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成立 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發展
新華社福州11月18日電(記者褚萌萌)18日,在福建福州,伴著悠揚的南音,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在古色古香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內揭牌成立。「福建和臺灣隔海相望,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在福建設立這樣一個研究院,就是想充分利用福建豐富的閩台歷史文化資源,開展兩岸文化交流活動。」該院秘書長蔡麗華介紹。
-
以志為媒 兩岸同心——《閩檯曆代方志集成》在臺首發
新華社記者薛玉斌攝 典禮上還播放了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製作的「與歷史同行——方志之夜」文藝晚會錄像,並舉行了「攝影家眼中的方志」攝影展,受到與會嘉賓好評。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任陳秋平表示,此次方志入臺對促進「兩岸一家親」大有裨益。
-
閩臺殘疾人文化周在福州舉行
圖為12月11日,由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特教學生製作的蛋雕亮相閩臺殘疾人文化周文創作品展。 張斌 攝圖為12月11日,殘疾人製作的精美手工藝品亮相閩臺殘疾人文化周文創作品展。 張斌 攝圖為12月11日,由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特教學生製作的蛋雕亮相閩臺殘疾人文化周文創作品展。 張斌 攝圖為12月11日,殘疾人來自廈門的手工達人」顏麗璇」在文創作品展上展示自己製作的廈門曲藝頭飾。 張斌 攝圖為12月11日,臺灣知名文創品牌「紙箱王「亮相閩臺殘疾人文化周文創作品展。
-
「閩臺抗戰 兩岸同心」圖片展在古田會議紀念館舉行
「閩臺抗戰 兩岸同心」圖片展在古田會議紀念館舉行 2015-09-02 22:33:25兩岸同心」圖片展在古田會議紀念館舉行。 張金川 攝 圖為展覽展出閩臺人民並肩戰鬥、共同抗日的珍貴歷史圖片和豐富的史料。 張金川 攝 中新網龍巖9月2日電 (張金川)「『閩臺抗戰兩岸同心』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大型歷史圖片展自上個月25日開展以來,已超上萬人觀眾到此參觀。」福建龍巖古田會議紀念館副館長洪武子2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禪和共臨水 文傳會兩岸——閩臺非遺文化線上活動今日啟動
海峽兩岸文化親緣聯繫緊密,許多福建地區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與臺灣地區長期流傳的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更好的展現兩岸文化親緣,5月17日,在三坊七巷安民巷內的漢服天下以及臺灣桃園中壢臨水鳳儀宮,一場由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臺灣傳統文化促進協會共同主辦的「禪和共臨水 文傳會兩岸」閩臺兩地非遺連線主題活動,通過東南網提供的網絡直播平臺,搭起了一道兩岸文脈與情感的橋梁。
-
歷史小小故事:閩臺民間工藝之建築石雕工藝
歷史小小故事:閩臺民間工藝之建築石雕工藝文/歷史小小故事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小編歷史小小故事每天為大家帶來各種歷史小知識,如果你是第一次見到我,記得一定要點擊關注。臺灣民間傳統建築,都不同程度地蘊含著閩臺民間雕刻藝術的深厚文化內涵。在古民居的屋頂、梁架、立柱、門堵、窗戶、圍欄、臺階等處,往往都會存有一些石雕刻裝飾。這些雕飾大多工藝精湛,紋樣精美,題材豐富,富有民間藝術和民俗蘊意,許多地方與閩南等地傳統民居建築的雕刻風格十分相似。
-
殼丘頭、曇石山遺址與閩臺史前文化
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兩地同宗同祖,血濃於水,涉臺文物便是閩臺人民長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最好見證,它直接反映了兩岸之間地理、經濟、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密切關係,印證了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僅具有歷史、科學、藝術的價值,更保留和傳遞著兩岸人民共同的記憶、情感、經驗和智慧,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
-
閩臺聯手打造鄉村旅遊 香草世界、圍頭村入選
閩臺聯手打造鄉村旅遊 香草世界、圍頭村入選 qz.fjsen.com 2013-09-16 10:51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閩臺聯手打造鄉村旅遊「升級版」 香草世界、圍頭村入選合作試驗基地本報訊 (記者 孫燦芬 黃曉明)我省日前召開「閩臺鄉村旅遊合作發展圓桌會議」。
-
廈門閩臺輪渡有限公司掛牌
廈門閩臺輪渡有限公司掛牌 2010年01月20日 13:12:00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東南網-福建日報1月20日訊(記者 林世雄) 1月18日,廈門閩臺輪渡有限公司掛牌儀式暨「中遠之星」迎春音樂會在宏泰音樂廳隆重舉行。
-
第八屆閩臺佛教文化交流周在福州隆重舉行
他說,閩臺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脈。近年來兩岸佛教界勇於擔當,不斷進取,積極利用閩臺佛教文化交流周這個平臺,努力開展多方面、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與合作,並將這中交流與合作具體化、制度化、經常化,取得了許多寶貴的成果,為兩岸佛教自身的發展,為中國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發展,為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
「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榕精彩呈現
「同根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福建大劇院舉行(你好臺灣網 圖)你好臺灣網福州11月19日消息 (記者 呂貝娜)11月18日晚,「同源一脈」閩臺文藝展演在福建大劇院舉行。在臺灣地圖及先民過臺灣影像之後,演出緩緩拉開帷幕:詩朗誦《鄉愁》,女聲獨唱《月亮看我》,歌仔戲《蝴蝶之戀》,唐美雲通過視頻短片介紹了與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合作《蝴蝶之戀》的故事,臺灣歌手楊品驊帶來歌曲《天耀中華》,提線木偶《鬧元宵》,舞蹈《盼》……演出在歌曲《同行並肩》後圓滿落幕,演員深情的演唱和優美的舞姿,為觀眾呈現了一臺展現兩岸同根同源,融合發展的精彩演出。
-
面對面、屏對屏,閩臺文化藝術交流重啟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
「兩岸一家親、漳臺親上親」。7月27日,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通過面對面、屏對屏方式,在福建漳州東山島開幕。這是疫情發生以來,閩臺兩岸共同主辦的首個綜合性文化交流活動。
-
立足廈門聯結閩臺海滄驚豔兩岸
C撫今追昔 到臺灣去,從臺灣來海滄青礁村不僅是兩岸同胞共建共治共享的表率,同時也是閩臺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在這裡,青礁慈濟東宮、院前閩臺生態文化村、開臺文化公園比鄰而居。12日下午,參與第九屆海峽媒體峰會的兩岸記者造訪了位於青礁村的海滄開臺文化公園,在這座大陸首個以紀念顏思齊開臺為主題的公園中撫今追昔,更深刻地感受到兩岸歷史文化的同根同源。
-
閩臺城隍同根源 兩岸信眾一家人(圖)
雕刻在臺北霞海城隍廟上的一幅對聯,道破了兩岸城隍同源、海澄啟宇的歷史,「海澄啟宇」說的正是現今仍保留在福建省龍海市的海澄城隍廟。 自本月22日首屆「海峽兩岸城隍文化節」在海澄城隍廟開幕,閩臺城隍信俗系列活動全面展開,一直持續到1日。150多名來自臺灣多地的城隍信眾,護送6尊城隍神尊跨海赴會,與來自福建福州、漳州等地的城隍神尊「會師」,成為近年來閩臺城隍信眾的一次重要朝拜活動。
-
閩臺兩地的遠古交往
近年來,閩臺兩地考古學者發現的舊石器、新石器等遺址、遺物,證實了遠古時期閩臺經濟文化關係十分密切。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歐潭生認為,隨著考古調查發掘工作的深入,閩臺兩地舊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關係會愈來愈明顯地昭於世人。
-
閩臺攜手,讓古建築重煥光彩
■新聞話題 閩臺傳統建築文化一脈相承,在臺灣散落著許多源自閩南的古建築,它們既是閩臺同根同源的歷史見證,也是閩臺情感聯繫的紐帶。近日,2020年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在福州、臺北兩地以視頻連線的形式同步舉行,來自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臺北科技大學、臺灣成功大學等兩岸16所高校及13家建築行業協會、單位的近150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高校師生「屏對屏」,共同探討閩臺古建築的文化淵源、保護傳承及活化轉型。
-
臺灣地名與閩臺淵源 - 人民網——海峽兩岸——文化旅遊
臺灣地名與閩臺淵源 自古以來,海峽兩岸人民就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
-
閩臺文化自古一體
福建、臺灣的文化彼此間 不斷交融、演化,被譽為閩臺文化。具體說來,就是指生活在閩臺兩地人民所共同創造的,以閩方 言為主要載體的區域文化。它不是福建、臺灣兩省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閩臺文化範圍的人民在語 言文字、民間信仰、戲劇音樂、經濟結構等方面具有的共同的文化特質。
-
傳承中華文化之美 閩臺連線直播「非遺」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5月17日上午,由福建省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臺灣傳統文化促進協會共同主辦的「禪和共臨水 文傳會兩岸」閩臺兩地非遺連線主題活動,分別在福州三坊七巷與臺灣桃園中壢臨水鳳儀宮同步舉行。
-
【文化】聚閩臺族力而興的洪氏大宗祠
如今在泉州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內存有一方「祠序」碑,它見證了閩臺兩岸洪氏聚族力興建宗祠的過程。古老宗祠名聞遐邇常在泉州市區走動的人,大多會在經過溫陵路與湖心街交叉路口時,發現這裡有一座典型的出磚入石的閩南傳統建築,那就是名聞遐邇的閩臺洪氏大宗祠。由於其原址為「東門草埔尾」,所以在眾多文獻中也稱之為「草埔尾洪氏大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