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鄭琳
通訊員 林曉瑩
近日,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夢雲,給學生上了一節特別的思政課。她把學生拉到了浙商博物館裡探尋浙江精神。博物館裡,寶貝多、名人也很多,名人長廊站著滿滿當當的學生,每個人都伸長脖子看著屏幕聽老師講解。「你看,這是馬雲,在阿里巴巴年會現場,他在臺上演唱完《朋友》,向每一位員工致謝;這是珠算盤、秤砣等原始的計量工;還有義烏貨郎悅耳的撥浪鼓……」
「這門課程叫《課說浙江》,這節課的主題是『浙商強國』,希望通過實踐課程,讓同學們對浙江歷史有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李夢雲說,這是浙江工商大學開啟了一門全新的思政課程,通過思政之美,弘揚浙江精神,彰顯中國智慧。
思政課搬到博物館,理論與現實找到了契合點
下午天氣晴朗,李夢雲和岑傑老師早早地來到了浙江工商大學教工路校區。因為下午2點,他們要在浙商博物館給學生上一門特別的思政課,需要提前做一些準備。
在課上,李夢雲要向同學們講授什麼是浙商文化,並帶著學生一同尋訪浙商創業奮鬥足跡,感悟新時代浙江精神。「這裡有一個關鍵,那就是企業文化,阿里巴巴的成功,離不開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而好的企業文化能引領企業走向更輝煌的未來。」
當天,博物館還迎來了一批前來觀光的非洲訪問團,其中一名團員,對擺在大廳展臺上的三輪車產生了興趣,他左右端詳,認真解讀著指示牌上的說明。岑傑示意學生們隨她一起走上前,向這位非洲友人介紹到:「這是哇哈哈集團的創始人宗慶後在創業之初運水的交通工具,他當年貸款14萬元,走街串巷,靠賣汽水冰棍開始創業,用雙腳蹬出了一年創造利稅近150億元的企業。」
「哇哦,靠賣汽水冰棍起家,都能做出150億元的企業,浙商太厲害了!」郭燕婷是浙商大食品學院生物工程的學生,看到浙商曾經用過的物品特別感慨,「現場實踐比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更直觀,今天這樣走一圈,我才意識到,浙商不僅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踏實苦幹、敢為人先的代表。這種精神不是坐在教室裡聽聽故事就能感同身受的,只有親自去觸碰歷史,才能感受到這份底蘊的厚重。」
李夢雲趁熱打鐵,指著展廳玻璃一張照片問大家:「有沒有來自寧波的同學?來認認看,這位是誰?」十多個學生舉起了手,打量著這張照片。「這不是我家鄉有名的船王包玉剛嗎?」
一名男同學湊近一看,興奮地喊出:「包玉剛來自寧波,是世人公推的世界船王。他為家鄉寧波興建學校、圖書館,熱情支持祖國的建設。」
現場,外國友人豎起了大拇指說:「Great!」
課說浙江從浙商說起,同學們充滿自信陽光
《課說浙江》是浙江工商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門思政課上,任課老師會介紹介紹浙江的基本現狀、發展歷程、巨大成就、成功經驗等。
「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萌發地,集聚了豐富的思政課教學案例。為了配合『一省一策思政課』活動,我們教師集體行動,牽頭開展『課說浙江』思政課集體大備課。」李夢雲作為《課說浙江》課程負責人,她說,把課堂搬到了浙商博物館,做一次現場講解,讓同學們親眼看看浙商文化,感受祖國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這樣學生才能對教師裡老師傳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原理「真懂、真學、真用」。
不僅僅到浙商博物館,《課說浙江》為了使學生能比較系統全面地了浙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發展全貌,增強學生對浙江的認識和了解,備課組老師還帶領師生走基層、訪農戶、遊紅船、進餘村,思政課中到處都是風景,讓大學生滿滿獲得感。
浙商博物館還特別設置了體驗區,將模擬的100萬元現金裝在特製的盒子裡。老師示意大家可以拎起感受有多重,同學們來了興趣,紛紛上手感受。
「我的專業有商科背景,但是我對錢不是很有概念,這次在實地體會浙商精神的課堂形式特別真實。」莎莎是浙商大金融學院大二學生,她說,提起百萬金子的時候,沒想到還挺重的,「提起百萬財富需要一定的力氣,承擔財富也需要一定的勇氣。所以,要尊重財富,善待財富,學習浙商正確對待財富,擔當起社會責任,回報社會的精神。」
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華興說,「正是這些豐富的課堂設計拉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在課後,經常有學生來找我繼續探討。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學生,他不僅喜歡就課堂上介紹的案例進行追問,還會結合個人經歷進行深度思考,總是在課後不停地追問,積極與我交流。」
交流中,陳華興發現這個學生有一些不自信,於是我會在每一次交談時都肯定他的一個閃光點,幫他慢慢樹立自信。「慢慢地,我們聊到浙江精神,聊到浙商發展,一直聊到個人發展和領導力。幾堂課下來,我發現學生變得非常自信、陽光。高校思政課就是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堂富有魅力的思政課,足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