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九日山,就是三分之一部閩南史.

2021-03-01 絲路古城

南安九日山 · 五一期間開啟預約遊覽

唐山晉水,宋舶元舟。胡家其說山腳下的對聯,是對九日山最好的註解。

四月我們多次往返於此,爬了好幾趟山。走那條最經典的路線,從祈風石刻群到秦君亭,在這裡的石凳坐下,視野最佳。

一級一級往上,整座山被包圍在成片綠意裡,草木瘋長。

胡家其是九日山文管所的原所長,在親朋口中是上過《人民日報》頭版的人。他獨自掃山12年,孤獨守山30年。而這座山,不僅對於泉州,乃至對於中國的整段宋元海絲文明,都有著重要的「物證」意義。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到九日山考察,留下一方英文石碑;2016年,央視春晚泉州分會場導演孫濱把第一個鏡頭給到九日山,大量遊客在那一年紛至沓來。然而,高光時刻之後,並非迎來童話裡的happy ending。因為這是一座沒有解說便難以看懂的山。它習慣一次又一次落進沉寂的歷史中,在地底下埋藏1700多年前閩南發源的秘密,在山中78方碑刻裡守著世界東端海洋商貿的舊繁華。這也是1989年,胡家其捨棄「下海撈金」的好工作,一頭扎進這座小山頭的真正原因。若有幸,請他當一次導遊,聽一段九日山的傳奇。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隊來到泉州。此行,他們的目的是對「海上絲綢之路東端起點」泉州——九日山現存的祈風石刻進行考證。

胡家其回憶,考察隊對九日山與晉江草庵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文物保護得如此完好令他們驚喜。」遠道而來的他們留下了兩個極其簡單,卻令人異常興奮的評價:「very good!」

今年72歲的胡家其笑著豎起大拇指,重複了好幾遍「very good」。他非常開心,從手機裡翻出一組九日山的老照片。那時候哪裡是現在的濃蔭綠意,小徑幽幽,卻是「遍地墳墓,一片荒蕪」,他說。

照片具體拍攝於何時,胡家其不太記得

但這光禿禿的山頭,黑黝黝的石壁,和他來九日山時很像

亭子的位置正是如今的「無等洞」

彼時周邊一片荒蕪,雜草叢生

當時的南安文化局找到胡家其,希望他扛起九日山首任管理員之職。應允之前,胡家其親自到山裡走了兩遍,仔仔細細的。他看到的就是照片裡的滿目瘡痍,但同時他也種下深深的疑惑:這座滿目瘡痍的小山,為何能引起聯合國的關注?事實上,這個問題,胡家其是在後來幾十年中,才慢慢自己解開的。而彼時,多少是出於一份模糊的榮耀感,他說服了自己,也努力地說服了家人,放棄在廈門一家港企總經理的職位,回來一方方地清洗石刻,讓碑文重見天日。如今,我們自然知道,九日山山上的78方石刻記錄著重要歷史信息。碑石上清晰地記錄著,宋時官員們就在這裡為即將啟航海外貿易的商舶舉行祈風儀式。當時的官員們,儀式完畢後,還會題字刻碑,泛舟遊玩,這些也清晰地記錄在石碑上。在最新的泉州申遺新文本中,九日山排在22個申遺點第一位,定位它為:「不僅是孤例,也是最有力的實證。」胡家其用30年踏遍小山,把自己埋進一段激動人心的蓬勃的歷史中,並因此深深地愛上它。他滿腹的故事,析出九日山的22個「之最」——位於山頂的九日山石佛,成於北宋初(965年),甚至早於清源山下的老君巖;閩南有記載最長壽者,乃民間藝人孔希島,活到139歲,後長眠於九日山西峰無等巖下;
九日山廟下村發掘出土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磚室墓,為福建發現年代最早的紀念墓;九日山的故事很多。如果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是為了那78方石刻,那閩南的遊客遊覽九日山時,還可以了解到另一段淵源。

對九日山傾注的感情越多,胡家其就越難掩滿腹的「牢騷」。他不止一次地感慨過:「滄海桑田吶,一部豐州志,半部閩南史。豐州(九日山所在地)可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這裡開八閩為先,曾作為郡、州、縣治所管轄了閩南400年。從公元260年到700年,豐州作為閩南的政治、經濟中心,為絲綢之路提供了人文條件。」胡家其說。

其實上世紀九日山經歷過一段「考古大發現」。1952年、1956年、1973年、1982年、1995年、1999年……九日山周邊的獅子山、皇冠山、華僑中學、廟下村,陸續發掘大批六朝時期墓葬群。1982年出土的一塊「太康五年」墓磚,是福建最早有紀年的磚室墓。據統計,福建全省發現的南朝墓葬200多座中,豐州佔30多座。在目前福建多地發掘出的「聚族而葬」現象中,表現最突出的便是南安豐州。它規模最大、數量最多。

從府志與縣誌中可以得知,早在公元260年吳國在今豐州設置了東安縣,管轄範圍包括了如今的泉州、廈門、漳州、莆田。泉州海交館資深專家李玉昆老師說,最通俗的解釋便是:自260年在豐州設東安縣以來,它開始作為閩南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管轄著整個大閩南,包括泉州。到了700年,此時東安縣更名為武榮州,州治遷往鯉城。這時候,泉州才開始成為行政中心,而豐州成為泉州管轄之下的南安縣縣治。其他縣市也陸續分治。唐武德622年,置莆田縣,仍屬豐州;唐垂拱686年,陳元光請建漳州獲準,始設漳州州治。可以說,從260年至700年,這將近500年的豐州志,是一部閩南歷史的共同記憶。「一部豐州志,半部閩南史」,更確切說,是實實在在的三分之一部閩南史。所以晉人南遷,沿江而居,有一部分人在豐州落腳。也正是他們,在豐州九日山一帶開拓了最原始的閩南。墓葬出土的大量工藝精細的隨葬品,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一定的繁榮。史書記載,這裡曾有院落54座,千僧千尼之規模。胡家其說,九日山西峰後大約五公裡左右是晉江東、西兩江的匯合點。東江發源於德化戴雲山脈,西江發源於安溪。山珍海味、瓷器、茶葉隨著海潮直達,這裡不僅天然宜居、還成了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後來直到1937年,南安縣衙遷出。它才結束了自己千年的郡、州、縣治所歷程。開始「豐州古鎮」的新身份,相對落寞起來。此前我們經常聽說,豐州後面加個古鎮。具體「古」些什麼,總算慢慢才明白。原來它曾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整個閩南的歷史發展之中成為中心。

撰文:高興

編輯:不愁

圖片:L、部分由胡家其提供 

優玖絲路 監製

相關焦點

  • 一座九日山,就是三分之一部閩南史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到九日山考察,留下一方英文石碑;2016年,央視春晚泉州分會場導演孫濱把第一個鏡頭給到九日山,大量遊客在那一年紛至沓來。然而,高光時刻之後,並非迎來童話裡的happy ending。 因為這是一座沒有解說便難以看懂的山。
  • 九日山|一座九日山,就是三分之一部閩南史
    南安九日山 · 五一期間開啟預約遊覽晉水,宋舶元舟。胡家其說山腳下的對聯,是對九日山最好的註解。
  • 九日山:隱藏1700多年的閩南往事,守望東端海洋商貿的舊繁華
    我們仍然能在它的地底層挖掘出1700多年前閩南發源的秘密,於山中78方碑刻裡解讀亞洲海洋東端商貿的舊繁華。作為閩南人的母親山,它始終擁有一種歷史的魔力,在歷史長河裡讓你「歸來」。這也是1989年,胡家其捨棄「下海撈金」的好工作,一頭扎進這座小山頭的確切理由。
  • 銘刻千古的九日山「姜秦之誼」
    九日山南麓林木幽深,高傲陽光也被這林葉的稠密所折服,從樹梢上跌了下來,散落成一地亮晶晶的「琉璃球」,為這份林幽,更添了些許神秘。繞過一排排蒼老的龍眼樹,我們驀地在樹叢之中,發現了一座不大的古代墳塋,塋頂遍覆黃土,上面堆滿枯葉,一派蕭然景象。若不是墳前有石碑、石獅、石羊等物,路過之人可能根本不會留意到,這座墳裡面躺著的居然是一位唐朝的宰相。
  • 九日山:「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起航
    由於當時的遠洋航行全靠信風驅動,故每逢海舶往返季節,就由泉州郡守或提舉市舶等主管官員率領有關僚屬,到九日山下延福寺側的通遠王祠(後改稱昭惠廟),舉行祈求海舶順風的典禮。祈風典禮一次在陰曆夏四月間,為回舶祈風;一次在冬十月、十一月,為遣舶祈風。典禮完成後,參與者飲宴於延福寺,並乘興登遊九日山,後將諸事簡略鐫刻於山中巖壁間。這就是九日山上祈風石刻的由來。
  • 祈風,海上絲綢之路——泉州九日山
    九日山,一說因晉代南遷者,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稱之;另說曾有一道人,從德化戴雲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 南安九日山景點介紹 九日山主要景點簡介
    九日山以「山中無石不刻字」聞名四方,現存宋元以來的摩崖題刻70多段,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的祈風石刻。九日山祈風石刻群是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堪稱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泉州在古時海上交通就很發達,人們為了求得行船順風,常要舉行「祈風儀式」,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也是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 海上絲綢之路的原點:九日山
    清福建提督馬負書題「九日山」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泉州為海上絲綢之路唯一起點城市,而位於泉州南安豐州的九日山則可以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原點。是重要的海外交通史跡,一九八八年,九日山祈風摩崖石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古詩冊背後的九日山遺景
    溫陵弢社詩人兩次踏勘名山古蹟,其詩篇除詠物抒懷,還體現出對傳說之物的考證,令人遙起追思之念《兩遊詩冊》集結了溫陵弢社20多位詩人的作品九日山自古以來就是詩人墨客登臨吟誦的勝地南安豐州九日山自晉唐以來就是泉州的一大名勝,
  • 九日山主要景點簡介
    遠在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移居閩地的中原移民每逢重陽節就要登上此山遙望中原,由於重陽節為九月初九,因此這座山就被命名為九日山。 九日山以「山中無石不刻字」聞名四方,現存宋元以來的摩崖題刻70多段,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的祈風石刻。九日山祈風石刻群是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堪稱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泉州九日山「三十六奇」多少勝景今猶在
    元至正九年(1349年),以正議大夫任泉州路達魯花赤的偰玉立來到九日山,他「遠觀海嶼之晏清,近覽溪山之勝麗,遂搜三十六奇,訪四賢遺蹟,摩挲石刻,逍遙容與賦詠,而歸書以記歲月雲」。由此不難看出,在元時,九日山已有「三十六奇」之說。不過,要說到這「三十六奇」的本初來歷,卻實難溯其源。
  • 南安九日山景點介紹 九日山主要景點簡介
    北宋·翰林學士、同安縣書法家蘇紳(參見泉州歷史網《泉州人名錄·蘇紳 》),在麒麟山石磴上刻「姜相峰」三個鬥大隸書。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莆田人黃公度、龔茂良這兩位同鄉、同榜,又同時到泉州府任職(黃為泉州推官,龔為南安主簿),紹興十二年壬戌(1142年)秋,又同時離任。
  • 山中無石不刻字 泉州九日山尋茶
    旋即登山,或品茗敘談,或「遍覽名勝,俯仰陳跡」(北宋林通崖刻),「景先哲,宛有所得」(南宋趙希愷崖刻)……並勒石記事,九日山有一處摩崖石刻詳細記述了當時的茶事活動:「嘉泰辛酉(1201年)十有一月庚申,郡守倪思正甫遵令典祈風於昭惠廟,既事,登九日山憩懷古堂,回謁唐相姜公墓,至蓮花巖鬥茶而歸。」
  • 九日山之旅,山中無石不刻字,看山不是山也
    九日山之旅,山中無石不刻字,看山不是山也提到旅遊,大家總會談到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這次也不例外,小編這次還是想帶大家領略一下山巒疊嶂,怪石奇峰,綠樹環繞的九日山,但是這次卻很不一樣,因為九日山素有「山中無石不刻字」美譽。大家拭目以待吧。
  • 九日山望遠
    九日山的遊客,大都時候不多,節假日就不用去了,人看人而非人看風景,難以靜心,不如不去。有時不妨下跪在山上石亭拜佛,哪怕不敬佛祖,也應敬畏大自然的偉力與生命的偉大。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九日山,它號稱「山中無石不刻字」,位於晉江之旁的豐州小鎮。它的成名,與晉江有著不可分隔的紐帶。
  • 豐州九日山登臺廟:暖心之地 仁愛永存
    除此之外,朱熹還在西峰大書「九日山」山名,惜其真跡後世湮沒,無跡可尋。現在西峰崖壁上的「九日山」三個大字,乃是清代福建提督馬負書補題。明嘉靖年間,泉州人黃澄及第,後官拜刑部員外郎、廣東按察使僉事等職。他仿效陳偁築「九日山書室」於東臺,供其子黃養蒙攻讀所用。
  • 九日山至今猶存的拘那羅陀「翻經石」古蹟
    △ 九日山延福寺南北朝梁大同年間(535~546),梁武帝派張汜為使到扶南,訪求名僧和大乘諸佛經,拘那羅陀欣然應邀來華傳教,隨帶經論梵本240卷,於大同十二年(546此時翻譯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原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共有6種文字的譯本,九日山至今猶存拘那羅陀「翻經石」古蹟。太清二年(548)初,拘那羅陀又雲遊北上,沿途留連古剎,至八月底才到達建業(今南京),梁武帝篤信佛教,使駐寶雲殿譯經講佛,至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圓寂。終年71歲。拘那羅陀在華期間,譯出經典數量之多,為同時間譯經家所不及,是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
  • 九日山上觀石刻 五裡橋畔聽潮聲
    21日,來自中國臺灣和馬來西亞的450餘名嘉賓前往九日山、五裡橋,領略成功故裡的人文風情,感受南安的發展變化。    九日山無石不刻字    嘉賓豎起大拇指給「32個贊」    咔嚓、咔嚓……在九日山,嘉賓們爭先與石刻拍照留念。
  • 泉州九日山祈風儀典 尋找「活的海絲」(圖)
    海絲故事NO.9 一座山九日山上尋找「活的海絲」孫秀錦一遍遍從九日山上的石刻裡尋找有關祈風的記載  閩南網8月13日訊 2003年到2007年,泉州豐州九日山風景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孫秀錦幾乎天天將大半時間都泡在山上,覺得「清晨的空氣都是甜的」。
  • 九日山之旅,山中無石不刻字,看山不是山也
    九日山之旅,山中無石不刻字,看山不是山也提到旅遊,大家總會談到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這次也不例外,小編這次還是想帶大家領略一下山巒疊嶂,怪石奇峰,綠樹環繞的九日山,但是這次卻很不一樣,因為九日山素有「山中無石不刻字」美譽。大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