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對象】
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美國新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曾任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客座教授,獲美國國會傑出公務服務獎。
【訪談對象】
裡昂·哈達爾(Leon Hadar),美國卡託研究所研究員,著有《美國在中東的泥潭》等論著。
【訪談動機】
如同當年9·11事件一般,在中東具有龐大利益、行政和智庫資源緊緊圍繞中東運轉的美國人並沒有預料到近期中東的政治大地震。但亦如同面對9·11事件一般,震驚之後的美國迅速發動各種外交資源,評估中東走向並調整中東戰略。
不過,雖然美國在中東的應變速度和能力比別的大國至少「快了半拍」,但迄今為止,中東變局尚未停歇,大國的「中東新戰略」也遠未鋪就。在這一輪的布局中,試圖在中東填補真空、修補缺漏的國家各自的得失、利弊幾何,不妨讓我們來聽一聽來自美國的兩位中東問題專家的剖析。
【先驅語錄】
★歐巴馬政府原先的戰略目標的確是要向東亞地區轉移的,但是,在中東一些國家發生的新情況導致這一進程的中斷,又將這些高層決策者的焦點轉回到了中東。
★美國並不擁有「重塑中東」的經濟和軍事資本。華盛頓應當制定一個新戰略,目標是逐步減少在該地區的軍事介入。
★中國或許不必做太多事情,就讓美國在中東泥潭裡陷得更深,而後中國可以以勝利者姿態來出現,和其他大國一起參與收拾中東亂局。
【作者】《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李穎 發自北京
告別「美國治下的中東」
《國際先驅導報》:按照大中東計劃,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支點包括葉門、巴林、以色列和沙特。中東的這次變動是否使得美國在中東的地緣政治版圖受到嚴重衝擊?
哈達爾: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停止了在中東與美國的對抗,美國則在中東尋求霸權戰略。但是,這種「美國治下的中東」的根基已經由於一些結構性問題而嚴重動搖,美國的政策遭到一些重要中東國家的反對。
首先,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過度使用武力,以及美國不斷上升的財政赤字已經很明顯地限制了美國向中東投射力量。
其次,美國的霸權遭到一些中東國家的抵制,比如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及想重建地區霸權的土耳其。由於美國實力的衰落,伊朗和土耳其都在爭奪戰略真空。目前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動蕩明顯削弱了該地區的親美勢力。而且,可以預計的是,埃及、突尼西亞等國的新組建的政府將採取較之以往更獨立的外交政策。
最後,美國重啟巴以和談的失敗也導致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進一步下降。
卡普蘭:隨著埃及和突尼西亞的專制政權被推翻,有的國家出現更民主政權,但有些國家可能形成混合型政權。軍隊、安全部門、部族和沒有經驗的政黨會爭權奪利。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美國今後在阿拉伯世界的利益所面臨的威脅怎麼誇大都不過分。
難以想像,約旦會出現一個比現政權更開明、更親美的政權。還有美國幾十年來賣給沙特的軍火如果落入瓦哈比激進分子的手中,會出現什麼情況。此外葉門面臨蓋達組織恐怖襲擊的危險。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外交將變得更加錯綜複雜。不再是一個國家一個電話號碼的事情了。華盛頓過去只需與某一國的一個領導人商討就可以,今後就不得不與多個政治人物一起商量了。
美國須避免直接軍事介入
Q:那麼,美國會如何應對呢?會較之前更大程度地介入中東事務嗎?
卡普蘭: 美國必須避免陷入中東亂局,因為美國在東亞地區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正面臨挑戰。應該非常小心地避免軍事介入利比亞。美國已經如此之深地陷入了伊拉克戰場和阿富汗戰場,美國已經承擔不起任何一場在中東的新戰爭了。
但是,美國應當支持中東的民主進程。美國應當根據每一個中東國家的具體情況制定各自不同的具體的戰略。
哈達爾:美國應當結束它目前在中東直接軍事介入的政策,尤其是,加速從伊拉克撤軍的進程。美國與一些阿拉伯國家的獨裁者及與以色列的關係只會點燃中東的反美情緒,及滋生恐怖主義。美國應當避免直接介入中東的政治變局,包括避免直接介入利比亞局勢。美國並不擁有「重塑中東」的經濟和軍事資本。
我強調應當花大力氣重新評估美國的中東政策。而且,華盛頓應當制定一個新戰略,目標是逐步減少在該地區的軍事介入。美國不能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意願強加給中東政府和人民。美國應當歡迎在中東地區構建起新的勢力均衡,包括土耳其、埃及、伊朗和以色列這些地區玩家,和歐盟、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些國際玩家都可以在其中扮演角色。同時,美國仍將在中東通過貿易、投資扶持其盟友和夥伴國,在某些情況下,還需要藉助一些軍事援助的手段。
Q:美國如何確保這次中東變局後上臺的國家領導人就是親美的?
卡普蘭:對於中東的未來,美國還是要謹慎一些。看看歷史上吧,同以色列締結和平的不是民主派,而是阿拉伯國家的獨裁者,比如埃及的薩達特和約旦的海珊國王。牢牢掌權的獨裁者比一位軟弱的民選領袖更容易作出妥協——阿巴斯政府就是例證。正是民主導致哈馬斯掌握了加沙的權力。
哈達爾:我不認為,通過自由民主的選舉上臺的政府就必然支持美國的利益和目標。哈馬斯在巴勒斯坦民選過程中的獲勝就是一個最好的利益。所以,我不期待中東的一些新政權將會親美,我認為,他們很可能會繼續支持巴勒斯坦的建國事業,甚至會繼續支持武力對抗以色列。
Q:你認為,中東新的變動是否會牽制美國的戰略中心向太平洋東移?
卡普蘭:我認為,原先歐巴馬政府的戰略目標的確是要向東亞地區轉移的,但是,在中東一些國家發生的新情況導致這一進程的中斷,又將這些高層決策者的焦點轉回到了中東。
哈達爾:除非美國的戰略有重大改變,或者美國更願意從中東抽身,否則,華盛頓並不會戰略東移。僅就現實的層面來看,美國已經投入了如此巨大的資源:軍事的、金融的、行政的等等資源到中東地區,這使得美國無法輕易從中東轉身,無法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對付東亞面臨的挑戰。我認為,美國無法輕易從中東抽身的這種戰略情勢,是有利於中國的。
但是,我個人認為,除了中東以外,美國應該更關注在東亞的戰略和經濟利益。
歐盟和俄羅斯各取所需
Q:中東的新局勢對隔地中海相望的歐盟有怎麼樣的影響?
哈達爾:在法國和一些南歐國家的帶領下,歐盟近年來承諾將在東地中海地區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但是,只要美國繼續主導西方在中東的戰略,歐洲並沒有足夠的動力來投入更多的資源以維護其在中東的利益。歐洲不需要付出什麼,就成為了美國軍事和外交政策的「搭便車者」。
歐盟其實更依賴於中東石油,而且和這個地區有著地緣上、歷史上和人口上的聯繫,中東是歐盟的戰略後院,其實,歐盟應當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在中東發揮更大的作用。
卡普蘭: 中東的起義對美國的影響,不如對歐洲那麼大,因為在地理上,中東就天然地更接近歐洲。然而,幾十年來,北非實際上與地中海北部被割裂開來。隨著北非國家變成混合型政權,同歐洲鄰國的政治經濟互動程度將增加。歐洲將通過貿易、人員來往,更多地和地中海南部沿海的國家聯繫,北非和歐洲之間的關係將更加密切。
Q:俄羅斯強調中東和北非不應該受到任何外來壓力,似乎立場相對比較超脫。中東局勢對俄羅斯有什麼影響?
卡普蘭:俄羅斯會從中東亂局中獲利的重要一點是石油價格高企。但民主進程也會讓俄羅斯感到壓力。
哈達爾:俄羅斯宣布反對外界軍事介入利比亞和北非可謂意味深長。蘇聯歷史上對埃及和阿富汗的軍事介入付出了相當高昂的代價,他們的言下之意十分明確。當然,另一方面,俄羅斯很可能將從中東亂局導致的油價高漲中獲利。
中國應繼續走多元化道路
Q:中國和其他一些大國一樣,在中東有著巨大的石油和經濟利益。中國公司和人員從中東的大撤離,提出了一個命題:中國如何保護自己的日益擴大的海外利益?
卡普蘭:中國已經採取了更多元化的油氣進口措施,比如更多從沙特、中亞進口石油,從緬甸、非洲進口天然氣。中國應該繼續走這種多元化道路,以避免依賴於一些不穩定的國家或地區的石油。
哈達爾:中國目前的中東戰略多少有點權宜之計和機會主義,中國應當對中東戰略有一個更加持續性的規劃。中國從利比亞的人員被迫大撤離表明,參與中東事務也是有很大代價的。
Q:整體來說,中國對中東亂局保持低調謹慎的立場。你對中國的中東戰略有何建議嗎?
卡普蘭:中國應該承擔起更多的國際責任。包括幫助美國解決阿富汗問題、幫助國際社會在利比亞展開外交努力等等。中國已經是一個大國,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該在國際事務上、在中東問題上提供外交支持。
哈達爾:短期來看,我認為中國或許不必做太多事情,就讓美國在中東泥潭裡陷得更深,而後中國可以以勝利者姿態來出現,和其他大國一起參與收拾中東亂局。
中東權力格局走向多極化
Q:對於大國重塑各自的中東戰略,你認為關鍵在哪裡?
哈達爾:短期而言,華盛頓將強烈抵制其他大國藉機插手甚至主導中東事務。長期來看,大國在中東的布局將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各大國將在中東既合作又競爭,同時中東國家會尋求大國支持來對美國構成戰略牽制。隨著美國勢力衰退,我認為以色列的外交戰略將轉為多元化,它將加強和歐盟和中國的關係。
歐洲列強發明了「中東」這個詞,用來指稱這樣一個不統一的地區,既包含了阿拉伯國家,也包含了一些重要的非阿拉伯的民族國家或種族族群,比如土耳其、伊朗、以色列、庫德人、北非的柏柏爾人、南部蘇丹人。即便在穆斯林人口中又有如此多的派別,遜尼派、什葉派、為數眾多的部落等等,更不用說還有其他的非穆斯林的少數民族了。這個地區中某個國家、某個部落的發展又會影響到其他地方的發展。或許某個國家裡的一個小部落就會對其他國家的局勢產生巨大的影響,但人們無法對此做出精準的預測。任何試圖在中東擴大其存在或影響力的大國都應當避免對他的中東「客戶」做出任何不必要的承諾,以免有朝一日反被喧賓奪主,大國政策被小國牽著鼻子走。
《國際先驅導報》法律聲明:本報記者及特約撰稿人授權本報聲明:本報所刊其撰寫的稿件和提供的圖片,未經本報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有需轉載者請致電至010—63073377或發郵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