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龍寶為貧困學子捐款。(資料圖片)
一顆愛心,成就一個夢想;一份溫暖,點燃一份希望;一次善舉,改變一生航向。十堰市2020年「十九助」希望工程圓夢行動今天正式啟動,過去的18年,我們始終把「熱愛祖國、家境貧寒、品學兼優、陽光向上」作為資助的首要條件,堅持優中選優的原則,累計籌集善款4000多萬元,資助1萬餘名貧困學生。在「十九助」活動啟動之際,讓我們重溫在「不忘初心,築夢圓夢」行動中那些貧寒學子奮發努力、打動人心的溫暖記憶。
為幫貧困學子圓夢堅守18年
今年是十堰市圓夢行動開展的第19個年頭。2002年,團市委、市希望辦、十堰晚報等單位第一次發起「希望工程愛心助學行動」,當年募集善款17萬餘元,資助了28名考上一本的貧困大學生。
十堰「希望工程·圓夢行動」開展18年來,每年的七八月份,正是酷熱難耐之時,本報組織專班記者,深入貧困學生家中調查採訪,開設專欄連續刊發貧困學生報導。
18年過去了,記者們足跡遍及鄖山漢水,驕陽似火,任憑汗水浸溼衣襟,仍然阻擋不住他們的決心。對於每一個貧困學生,記者們都遵循實地調查採訪的原則,全面掌握最真實的情況,通過客觀真實的報導,呼籲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關注這個困難的群體。
儘管所見所聞不盡相同,但是內心感受卻出奇一致,那就是感動。那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個動作、一個場景,總是在不經意間觸碰到你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正因為我們一篇篇深入實際、感人淚下的助學報導,戳中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助人之心。愛心企業伸出援手,熱心市民傳遞愛心,即便再小的捐贈,分量也重如泰山。一句「我來幫你上大學」,不僅溫暖了寒門學子,也為社會點亮了希望的火把。
18年,我們溫暖堅守;18年,點滴愛心匯成洪流。4100多萬元助學善款從天南海北匯聚而來,精準送到10000多名寒門學子手中。
「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已是十堰一個響亮的公益品牌,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也受到省委宣傳部、市委宣傳部多次肯定,2016年榮獲全國網絡公益年度項目大獎。
愛心企業捐資助學成主力軍
「致富不忘本,飲水當思源」。打開18年來的愛心榜,一大批企業躍然紙上,他們是「希望工程·圓夢行動」愛心捐贈的主力軍,企業不分大小,都為學子圓夢不遺餘力。
國瑞陽光地產集團十堰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這是一家非常有愛心的企業,十堰市第一個「陽光慈善班」就是以該公司的名字命名。此外,該公司還捐建了陽光小學、農村希望廚房、福山公園等。
連續7年參加「圓夢行動」的湖北虹橋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先後捐款40餘萬元,資助了100多名貧困大學生。
助學路上,愛心隊伍日漸壯大,如湖北華昌達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大學十堰校友會、湖北愛嬰貝美貿易有限公司、十堰大洋五洲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十堰政信投資擔保有限公司、高登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郵儲銀行十堰分行、春天貿易有限公司、宏城房地產開發公司、金豹駕校、十堰市啟森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湖北壽康永樂商貿集團有限公司、大美盛城、昌升國際貿易、武商集團十堰人民商場、十堰翔天工貿有限公司、湖北道達工貿有限公司、湖北武當太和索道有限公司、深圳市賀鈺投資有限公司、十堰市東正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十堰翔天工貿有限公司、十堰途聖科工貿有限公司、中潤(十堰)機械設備科技有限公司、十堰市創景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十堰九色鹿水生態推廣中心、湖北豪華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企業,都曾捐資助學。
記者在貧困學生家中採訪。
18年湧現出一大批愛心人士
在愛心榜上,還有成千上萬的熱心市民,上有耄耋老人,下至牙牙學語的孩子,他們接力傳遞愛心。
「不想給孩子壓力」「不求回報」「助人如助己,善行有善果,姓名就沒必要留了」……是這群人共同的心聲。
被網友譽為「十堰最美女孩」的嬌嬌,從2008年到2011年,數次捐出自己打工掙的錢。在嬌嬌心中,「無論環境怎麼變,愛心一直沒變過」。
被譽為「最美搬運工」的甘龍寶,幹的是最辛苦的活兒,吃的是最簡單的飯菜,從2012年開始,每年的圓夢行動,都有他捐資助學的身影。
愛心市民郝先生是每年「圓夢行動」的堅定支持者,低調的他幾乎很少談及自己背後的故事。他常說:「報導的孩子各有各的難處,但都很勤奮,我們不能讓這些孩子上大學之路被困難擋住,大家都伸出手,積少成多,幫幫這些孩子。」
鄖陽中學一位退休教師,今年90多歲,他連續4年來到本報編輯部捐款,卻從不透露自己的名字,也不留自己的電話。
梳理18年的捐贈史,匿名捐款已成為一種新風尚,湧現出「無名氏」、「愛心人士」等一大批長期堅持捐款且不留姓名的好心人。在他們的帶動下,形成一股關注公益、奉獻愛心的良好社會風尚。
受助學生常懷感恩之心
「感恩」的種子,在寒門學子心中早已生根、發芽、開花。
2019年8月2日,本報刊發了《十堰小夥當年接受資助走進大學 如今拿出萬元幫寒門學子》的報導,被人民日報等媒體轉發。網友盛讚小夥杜家毅一家知恩圖報,說「他們的舉動,必將感動整個暑假」。2014年夏天,杜家毅高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大學,經本報報導後,在好心人資助下讀完本科學業。2018年,杜家毅被學校保送中科院研究生,如今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讀研。去年暑假,杜家毅和母親商定,拿出1萬多元錢還給當年資助自己的好心人,或者將這筆錢捐給當年考入大學的貧困學生。
「感謝十堰晚報發起並堅持了十幾年的助學活動,幫助很多像我這樣的貧困學生順利走進大學校園,同時也感謝那些默默付出的好心人,是他們讓我在最無助時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杜家毅說。
有一種回報叫我成為了第二個你,曾經被資助的貧困學生,如今已接過愛心助學的接力棒。
無獨有偶。在2019報導的貧困學生中,考上陝西師範大學的蔡瑩瑩得知「十八助」報導的貧困學生中還有幾人獲得捐款較少,主動與記者聯繫,表示願意轉捐2000元給考上華中農業大學的洪子宸。她說:「我把這筆錢贈與更需要幫助的人,讓這份善意傳遞。我相信,這也是那些愛心人士的心願!」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在市希望工程辦,收藏著不少受助學生寫來的感謝信。他們在信中向捐贈人匯報上大學的所思所想,希望以他們為榜樣,走好人生的下半場。
像杜家毅、蔡瑩瑩這樣心懷感恩的學生不勝枚舉,他們用各自的方式報答恩人,一雙鞋墊、一條毛巾、一筐雞蛋、一個電話、一條簡訊、一封書信……愛是接受,愛是付出,愛是傳遞。助學路上,有了這股感恩的力量,必將生生不息。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記者 張貞林 特約記者 肖巍 實習生 許培 編輯:艾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