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兩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它也極為生動地描寫了上古時代的社會現狀,其實除了這兩句之外,後面還有兩句:」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這兩句同樣經典,只是比較少有人知。那麼這幾句也並不是單獨的兩句話,而是來自於上古時代的一首民謠《擊壤歌》,那這首作品它很古老,距離我們今天差不多有4000多年的歷史,雖然是幾句看似很普通的話,但卻是把那個時代的人如何生活,有了一個極為全面的介紹。
其實這樣的作品只不過是人們信手拈來的一種歌謠,大多歌頌當時的生活,有的則是表達愛情,那這首作品則是寫到了當時人們是如何生活。我們都知道上古時代,還極其落後,人們也不知道時間,每天的生活那就是太陽出來了之後,那就是出門勞作,等到傍晚時分見到太陽落山了,便是回家睡覺,以此日復一日。
那這首作品最早收錄在司馬遷的《史記》裡面的《帝王本紀》篇,據說當時的堯帝非常的有能力,把整個國家治理得非常好,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時人們都非常的快樂,也非常的開心,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就喜歡擊壤而歌,從而創作了這首作品。那壤可能對於現代人來說會覺得比較陌生,它是一種以木做成,前寬後窄,長一尺多,形狀很像一隻鞋子,也是當時兒童的一種玩具,不過老人喜歡玩。不過現在怎麼玩,沒有任何的記載,我們也不得而知。
《擊壤歌》先秦:佚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我們從這麼一首古老的歌謠中最是能夠感受到上古時代那種安居樂來的生活,那這首作品所傳遞出為的信息量也很大,至少可以說明當時的社會發展的很好,老百姓也都過上好日子,可謂是天下太平。儘管這首作品時間很久遠,可是現在讀來依舊令人感動,短短的幾句,充滿了一種歡快的節奏感,不失為一首難得的佳作。
現在是處於碎片時代,可能很多人只是知道前面的那兩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實這樣的一種閱讀對於每個人來說,那都是一種傷害,所以我們如果想要做學問的話,還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做好學問。而這後面的兩句,其實同樣也經典,則是再一次地描寫了那個猶如烏託邦式的生活場景。
那這首歌謠也是極為好理解,讀來也是朗朗上口,它大致的意思是,每天清晨只要太陽出來了,我們都出門勞作,等到了傍晚時分,太陽落山了之後,我們則是又回家休息。只要在地面上鑿個口井,那麼就會有水可以喝,只要努力去種地,那麼就有飯吃。這樣的日子真是賽過神仙,誰又還會去羨慕帝王的生活?對於我來說就是喜歡這種生活。這幾句寫得極為生動有趣,也是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人們,他們都有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這樣的一種精神其實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
《擊壤歌》的這首歌謠的作者無從可考,又可能是一個所作,也有可能是大家一起創作,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那就是當時的人們對於生活充滿了希望,大家相處得也比較融洽,所以我們從這首作品中,那是可以了解到很多關於上古時代的歷史。因此,這首詩儘管看似很平淡無奇,卻是同樣經典,也是值得我們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