將於今年11月營業的尖沙咀崇光百貨。
而在內地,利福國際在2009年收購大連、青島和哈爾濱等項目。當年9月,利福國際內地首家百貨公司上海久光百貨正式開業。
此後,利福國際便以久光百貨這個品牌布局內地,至今已擁有上海、蘇州、大連和蘇州四家分店;另外上海第二家久光百貨-閘北店也於今年7月份動工。
需要關注的是,儘管至今利福國際已擁有六家百貨分店,然而正在盈利的卻只有香港銅鑼灣崇光百貨和上海久光百貨,其他均為剛剛開業或在建中。
霧霾密布的內地百貨
分析普遍認為,就目前來看,尚不能完全確定鄭裕彤家族完全放棄利福國際,但是在百貨業日趨走冷並前途未明的當下,鄭氏選擇出售手中利福國際股份也屬自然。
其中,早前利福國際管理層就坦承,今年上半年中國業務表現與當地疲弱的零售市道一致。
世邦魏理仕發布最新報告顯示,中國百貨行業外有國內經濟增長減速、社會零售總額增長放緩以及網絡購物興起的困境,內有相較購物中心自營能力不足、千店一面同質化競爭嚴重問題,深處「內憂外患」之中。
數據顯示,2014年二季度,中國網絡購物交易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突破10%。至此,今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交易規模為1.15萬億元,同比增長46%,增速雖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依然大幅領先於實體領域。
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2014年上半年百貨行業整體銷售增長以近兩位數的幅度繼續下滑。從6月到7月,瀋陽、杭州等地的尚泰、中都、東舜等百貨大樓宣告相繼關門。
越來越多的百貨商店淪為網購的「試衣間」,不少品牌紛紛撤離百貨超市。就在去年,上海久光百貨同店銷售按年跌0.3%,原因便在於多個大品牌相繼撤離。
對此,利福大股東劉鑾鴻也有清醒認識。他在今年中期業績會上就回應稱,希望內地市場最壞時候已經過去,但現在仍未能看見下半年業務大幅改善機會。
(觀點地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