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中意兩國日常生活,以「雙城記」的平行視角講述古今文明的碰撞與交融,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透過日常體驗場景聯結東西方文明,讓大主題輕落地,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奇妙的文化之旅。
兩千多年前東西方商人走出一條跨越千裡的絲綢之路,長安與羅馬在東西兩端遙遙相望,譜寫無數動人故事。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意兩國交流日益頻繁。一條新絲路,牽連起兩座古城的新交流和新故事。
微紀錄、輕表達,打開煙火氣中的文明對話
11月6日起,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原創策劃的《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西安廣播電視臺、愛奇藝播出,義大利國家廣播電視公司在歷史頻道播出了義大利語改編版,《全景報》《真理報》等義大利主流媒體將聯動播出,19日在廈門衛視將播出第一季,該片同名圖書已於近日上市,音像製品、國際版圖書及衍生產品也將陸續推出。
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策劃,總臺所屬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社教節目中心與西安廣播電視臺、愛奇藝等聯合出品。該系列片將絲路文明和絲路精神等宏大選題進行「碎片化」拆解,以專家實地探索、體驗式拍攝為主線,從不同視角和主題切入,借今日視角重讀歷史,挖掘立體而生動的絲路新故事。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的五個系列分別從品味東西、城市奇觀、時尚設計、美術雕塑、治國之道五個主題切入。在中意兩國專家的帶領下,觀眾可跟隨鏡頭,感受兩大文明代表的美食、建築、服飾美妝、經典品牌、汽車家居、藝術精品、制度文明等之間的差異和互通,在「體驗」與專家解讀中邂逅絲路上的日常新事。
地域、氣候和人文的差異構建起東西方不同的文明光輝歷史,而不同的文化底色更被蘊藏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相比於今年年初在央視等播出的第一季節目,《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更側重於「輕表達」,這不止體現在體量上的「輕」,更在於話題和敘事的「輕」。在《從長安到羅馬》一以貫之的「雙城記」平行視角下,長安與羅馬兩個城市普通市民的生活透過飲食、穿著、建築等濃縮於鏡頭之中,得以生動而具象化呈現。
第二季開篇「品味東西」系列以美食為切入口,帶領觀眾走街串巷,尋訪那些散落在長安城與羅馬城之間的味覺記憶。其他系列諸如城市奇觀、時尚設計、美術雕塑隨從建築、設計、雕塑等藝術層面切入,卻未陷入形而上的表達,在發掘美學內涵的同時也不失煙火氣。如「美術雕塑」系列中不止有深邃的藝術文化思考,還蘊藏著不同時期生活的習俗與特點;「時尚設計」系列雖以「時尚」為題,但敘事主線依然在於探討潮流如何融於生活之中。在這些系列中,藝術源於生活,更服務於生活。不管是餐桌、椅子、汽車的時尚設計還是樓宇、園林甚至超級工程的建設和打造,背後都是為點綴生活,讓城市和社會更美好。
突出「微紀錄、新表達」,《從長安到羅馬》以微紀錄片的方式深入淺出敘事,讓觀眾跟隨專家的腳步「行走」在這兩座城市之間。無論是舌尖上的美食之旅還是穿梭在不同文明中的藝術觀光,在不同主題的文化「觀光」中,觀眾都可以感悟和享受「高濃度」的中西文明故事。
跨時空、融傳播,聯結中意友誼與互動
通過「雙城記」的平行視角,《從長安到羅馬》深入到中意兩國日常生活,透過日常體驗場景聯結東西方文明,讓大主題輕落地,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奇妙的文化之旅。
4K製作、微紀錄,《從長安到羅馬》系列在尋求內容新表達的同時,也在傳播上拓展新空間,突出融合傳播。《從長安到羅馬》播出期間在電視大屏和移動終端進行了良性互動和反哺導流。據收視調查統計,《從長安到羅馬》在科教頻道累計觀眾規模約3740萬人,對比播前一個月平均收視率上升3%,平均忠實度上升5%。對比前節目平均值,各項指標均有提升,收視率和市場份額均提升約45%,平均到達率提升30%,平均忠實度提升13%。第二季在愛奇藝上線一周,點擊數據也突破200萬,居平臺熱播榜第一名。
通過連接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從長安到羅馬》展現了東西方文明中這兩個最具象徵意義,古老都城的前世今生,並以絲綢之路上帶動的交流和融合為主線,用中國眼光、現代立場和國際表達,講述著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鑑的大故事。在中國和義大利建交50周年之際,該片在中意兩國主流媒體的熱播意義非凡。
義大利記者、漢學家阿德裡亞諾·馬達羅表示,如果說,700多年前的《馬可·波羅遊記》,激發了西方對於中國的神秘想像,那麼《從長安到羅馬》這部紀錄片,則讓這種歷史的想像變得真切、生動和饒有趣味。而兩千多年來,中國龍和羅馬鷹,也從未像此時一樣,如此親密地相遇、彼此欣賞、相互理解和尊重。
紀錄片是傳播文化、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載體。《從長安到羅馬》系列微紀錄片中既有對東西方文化大主題的解讀與闡釋,又有接地氣的細膩表達,還有對治國之道的思考,而在東西方不同文明的碰撞外,該片關注更多的是中意文化互鑑交流的和合之道,這種多元的互動與對話,也為中意兩國架起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的影視橋梁做出了貢獻。
深入中意兩國日常生活,以「雙城記」的平行視角講述古今文明的碰撞與交融,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透過日常體驗場景聯結東西方文明,讓大主題輕落地,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奇妙的文化之旅。
兩千多年前東西方商人走出一條跨越千裡的絲綢之路,長安與羅馬在東西兩端遙遙相望,譜寫無數動人故事。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意兩國交流日益頻繁。一條新絲路,牽連起兩座古城的新交流和新故事。
微紀錄、輕表達,打開煙火氣中的文明對話
11月6日起,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原創策劃的《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西安廣播電視臺、愛奇藝播出,義大利國家廣播電視公司在歷史頻道播出了義大利語改編版,《全景報》《真理報》等義大利主流媒體將聯動播出,19日在廈門衛視將播出第一季,該片同名圖書已於近日上市,音像製品、國際版圖書及衍生產品也將陸續推出。
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策劃,總臺所屬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社教節目中心與西安廣播電視臺、愛奇藝等聯合出品。該系列片將絲路文明和絲路精神等宏大選題進行「碎片化」拆解,以專家實地探索、體驗式拍攝為主線,從不同視角和主題切入,借今日視角重讀歷史,挖掘立體而生動的絲路新故事。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的五個系列分別從品味東西、城市奇觀、時尚設計、美術雕塑、治國之道五個主題切入。在中意兩國專家的帶領下,觀眾可跟隨鏡頭,感受兩大文明代表的美食、建築、服飾美妝、經典品牌、汽車家居、藝術精品、制度文明等之間的差異和互通,在「體驗」與專家解讀中邂逅絲路上的日常新事。
地域、氣候和人文的差異構建起東西方不同的文明光輝歷史,而不同的文化底色更被蘊藏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相比於今年年初在央視等播出的第一季節目,《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更側重於「輕表達」,這不止體現在體量上的「輕」,更在於話題和敘事的「輕」。在《從長安到羅馬》一以貫之的「雙城記」平行視角下,長安與羅馬兩個城市普通市民的生活透過飲食、穿著、建築等濃縮於鏡頭之中,得以生動而具象化呈現。
第二季開篇「品味東西」系列以美食為切入口,帶領觀眾走街串巷,尋訪那些散落在長安城與羅馬城之間的味覺記憶。其他系列諸如城市奇觀、時尚設計、美術雕塑隨從建築、設計、雕塑等藝術層面切入,卻未陷入形而上的表達,在發掘美學內涵的同時也不失煙火氣。如「美術雕塑」系列中不止有深邃的藝術文化思考,還蘊藏著不同時期生活的習俗與特點;「時尚設計」系列雖以「時尚」為題,但敘事主線依然在於探討潮流如何融於生活之中。在這些系列中,藝術源於生活,更服務於生活。不管是餐桌、椅子、汽車的時尚設計還是樓宇、園林甚至超級工程的建設和打造,背後都是為點綴生活,讓城市和社會更美好。
突出「微紀錄、新表達」,《從長安到羅馬》以微紀錄片的方式深入淺出敘事,讓觀眾跟隨專家的腳步「行走」在這兩座城市之間。無論是舌尖上的美食之旅還是穿梭在不同文明中的藝術觀光,在不同主題的文化「觀光」中,觀眾都可以感悟和享受「高濃度」的中西文明故事。
跨時空、融傳播,聯結中意友誼與互動
通過「雙城記」的平行視角,《從長安到羅馬》深入到中意兩國日常生活,透過日常體驗場景聯結東西方文明,讓大主題輕落地,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奇妙的文化之旅。
4K製作、微紀錄,《從長安到羅馬》系列在尋求內容新表達的同時,也在傳播上拓展新空間,突出融合傳播。《從長安到羅馬》播出期間在電視大屏和移動終端進行了良性互動和反哺導流。據收視調查統計,《從長安到羅馬》在科教頻道累計觀眾規模約3740萬人,對比播前一個月平均收視率上升3%,平均忠實度上升5%。對比前節目平均值,各項指標均有提升,收視率和市場份額均提升約45%,平均到達率提升30%,平均忠實度提升13%。第二季在愛奇藝上線一周,點擊數據也突破200萬,居平臺熱播榜第一名。
通過連接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從長安到羅馬》展現了東西方文明中這兩個最具象徵意義,古老都城的前世今生,並以絲綢之路上帶動的交流和融合為主線,用中國眼光、現代立場和國際表達,講述著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鑑的大故事。在中國和義大利建交50周年之際,該片在中意兩國主流媒體的熱播意義非凡。
義大利記者、漢學家阿德裡亞諾·馬達羅表示,如果說,700多年前的《馬可·波羅遊記》,激發了西方對於中國的神秘想像,那麼《從長安到羅馬》這部紀錄片,則讓這種歷史的想像變得真切、生動和饒有趣味。而兩千多年來,中國龍和羅馬鷹,也從未像此時一樣,如此親密地相遇、彼此欣賞、相互理解和尊重。
紀錄片是傳播文化、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載體。《從長安到羅馬》系列微紀錄片中既有對東西方文化大主題的解讀與闡釋,又有接地氣的細膩表達,還有對治國之道的思考,而在東西方不同文明的碰撞外,該片關注更多的是中意文化互鑑交流的和合之道,這種多元的互動與對話,也為中意兩國架起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的影視橋梁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