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陸人來說,臺灣究竟好玩在哪?

2021-02-14 安徽探索頻道

文章由 東哥有話說『 ID:dgyhs2014』 原創,轉載請告知 

公元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航行在中國東南方海域,從海面上看到了一座巍峨壯麗的島嶼,他們驚呼「福爾摩沙!」(葡萄牙語中「美麗」的意思),而如今這座美麗島嶼的名字叫做——臺灣。

提起臺灣,中國人總是親切地稱呼之為「寶島」,那裡生活著二千三百萬與我們同文同種的同胞。

有時,臺灣那麼近,近到你喜歡的明星是臺灣人,近到大街小巷到處遍布臺灣元素;

有時,臺灣那麼遠,遠到你是中國,他是臺灣,遠到他誤解對岸的人民還吃不起茶葉蛋。

網絡裡總是流傳「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事實真的如此嗎?

兩岸關係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臺獨」在島內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蚵仔煎、大腸包小腸、木瓜牛奶、棺材板……蠻聲海外的臺灣小吃有多少?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90年代臺灣的GDP曾佔中國大陸的近一半,可謂「富得流油」,如今臺灣的經濟還大幅領先中國大陸嗎?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依舊高舉「中華民國」的招牌,經歷了70年的「流亡」,ROC過的還好嗎?

……

帶著無數的疑問與好奇,我們的寶島臺灣之旅正式開啟。

準備的證件有哪些?

因兩岸現狀的原因,大陸居民去臺灣旅遊需要辦理兩個證件,即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入臺證。

關於辦證的細節,網上資料甚多,不再贅述。需要提醒一下:

1、目前中國大陸只有47個城市具有臺灣旅遊的G籤資格,安徽省只有合肥一個,也就是說,非合肥戶口的安徽人只能跟團,不能自由行;

2、入臺證是臺灣移民署籤發,需要有財產證明,即銀行卡5萬元人民幣存款,且存入時間超過一個月,要凍結至返回大陸的時間;或者辦理一張信用卡金卡,頁面必須具有英文「GOLD」字樣;

3、在職證明:體現年薪13W及以上。

當飛機衝破雲層,海岸線一覽無餘地呈現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知道:臺灣,我來了!

飛機準時降落於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出飛機後,一切都是那麼熟悉卻又陌生,熟悉的是漢字無處不在,不用擔心語言問題,陌生的是對這裡的規則模糊。

桃園國際機場的前身是「中正國際機場」,而此「中正」正是為了紀念「蔣中正」先生,大陸人時常調侃的「蔣委員長」,2006年陳水扁為了「去中國化」而改為「桃園國際機場」。

桃園國際機場曾是蔣經國主導興建臺灣的「十大建設」之一,見證了臺灣經濟的崛起。所以,桃園國際機場是臺灣歷史的一個縮影。

客觀來說,桃園機場的硬體設施相比較於大陸各大機場來說,已經稍顯落後,側面反映了臺灣經濟的現狀。

出關、買機場大巴車票,一頓操作猛如虎,第一站臺北!

絕大多數人來臺灣的第一站即是臺北,臺北故宮、101大廈、自由廣場,無一不是熱門旅遊景點。

臺北,事實上的「中華民國首都」,市內擁有完整的「中央」國家機構,是省城還是「首都」?

臺北市哪裡好玩?


本身這個問題就是一個悖論,好不好玩是相對的,每個人的興趣點是不同的,拿我來說,對臺灣的「中華民國」元素非常之好奇,故我對「總統府」、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國史館皆興趣盎然。

反之,其實我對臺灣小吃並無那般渴望,順味就行。

關於臺北故宮的詳情,省略之,簡單來說,臺北故宮是大陸乃至全球來臺觀光客(臺灣稱旅遊為觀光)必打卡景點之一,展示的是中國古代的文物,來源則是北京故宮及原中央博物院。

臺北故宮有三大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毛公鼎、肉形石,很可惜當日參觀只有毛公鼎仍在館內,其餘兩件國寶皆不在本館,很是遺憾。

平心而論,參觀臺北故宮並無驚豔之感,一來平日大陸各地博物館參觀較多,已無新鮮感;二來非歷史研究者,對相關技術、工藝不甚了解,粗看皮毛而已;三來臺北故宮展廳三層,與北京故宮規模相去甚遠,僅為「博物館」,規模不及預期(因臺北故宮場地有限,大量文物無法一齊展出,文物數量和之價值本身遠勝於大陸省級博物館)。

不過符合認知的是,臺北故宮的文物介紹完完全全就是中國化,仿佛置身於中國大陸的博物館內,與現實中「臺獨」的政治氛圍大相逕庭、鮮明衝突。

身為一個大陸人,實在覺得這些文物屬於中國大陸,如今放置在臺灣很是無奈,應該回歸它們原來的地方。

參觀臺北故宮的觀光客中除了大陸人外,日本、韓國人尤眾,真不知道他們看到滿滿的中國元素作何感想,這裡究竟是臺灣還是中國?

國父紀念館是大陸觀光客必打卡景點之一。

既然為「國父」,想必平日裡參拜的人潮絡繹不絕,然而事實上參拜的人群卻是大陸觀光客居多,臺灣人較少,真是一陣唏噓。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臺灣人尤其年輕人對「國父」沒有認知,對國家的概念模糊,當然也還有民主化後政治興趣度降低的因素。

不知「國父」孫中山先生看到如今兩岸之現狀作何感想?海峽一邊經濟正強勢崛起,「振興中華」指日可待,另一邊已實現了民主自由富足卻在國家認同出現偏差。

國父紀念館必看的項目是每個整點的衛兵換崗,鏗鏘有力,莊嚴肅穆,值得一看。

從未想過正式參觀的第一個政府機關竟然是「中華民國總統府」,對比之下你懂的。

單從建築而言,「總統府」始建於臺灣日治時期,時為臺灣總督府,後來陰差陽錯成了「中華民國總統府」,蔣介石、蔣經國、嚴家淦、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七位「總統」悉數在此辦公,可以說是臺灣版的「中南海」。

參觀「總統府」的流程很是簡單,只需憑藉大通證、入臺證外加安檢即可,府內工作人員的態度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很親和、千方百計服務。

帶領我們參觀講解的人員是志工,即志願服務的人員,在臺灣,很多地方都有志工的身影,年齡大多已五十歲以上,退休後主動參與社會服務,這在大陸幾乎不可想像,反映了臺灣發達成熟的社會形態。

「總統府」參觀主要有大開放日及平日參觀兩種,前者參觀的區域較大,接觸的事物也更多,平均每月一次(不定,可提前查詢),後者只能參觀一層,限制性較大,可惜的是本次未趕上大開放日,只能以平日參觀的方式一探究竟。

志工講解員帶領我們參觀了「總統府」一層,從建築歷史、建築風格、「總統」影像等過了一遍。建築本身我並無太大興趣,更關心的是此刻我離現任「總統」蔡英文距離20米還是50米?

參觀尾聲,「總統府」的衍生服務讓我有種意外之喜,政府機關還有文創紀念品商店?且與大陸各地的紀念品不同的是,此處的紀念品皆為「總統府」私人訂製,如一本「中華民國護照」竟然是可以充作筆記本?

紀念品的背後反映了臺灣文創業的發達,相信這也是大陸的文創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眼看都要走出「總統府」大門,這裡的工作人員仍然不會「放過你」,熱情地邀請你蓋紀念章、與「總統」合影。此情此景,你會產生一種錯覺,這是在商場還是在政府機關?

中正,何許人也?蔣介石也。

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可謂在大陸家喻戶曉,臺灣人習慣尊稱為蔣中正。中正紀念堂位於自由廣場,而自由廣場標誌性的牌樓之上原先書寫的是「大中至正」四字,後陳水扁主政時期改為「自由廣場」,箇中緣由不難理解。

自北向南走過牌樓即可看到中正紀念堂,用蔚為壯觀形容毫不誇張,紀念樓造型仿北京天壇之頂、埃及金字塔之體,是中國宮殿式建築,可以看出當年蔣介石在臺灣地位之崇高。

蔣介石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紀念堂的一樓展示了蔣介石的生平,可以從「中華民國」的角度去看看他的一生,至於客觀真實與否,爭論至今未休。

對於大陸人來說,1949年—1975年這個歷史階段的蔣介石是模糊的,甚至近乎空白的,不了解這26年的蔣介石,就不足以了解臺灣現狀的由來。

每個吃貨都對臺灣的小吃心生神往,而夜市則是臺灣小吃最集中的地方。

說到臺灣的夜市,臺北自然拔得頭籌,其中士林夜市更是如雷貫耳,所以你以為接下來要隆重推出士林夜市的攻略?

NO!正如北京人不吃全聚德,天津人不吃狗不理一樣,臺北本地人卻不經常光顧士林夜市,其似乎已變成專為觀光客量身打造的觀光夜市。

我們出門旅遊,就是要體驗尋常人家的生活體驗,看這座城市最平常的風景。

除了士林夜市,臺北還有寧夏夜市、師大夜市、饒河街夜市等本地市民經常光顧的夜市,而我們的吃貨之旅就從寧夏夜市開始。

寧夏夜市,因位於寧夏路得名,在西門町以北,地處繁華的鬧市區,故而人較多,本地市民、觀光客紛至沓來。

不過從整體體驗來看,人太多,一路「擠」來很艱辛,吃了蚵仔煎、鹹水雞等等,喝了木瓜牛奶,印象最深的是排了半個多小時的隊專門吃網紅店圓形蚵仔煎,可味道並不如預期,可能與我們安徽人口味重有關吧。

值得重點打勾的是木瓜牛奶,第一次嘗試就被圈粉。

饒河街夜市,在臺北體驗最好的夜市,人不多,價格更實惠,吃了很多美食。

所以總結下來,當一個夜市成為網紅,成為觀光客必打卡的地點之一,就意味著它不可挽回地「墮落」了,名氣愈大愈如此,全因觀光客生意太好做,反而沒有動力去追求口味,後來在全臺各地夜市的體驗無不驗證此道理。

對於發達地區,大陸人的直觀印象是高樓大廈,身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臺灣更應如此。

然而事實上,絕大多數大陸人第一次來臺灣,來臺北,都會產生一種疑問:「這裡是臺灣?是臺北?怎麼這麼破?跟大陸縣城一樣」,是的,臺灣的城建已落後於大陸。

早就在貼吧聽聞臺北市城建破舊,並已做好心理準備,沒曾想到臺北後,對城建依然有所詫異。在臺北的市中心附近,竟然還有兩三層的民房?整條街似乎都如此。

連所謂商業中心西門町,似乎也只是合肥淮河路步行街的2.0版,一副舊舊的模樣。所以,論高樓大廈,大陸完勝。

然而經濟發達並不等於就是高樓大廈,從城建來說,臺灣少高樓大廈不是因為經濟不夠發達,恰恰是「省情」所決定。

在臺灣,土地是私有的,不存在政府拍賣土地,房地產商大肆開發的現象,這就決定了大量民房的存在。至於這種模式與大陸孰優孰劣,不予評論,留待歷史檢驗吧!

臺灣城建雖破雖舊,但裡子依然是乾淨、整潔、精緻,這方面的軟環境比大陸強太多。

臺北都會區是臺灣第一大都會區,也是全臺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似乎是一句正確的廢話),所以公共運輸較為發達,出門不打車、不騎機車完全可行。

著重提一下臺北捷運,其實本質上就是地鐵系統,只是跟大陸名字不同罷了。

私以為「捷運」的名稱比「地鐵」要好,「地鐵」容易與「輕軌」混淆。

臺北都會區有7條捷運線路,尤其臺北市區的覆蓋度較高,基本上著名的景點步行1公裡都有捷運(臺北故宮除外)。

值得強調一下,對比大陸,臺北捷運並沒有安檢,所以地鐵安檢是否是必需?值得打個問號,至少我體驗過四座境外城市的地鐵系統皆沒有。

臺灣本土漢文化從哪裡發源?臺灣最早的政治中心在哪裡?這一切都得從臺南找尋。

臺南,臺灣旅遊的冷門城市,很多人去了高雄、去了日月潭,卻很少有人留時間靜靜觀察這座臺灣「古城」。

臺南的歷史故事很長,這裡曾是荷蘭殖民者統治的中心,這裡曾是明鄭政權的都城,這裡曾是清朝臺灣府城,臺灣四百年,臺南獨佔兩百餘年。

目前留存下來的古蹟有臺南孔廟、赤嵌樓、安平古堡,談不上驚豔,卻別有一般歷史意義。

臺南城規模不大,高樓大廈也比不上大陸城市,甚至還有一番破破的感覺,可這些都是表面,裡子的臺南充滿著人情味。

從臺北到臺南,乘坐的是臺灣高鐵(引進日本技術),於2007年通車,比大陸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還要早一年,所以如果按政治算,這才是「中國」第一條高鐵。

從乘車體驗來看,臺灣高鐵基本上跟大陸差不多,無論是購票、車廂環境、時速等方面。

但也有一些細微方面有所不同:臺灣高鐵無須安檢,進站很便利,不像大陸需提前很久到高鐵站;臺灣高鐵人不多,沒有大陸這般擁擠,畢竟只是一座2300萬人的海島;臺灣高鐵最高時速300公裡,已經落後於大陸動輒時速350公裡的復興號了。

說件旅途中的趣事:

從臺南高鐵站下車時將手機遺留在車站座椅上,等反應過來,往市區的大巴已經上路,之後跟司機說明事情緣由並溝通何處可以下車,沒想到司機超熱情,還為我們擔心手機丟了怎麼辦,貼心給指導,暖心走一波。

按照往常的生活經驗,想必手機已經被人拿走了吧,都已經做好查看車站監控的打算。沒想到一個小時後趕到車站,手機竟然已經在服務臺了,這就是「拾金不昧」?

本以為只是自己走運罷了,再上車時巴士司機再次讓我們「毀了三觀」,他對我們說「可以先乘大巴把行李放到市區住處,再回來取手機,這樣來回攜帶行李太麻煩」,在他的概念裡,丟了手機就在那,不會丟失,這不是最緊急的事。

而在我們的認知中,丟了手機哪怕一分鐘也要回去拿回,真是「爭分奪秒」。這背後反映的是兩個地區不同的民風和社會文明程度,透過這一個個小細節,真的感慨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暖心的臺灣人。

相較於臺北城的繁華喧囂,臺南更像是一個老婦,生活節奏比較慢,不驕不躁。

市區內的景點,諸如孔廟、天后宮、赤嵌樓、安平古堡,彼此之間距離並不近,奈何臺南公共運輸實在不夠發達,打車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說到打車,臺灣的計程車幾乎全是黃色塗裝,上迄臺北,下至鄉鎮,無不如此,而日系車尤其豐田是臺灣計程車的標配,甚至連豐田凱美瑞這類中級車都是做計程車的「命」,對比我們二線城市合肥的計程車品牌,真的是一陣唏噓。

一部《海角七號》,讓世人重新發現了恆春和墾丁,它們究竟有何魅力?

恆春古城位於屏東縣恆春鎮,迄今仍保留了若干座城門,古城內有《海角七號》電影中男主角生活的家——阿佳の家,除此之外,古城似乎就沒有太多亮點。

平心而論,對於見過各個朝代古城的大陸人來說,恆春古城實在沒有太大誘惑力,路過參觀一番即可。

墾丁,位於恆春古城的南邊,瀕臨大海,這裡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結尾拍攝地——白沙灘,有臺灣島地理最南點標誌、有鵝鑾鼻……大海是墾丁的顏色,在這裡,吹著海風過一次小確幸的生活吧!

墾丁並不完美,相較於東南亞的海島,墾丁的海景並不令人驚豔。但是,墾丁的海也有它自己獨特的個性:

好過中國大陸90%的海灘,對於嘗鮮海景的大陸人還是極具吸引力;

墾丁西靠臺灣海峽,東臨太平洋,對,你沒看錯,瀕臨的是太平洋,在這裡可以體驗大洋的深邃;

在淡季,墾丁海灘的人潮並不多,三三兩兩,安安靜靜,很適合度假浪費光陰,對比大陸及東南亞海灘的人山人海,實在是愜意很多。

在墾丁,你還有機會體驗一把「機車」的癮,不過此機車指的是電動車。因為臺灣對於車輛管理較嚴格,騎機車必須有相應駕照,而臺灣並不承認中國大陸駕照,故而中國大陸觀光客無法順利騎燃油機車,只能改租無需駕照的電動車。

墾丁騎行有兩條路線,以墾丁大街為起點,東西各有一條環形線路。騎行在東線,有恆春古城,有鄉村風景,還有豁然開朗的太平洋,沿著太平洋海岸騎行,吹著太平洋的風,在無名海灘嬉戲,時刻在放飛自我。

站在高處俯瞰太平洋,遠望天際,你會忍不住吶喊一聲。事後回憶,墾丁東線騎行讓我印象最深刻、玩的最嗨,希望以後還能重遇這種經歷。

說好是環島,臺灣島東岸自然不能落下。相較於臺灣島西岸經濟發達、地形平坦、人口稠密,東岸實在有些乏善可陳,中央山脈逼近海岸,導致東岸幾無平地,人煙稀少、交通不便,僅臺東、花蓮、宜蘭三縣市分列南北。

我們選擇拼車從墾丁到花蓮,路途即風景。

很遺憾,臺島東岸並無高速公路,只能行駛在「國道」之上,兩三百公裡的路程,我們走了整整一個白天,入夜時分才抵達花蓮,對比之下,不禁感嘆如今中國大陸交通的發達。

汽車行駛在太平洋沿岸,左為山巒,右為大洋,風景目不暇接,驗證了驢友圈的名言: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當然,並非一直在「趕路」,沿途的一些景點也是我們的參觀項目:多良車站、伯朗大道、瑞惠農場、池上便當、北回歸線、山水雲,景點的顏值平平常常,遠沒有攻略上所說的那般,路過參觀足矣,平常心觀賞,不要抱太大期望。

如果就整個旅程體驗來說,其實蠻好,要謹記最美的風景就是路上,不然對沿途景點過高期待就會很失望。

多良車站的拍照角度很贊,行駛的火車+大海的背景,絕對是一張朋友圈靚照。

瑞惠農場,讓我看到了臺灣的現代農場長啥樣,對比之下,大陸的農場大多以「土」見長,需要向臺灣農場學習。

另外,農場內售賣的商品大多是市場價,並不「宰客」,可以在此放心購買,不用擔心吃虧,除此之外,臺灣其他的景區、車站商品價格同樣親民,再對比大陸的景點、車站,商品價格令人咋舌,一副副「宰客」模樣(當然這方面問題的存在也有一些特殊的國情原因),真的是「毀我三觀」。

花蓮有一個大東門夜市,號稱是「臺灣第一大夜市」,於是我們決定一探究竟。

體驗一圈歸來,原來此夜市是相連幾個夜市組合一起,面積雖大人氣卻不足。

大東門夜市小吃種類多樣,但與全臺各地相差不大,吃到了傳說中的「棺材板」,原來就是變相的三明治,大跌眼鏡。加上大東門夜市,在臺灣共體驗了五個夜市,應該算有一定資格來點評臺灣夜市及臺灣小吃了。

 

臺灣夜市的確發達,基本上每個縣市都有,政府主動管理、服務,打造品牌夜市。而我們大陸呢?似乎各地在逐漸消滅夜市,要走高大上路線,可謂胎死腹中。

不過,夜市也並非高大上及臺灣獨有,大陸很多地方其實已有夜市,只是沒有統一口徑,沒有形成規模,政府不引導而已。

更詫異的是,臺灣有的小夜市僅僅只是路邊攤集聚,也稱之為夜市?再者,臺灣氣候溫暖,全年的夜市都可正常營業,顯然在大陸很多地方並不現實。

大陸人看到臺灣小吃,猶如吃貨發現了新大陸,臺灣小吃為什麼「那麼多」?

個人揣測,有以下諸方面的原因:

1、小吃其實是一個很近代化的產物,現今大多數小吃誕生的時間都不長,有點「隨意性」。1949年後中國大陸是一個整體,各地小吃匯聚一起,造成了全國各地小吃街雷同,肉夾饃、芙蓉蛋卷、武漢鴨脖……各地小吃都是現成的,拿來主義即好。

而臺灣則不同,與中國大陸隔絕至今,小吃種類只能「自創」,很少「引進」,所以就造成了臺灣有很多獨有的小吃的現象;

2、臺灣是一個孤島,人口流動封閉,大陸各地人難以進入,自然就無法產出口味的交換。如川菜在大陸之所以大行其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外出的民工群體嗜辣的居多,進而影響了各地的口味,讓大陸各地的口味趨向於「麻辣」,而臺灣則不存在這方面問題,所以大陸因為內部流動飲食趨同,臺灣則保持原狀;

3、臺灣島氣候溫暖溼潤,物產豐富,這為小吃的誕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再者早年墾荒者眾,田間勞作自然需要小吃的營養補給;

4、臺灣人主要由閩南遷移而來,而閩南在古代與世隔絕,飲食與其他地區本就不同,形成了獨特的種類。

說完了臺灣的小吃,很多人好奇,臺灣有什麼大菜?很遺憾,中國八大菜系並無臺菜,這也說明臺灣有小吃,無著名大菜的現實。所以,飲食上,我還是要為中國大陸打call!

臺灣的高鐵和臺鐵

 

正如大陸有高鐵也有普客,臺灣也如此,臺鐵就是臺灣的「普客」。

高鐵站也同樣遵循此理,高鐵車站與臺鐵車站大多分設。與光鮮亮麗的高鐵站相比,臺灣各地的臺鐵站,好差不一,如臺南車站尤其破舊,這是在臺灣?明明就是大陸三四線城市的火車站水平。

花蓮車站經過修葺一新後,明顯顏值提高很多。臺灣的臺鐵車廂與大陸普客完全不同,採用的是類似於動車座椅,不似大陸普客「面對面」,乘坐舒適度較好,列車速度較快、準時。

九天的臺灣之旅結束了,你問我去臺灣收穫了什麼?我想收穫的不止一面,是方方面面。

原以為臺灣畢竟與大陸分割70年之久,加之50年殖民時期,肯定存在一些交流困難,然而實際體驗之後,發現區別並沒有想像中那般大,日常用語、生活習慣幾近相同,可以很順暢地與臺灣人交流。

原以為「中華民國」在臺灣被洗刷的乾乾淨淨,可實際上這「招牌」依然常現,只是招牌僅僅只是招牌了。

同樣,「中國」的詞彙也並不罕見,「中國人壽」、「中國信託」……這真的是在臺灣嗎?不過,此「中國」並非彼「中國」,在臺灣人眼裡已經形同「華夏」、「神州」的泛義了。

臺灣為什麼要「臺獨」?臺灣支持「臺獨」的人多嗎?其實對於臺灣人來說,他們所生活的環境,自我覺察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國家」,這裡有完整的國家機構,有護照,有身份證;「臺獨」無非就是換一個國號ID而已,他們一直都是獨立的狀態。

理解歸理解,但我仍不接受,希望臺灣能早日回歸大中國的大家庭中。

民主是什麼?在臺灣人眼裡,民主其實只是一種生活方式,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

臺灣,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來一遭的地方,只因它有別樣的風景。

相關焦點

  • 臺灣人為何對大陸優越優越論究竟是什麼?
    原標題:臺灣人為何對大陸優越優越論究竟是什麼?   臺灣人何以對大陸有優越感?   臺灣聯合報舉辦臺灣人對大陸觀感的民調,結果,超過一般的臺灣人對大陸沒有好感,有學者說:「大陸若要獲得臺灣民眾的好感,還要多所努力」。
  • 大陸學者駁獨派大佬辜寬敏:究竟誰在害臺灣?
    【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9日在臺灣《旺報》撰文,原題《駁辜寬敏:究竟誰在害臺灣?》,全文摘編如下:辜寬敏先生8日在多家媒體打出廣告,反對《兩岸服貿協議》,批評國民黨和馬英九。他首先聲稱,兩岸服貿自由化,能夠去大陸的都是大中企業,8成5的微型企業面臨大陸企業的大軍壓境。
  • 臺大學生遊大陸感嘆兩岸差距:大陸進步嚇死人 臺灣仍是玻璃心
    因為曾經那個印象中碧海藍天的世外桃源,如今也已經變成了空汙泛濫的可怕夢魘……更何況,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也選擇到大陸遊玩,這不,最近有位臺灣大學生用親身體驗舉例,列出了他眼中的「兩岸大不同」……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有不少臺灣人選擇前往大陸求學或是工作,更能直接體驗當地的社會文化。
  • 臺大學生遊大陸感嘆兩岸差距:大陸進步嚇死人 臺灣仍是「玻璃心」
    因為曾經那個印象中碧海藍天的世外桃源,如今也已經變成了空汙泛濫的可怕夢魘……更何況,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也選擇到大陸遊玩,這不,最近有位臺灣大學生用親身體驗舉例,列出了他眼中的「兩岸大不同」……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有不少臺灣人選擇前往大陸求學或是工作,更能直接體驗當地的社會文化。
  • 大陸學者駁獨派大佬辜寬敏:究竟誰在害臺灣?
    【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9日在臺灣《旺報》撰文,原題《駁辜寬敏:究竟誰在害臺灣?》,全文摘編如下:辜寬敏先生8日在多家媒體打出廣告,反對《兩岸服貿協議》,批評國民黨和馬英九。他首先聲稱,兩岸服貿自由化,能夠去大陸的都是大中企業,8成5的微型企業面臨大陸企業的大軍壓境。
  • 臺灣人不歡迎大陸遊客?聽聽本地人怎麼說,原因貼近現實
    隨著如今旅遊業的發展,我國大陸有不少人熱愛去臺灣旅行,而不少去臺灣旅行的人們就有這樣一個感覺,他們認為不少的臺灣人是不太歡迎,甚至是不太喜歡大陸人的。那麼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不少臺灣人在街上面對採訪的時候,如果被問到怎樣評論中國遊客,他們都會有這樣的一個評價,那就是他們認為一些來臺灣旅遊的大陸遊客都比較吵鬧,每次去他們那裡的時候都是成群結隊嘰嘰喳喳的,甚至有些時候還不太遵守規則
  • 臺灣遊客到大陸旅遊,吐槽說:大陸哪都好,就是生活不如臺灣
    臺灣遊客到大陸旅遊,吐槽說:大陸哪都好,就是生活不如臺灣我們大家都知道臺灣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分,但是對於我們臺灣和中國大陸的人們來說,兩個地區之間還是比較陌生的,特別是生活在臺灣地區的人們,他們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陸是怎樣的一個地區。
  • 臺大學生:大陸進步嚇死人 臺灣仍是"玻璃心"
    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有不少臺灣人選擇前往大陸求學或是工作,更能直接體驗當地的社會文化。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近日一位臺大學生在網上留言表示,自己到大陸也有一段時間了,這裡與過去想像中的很不一樣,大陸的很多產業早已超越臺灣很多,但部分臺灣人仍停留在「大陸啃樹皮」的刻板印象中,不禁讓他直呼:「原來臺灣人才是真正的超級玻璃心。」  不僅如此,這位仁兄還列舉出了幾件讓他印象深刻的差異之處,下面就跟隨中二仔的腳步,一同探個究竟吧。
  • 臺大學生遊大陸感嘆兩岸差距:大陸進步嚇死人 臺灣仍是玻璃心
    因為曾經那個印象中碧海藍天的世外桃源,如今也已經變成了空汙泛濫的可怕夢魘……更何況,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也選擇到大陸遊玩,這不,最近有位臺灣大學生用親身體驗舉例,列出了他眼中的「兩岸大不同」……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有不少臺灣人選擇前往大陸求學或是工作,更能直接體驗當地的社會文化。
  • 臺大學生遊大陸感嘆兩岸差距:大陸進步嚇死人 臺灣仍是「玻璃心」
    因為曾經那個印象中碧海藍天的世外桃源,如今也已經變成了空汙泛濫的可怕夢魘……更何況,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也選擇到大陸遊玩,這不,最近有位臺灣大學生用親身體驗舉例,列出了他眼中的「兩岸大不同」……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有不少臺灣人選擇前往大陸求學或是工作,更能直接體驗當地的社會文化。
  • 大陸女生比臺灣妹子剛在哪?
    但就這樣有分寸、不落井下石的溫柔女孩,卻被臺灣網友評為「恐怖前任」,並蓋章大陸女生惹不起。 因為臺妹遇到另一半偷吃都自己忍下來,大陸妹子就能搞到你身敗名裂。
  • 臺灣人不歡迎大陸遊客?聽聽本地人怎麼說,原因貼近現實
    、隨著如今旅遊業的發展,我國大陸有不少人熱愛去臺灣旅行,而不少去臺灣旅行的人們就有這樣一個感覺,他們認為不少的臺灣人是不太歡迎,甚至是不太喜歡大陸人的。那麼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不少臺灣人在街上面對採訪的時候,如果被問到怎樣評論中國遊客,他們都會有這樣的一個評價,那就是他們認為一些來臺灣旅遊的大陸遊客都比較吵鬧,每次去他們那裡的時候都是成群結隊嘰嘰喳喳的,甚至有些時候還不太遵守規則。一大群的大陸人民一旦路過哪裡,哪裡就會變得十分的嘈雜,十分影響臺灣人民當地的日常生活。
  • 臺灣盆友吐槽大陸一不好玩、二不好吃,呵呵
    最近,臺灣網友又把大陸旅遊和美食批判了一番。
  • 臺灣遊客來大陸旅遊後,這樣形容大陸:別相信大陸人口中「很快」
    臺灣是我們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元一直想去臺灣旅遊,對於臺灣同胞而言,他們也一直想要回到祖國的懷抱。有一位臺灣遊客就來到了大陸旅遊,不過他卻認為,大陸人說「很快」都是假的,這是怎麼回事?元元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 大陸人看臺灣:臺灣教授溫文爾雅 待人親切
    大陸人看臺灣:臺灣教授溫文爾雅 待人親切   中新網5月17日電 臺灣《旺報》17日刊登投稿文章介紹一位來大陸授課的臺灣教授,文章說,「這位教授帶給我的整體感受就是,很親切,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大陸學者風格大不同。」
  • 大陸人看臺灣:老爸迷上臺南的「阿土伯」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2010年9月2日刊載題為《大陸人看臺灣 老爸迷上臺南的「阿土伯」》的文章,作者講述了他初次接觸電腦時和父親共同迷戀的一款臺灣電腦遊戲《大富翁》,因為遊戲裡「阿土伯」的角色,正有如父親當年奮鬥的縮影:家境貧寒,但很勤奮,希望成就一番大事業,以及樂觀質樸的生活態度……  文章摘錄如下: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男人最喜歡的大陸媳婦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男人最喜歡的大陸媳婦 2013年04月03日 09: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大陸人看臺灣:臺灣人的生意經
    中新網1月6日電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文署名方偉華的文章《大陸人看臺灣 臺灣人的生意經》,作者來自廣東中山市,以自己生活和工作中接觸過的形形色色的臺灣人為例,講述自己對於臺灣人「精明」的認知,感嘆臺灣人「生意經」的同時,也表示臺灣人的「精明」有時會給人斤斤計較的感覺,但易使人誤解。
  • 大陸人在臺灣:打開計程車門 進入真實臺灣
    大陸人在臺灣:打開計程車門 進入真實臺灣 臺灣《旺報》3日刊載大陸學生羅文陽的投稿文章, 文章中提到了作者在臺灣打車的各種經歷,臺灣師傅們在凡常之中體現的熱情和誠懇,是作者對臺灣和善人情的第一印象。  文章摘編如下:  在大陸的時候,聽人談到過一些對計程車司機的印象,比如說北京的司機很多是侃爺,不去主持談話節目完全是屈才,而上海的司機可能就不那麼健談,如此等等。
  • 臺灣人來大陸後是什麼樣的體驗?
    每個地方的口音還有食物及風俗習慣差異很大,有很多所謂的臺商或者臺幹,會把他們工作的地方,當作大陸的代表,而其中又以上海,蘇州,東莞,這些臺企為多數。所以回家的時候時常會有親戚朋友問我,大陸怎麼樣啊好不好玩呢,我就得跟他們科普一下,大陸跟歐盟(改:歐洲)差不多大呀,一個省的土地和人口超過很多國家的總和,每個地方都是不同的,並沒有辦法用一個形容詞簡單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