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與眾不同的一首秋天的詩,別人悲秋,劉禹錫真誠讚美秋天

2020-12-11 好玩的國學

中國詩歌史上有一句話,叫春女思秋士悲。說的是中國詩歌創作中的一個固有的現象,就是當萬紫千紅的春天到來之時,是女孩子們害相思病的時候,而到了秋天,男人們特別是文人們,感到莫名的悲傷。這種悲秋的情緒,之所以說是莫名其妙,是因為也許我們無法說出悲傷的理由,也許也從來沒有什麼實實在在的悲傷的事情,但就是有一種淡淡的不可名狀的傷感。這種傷感,是用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情緒,是一種無可無不可無聊的情緒。

悲秋的這個傳統,是從詩經時代開始,到了楚辭的時代,屈原悲秋,他的弟子宋玉也悲秋,宋玉說得很明白,他說「悲哉,秋之為氣也」,到了後來,曹操、曹丕、曹植都是清一色的悲秋,連浪漫的不行的李白都這樣,更何況是一生窮困潦倒的杜甫了,他的《登高》,甚至被評論家譽為千古悲秋第一。

所以說,文人的悲秋,是一種詩歌的傳統,是中國文人的集體無意識。

但是,偏偏有人不一樣。你們不是說,到了秋天就莫名其妙的悲傷嗎,我偏偏要說,秋天是天高清爽的季節,是讓人心胸開闊的季節,是讓人心中激蕩著壯懷激烈的感情的季節。這樣讚頌秋天的詩歌,在我們的傳統詩歌中極為少見,同時也讓這樣一首詩歌,成為禮讚秋天最好的詩。這首詩就是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的《秋詞》。

在談這首詩之前,我們來看看劉禹錫這個人。劉禹錫被稱為詩豪,這不僅僅是說他的詩歌的風格,豪放壯美,還是說他的人格的美。

劉禹錫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思想家和哲學家。他才華橫溢,但是在官場上很不得意,在參加了王叔文改革運動失敗之後,劉禹錫和柳宗元這一對好朋友,相繼被貶邊陲。

柳宗元這個人性格比較內斂孤獨,整天寫詩就是那些孤單寂寞冷,而劉禹錫卻完全不一樣。他的性格堅強,可以說是打不死的小強,你只要是打不死我,我就要堅強地活著,熬也要把你熬死。果然,柳宗元抑鬱一生英年早逝,而劉禹錫熬死了幾個皇帝,熬死了所有對手,最終回到朝廷做監察御史,可以說是笑到最後的人。

所以,以劉禹錫的性格,他寫詩特別是寫秋天,一定不會抑鬱,一定不會悲傷,他一定會另闢蹊徑,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所以他筆下的秋天,是完全的與眾不同。

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一上來就說,自古以來,移到了秋天,文人們的悲秋的情感就出來了,但是劉禹錫認為這是不對的。他很自信地說,他認為秋天的情緒要勝過春天。為什麼呢?是因為你看那遼闊的天空,天高雲淡,那一排仙鶴迎著藍天白雲直上九霄,是多麼壯美啊!

這裡的晴空一鶴,不僅僅指自然界看到的現象,還是劉禹錫個人的形象。他把自己看成是迎著白雲而上的仙鶴,體現出一種昂揚向上的情緒。

所以說,這首詩是完全與眾不同的讚美秋天的詩,是一種昂揚的積極向上的情緒的體現。

相關焦點

  • 秋天都是悲傷的嗎?劉禹錫一首詩告訴你,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秋天的蕭瑟之景,讓它成為了文人心中憂傷情感的載體,宋玉在《九辯》中流露出對秋天的感慨,「草木搖落而變衰」,這也可以說是古代文人悲秋的源頭;杜甫也說「萬裡悲秋常作客」,抒發自己憂國傷時的情懷。但秋天在詩人的眼中真的都是悲傷的嗎?其實也不是,有些詩人就喜歡一改常態,另闢新徑,劉禹錫就是這樣的詩人。
  • 唐詩中一首絕妙的描寫秋天的詩,與眾不同,讀來毫無悲傷感
    劉禹錫對於秋天、秋色與眾不同的領悟詩的大意為「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悽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裡,一隻仙鶴直衝雲霄推開層雲,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裡晴空。「秋天了,山明水淨,夜晚已經有霜,樹葉由綠轉為淺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才不會像春色那樣使人發狂。」讀這首詩的時候,腦海裡不由想起一句極為有名的句子「你要等,要忍,一直要到春天過去,到燦爛平息,到雷霆把他們輕輕放過,到幸福不請自來,才篤定才坦然,才能在街頭淡淡一笑。春有春的好,春天過去,有過去的好。」
  • 劉禹錫最與眾不同的一首詩,不走尋常路,寫出不一樣的秋色美景!
    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也讓劉禹錫顯得與眾不同,可能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遇到了這樣的事情,一定是會傷心欲絕,可是劉禹錫不一樣,他積極地融入到生活中去,依舊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即使是遭受了再大的打擊,那也是從來沒有放棄過,始終是堅持了自我,也正是這個原因,也讓他的作品顯得與眾不同,其中最經典的要數這首《秋詞.其一》,這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 自古詩詞都是悲秋,哪些詩寫出了秋的壯美?最著名的便是這一首
    寫秋天「壯美」最為著名的,當然是劉禹錫的《秋詞二首》!自從宋玉的《九辯》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名句之後,悲秋,便成了主基調,在我國詩歌中,提到秋天,大多是低沉蕭瑟的。然而,大詩人劉禹錫卻表達了與眾不同的感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在他的筆下,秋天不再是悲涼、蕭瑟的,而是美麗且高昂的。【原文】秋詞二首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 劉禹錫的這首詩很冷門,卻是一首高亢的秋歌,值得你我一讀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以來,古代文人便有了悲秋一說。他們把秋景秋物、秋聲秋色,與自己的悲慘命運結合起來,表現了一種抑鬱哀怨、感傷憂憤的美學趣味。譬如,唐代大詩人杜甫《登高》中的「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既感嘆了歲月不饒人,也傷懷了自己的一事無成。
  • 劉禹錫最與眾不同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安慰了世間多少不得志
    如果說李白的狂是張揚的,那唐代詩壇還有一個人的狂,則是不著聲色的內斂,他就是詩豪劉禹錫。之所以被叫做詩豪,是因為他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泰然處之,無論被貶何處,總在找到安慰自己的樂趣。劉禹錫一生坎坷,被貶巴蜀23年,終於回到京都,他沒有滿腔憤懣,卻寫下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經典。他雖不像李白那樣囂張,卻當真是一個「蒸不爛,煮不熱,錘不扁,炒不爆,響噹噹的一粒銅豌豆」。
  • 隱藏在唐詩宋詞裡的秋天,風輕雲淡,秋高氣爽
    果爸小啟: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一個金黃色的月份。從古至今,與秋天有關優美詩詞不勝枚舉。唐詩裡王維筆下的秋是恬靜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白居易筆下的秋是淡然的「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宋詞中辛棄疾的筆下秋天則是多了幾分無奈的「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範仲淹眼中的秋天是「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卻平添了幾分悽涼和悲壯。秋天來了,秋收冬藏,好山好水好風光。讓我們一起去唐詩宋詞裡,欣賞秋天的風輕雲淡、秋水盈盈,感受秋高氣爽、秋色宜人。
  • 在唐詩宋詞裡,秋天的風是什麼顏色
    果爸小啟:在唐詩宋詞裡,秋天的風究竟是什麼顏色?這可能是一個偽命題。但在詩人的筆下,風不僅會顏色,而且還是五顏綠色,豐富多彩。於是,秋天的風,在唐詩宋詞裡,也一樣是異彩紛呈。這首詩是李白寫的愛情詩中,最為深情的一首。此詩寫於756年,那是安史之亂最嚴重的時候,也是李白生命中至暗時刻的開端。在這樣的亂世當中,李白被時代的浪潮推動著四處逃難,對於一位55歲的老人而言,這無疑是非常難受的事情。
  • 自古詩人多悲秋,唐朝一位詩人,卻不落窠臼,他筆下秋景美不勝收
    杜甫的《登高》中「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柳永《雨霖鈴》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等,都借用秋景來抒發自己悲涼傷感之情。難道在詩人的眼裡,秋天就是令人多愁善感的季節嗎?詩人的悲秋,是和他本人的處境有關,正好趕上詩人被貶,或遭迫害,哪怕是在春天面對美景,他的內心也高興不起來。何況又是葉落蕭條的秋季,這也就不難理解了。
  • 讚美秋天——秋天像一首詩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時,北鬥指向西南。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
  • 這五首寫秋天的詩歌,一反歷代文人悲秋傳統,唱出大美秋天的讚歌
    但是,凡事總有一些例外,也有許多詩人打破悲秋的傳統,唱出大美秋天的讚歌,讀之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秋詞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的《秋詞》,是打破悲秋傳統最著名的一首詩,這首詩雖然寫在作者被貶郎州(今湖南常德)之時,卻沒有絲毫悲觀消沉。「詩言志」,在詩人眼裡,秋日之美更勝春朝,之所以對秋天的感受獨樹一幟,是因為詩人具有昂揚向上的精神,他看到的不是蕭條的落葉,而是在晴空中排雲而上的白鶴,這白鶴就是詩人的化身,胸中有萬丈豪情,當然不會覺得秋天寂寥了。
  • 3首關於秋天的唐詩,3首唐詩,卻有3種韻味,讀一次就會愛上
    這3首關於秋天的唐詩,卻讀出3種韻味,相信讀一次就會愛上。所謂「春華秋實」,秋天的山野那是一片秋果纍纍,色彩斑斕。遠在千年之前的杜牧,就曾目睹了清秋的絢爛,一首《山行》寫出了秋色的韻味。山行唐 . 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 一首關於秋天的詩:把漂泊感寫的淋漓盡致,可以說是最悲涼的詩歌
    文/思源一首關於秋天的詩:把漂泊感寫的淋漓盡致,可以說是最悲涼的詩歌拆分來看,全文悲秋的情感其實全靠「枯、老、昏、古、瘦」這幾個字帶動,讓人一讀就自然產生一種悽涼的感覺。最後兩句則畫龍點睛、完美得詮釋了遊子在秋天的夕陽下漂泊之落寞。「人家」也就是農家、是全篇唯一一個溫馨的畫面,但這其實在對比中更增添了遊子內心的悲傷。
  • 讀詩|悲秋?我言秋日勝春朝!
    所以傷春悲秋,成為了中國文人的傳統,他們常常因為落花枯葉、春去東來而感傷自身,這一類的文學是中國文學裡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詩詞、散文等都對此有所表現。中國文學「悲秋」的傳統一般認為始於宋玉,據說他是屈原的弟子,所以仿照《離騷》之語作了許多詩,與屈原的《離騷》等一起被稱為「騷體詩」。
  • 劉禹錫最有韻味的一首詩,寫出了不一樣的秋色美景,美得令人心醉
    對於詩人來說,去任何一個地方都一樣,並不會有任何的改變,即使是在湖南那種偏遠的地方,他也不像別人那樣哭哭啼啼。李純一繼位他就開始廢除變法,王叔文首當其衝,劉禹錫和其他一些變法人士,也同樣遭受到了打擊,所以「永貞革新」並沒有持續多久,他們的變法瞬間就土崩瓦解,劉禹錫也被貶到湖南朗州(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可能對於很多的文人來說,遇到了這樣的人生變故,可能會很悲傷,但是劉禹錫不一樣,他依舊我行我素,還寫下了像《秋詞.其一》這種與眾不同的作品,不僅表達了一種獨特的個性,同時也寫出了不一樣的秋色美景
  • 秋天裡,劉禹錫寫下一首古詩,開篇10字便升華了秋的含義
    這個循環交錯的季節,歷來被人們賦予各種涵義:杜甫眼裡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漢武帝口中則是「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王維筆下又是「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 李白的酒、杜甫的悲、王維的山中紅葉,譜寫成了最美的秋天詩句
    秋天是最愛被詩人寫進作品的季節,但秋天是有標籤的,因為秋風蕭瑟草木枯敗,對比起春天的生機勃勃、夏天的萬紫千紅,秋天很容易讓人陷入傷感,故而有「悲秋」的意象。——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如果沒有王勃他們的努力,不知道李白能否達到如今的高度,但是如果沒有李白,唐詩肯定達不到如今的高度。李白對秋天情有獨鍾,寫過很多與秋相關的詩,要說最出名的,還是那首《秋風詞》「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但既然說到李白,不跟酒沾上邊似乎總缺少點什麼,所以我選擇了這兩句。
  • 古詩中的秋天多悲與愁,然而王維這首詩閒也悠悠,樂也悠悠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秋」在不同詩人的表現中往往呈現出不同的意象,從唐詩宋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眾多具有悲愁之意的經典之作。雖古代詩人眼裡的秋天大多是悲涼蕭瑟的,但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這首詩卻閒適樂觀,意趣盎然!
  • 這首詩雖然僅4句27字,卻碾壓古今所有秋天的詩詞,盡顯豪情
    一到了秋天,花也謝了,風也涼了,天地仿佛都空蕩了,一片寂靜無聲。人心到了秋天裡莫名也空蕩了,沒來由地就自悲傷起來。詩人們更是敏感,自古至今,詠秋的悲音聲聲不絕。然而有這樣一位詩人,他中年時仕途遇挫,被貶他鄉,正逢風雨悽涼之秋。他本該心生悲意,做一首傷秋之作,哪知命運之秋非但沒有讓他情懷落寞,反而激起他一腔豪情,他揮筆而就一首秋詞,滿紙盡顯男兒氣魄。
  • 絕美古詩詞裡的秋天美得讓人心動,趕快收藏
    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不久,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被賜金放還,棄官而去之後政治上一直處於失意的狀態,也一直過著四方飄搖的流浪生活。在唐玄宗天寶十二載與天寶十三載的秋天,李白兩度來到宣城,此詩就當作於其中一年的中秋節後。在這首詩裡,李白他不僅寫出了秋景,甚至還讓人感受到一股秋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