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司婉靖
保存完好的巴峪關關樓。
盛唐彩雕——南龕摩崖石刻。
河底清晰可見的跳墩孔。
崖壁上棧道孔清晰可見。
記者探訪米倉道。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謝穎攝影報導
清澈的溪水中,橋墩孔清晰可見;懸崖絕壁上,棧道孔有序排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綿延千裡、橫貫東西的米倉山上,先民們以超乎想像的智慧和勇力,開闢了一條由北向南的古蜀道——米倉道。
「米倉道以陝西漢中為起點,進入巴中,在南江縣境內有四條支線,分分合合之後,分別通往南江縣城、通江縣、巴州區和平昌縣。米倉道不是一條單一的道路,而是一張路網。」這是學界關於米倉道走向的普遍觀點。
數千年來,米倉道歷經多個朝代更迭,但關隘、棧道、古寨猶存;奔流不息的韓溪河,把「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講給了後來人;恩陽古鎮的大棧房,見證了古道商賈雲集的繁華;「盛唐彩雕全國第一」的南龕摩崖石刻,讓人夢回大唐……9月21日,記者重走米倉道的部分線路的重要遺址,在歷史的煙雲中探尋這條千年古道的前世今生。
重走米倉道
A線:巴峪關—大壩關
巴峪關
歷150年風雨 氣勢巍然不減
巴峪關是米倉道上的第一關。22日中午,記者驅車前往巴峪關,在山路顛簸一個多小時後,一座大山擋住去路,同行的南江縣文廣新局文化股股長王家全告訴記者,此山海拔2100米,巴峪關就在山巔,山頂雲遮霧繞。
就在我們棄車進山時,附近一家養牛場老闆趕過來。「你們這個樣子就敢進山?這個季節蛇多得很哦。」我們按照老闆的提示重新武裝一遍:穿登山鞋紮上綁腿,然後一頭扎進山林。儘管一路提心弔膽,但幸運的是沒有遇到毒蛇,大約一個半小時後,巴峪關終於出現在面前。抬頭仰望,關樓成傾倒之勢——拱形的關門有些沉陷,但其居高臨下依然巍峨,氣勢頗合「夏時明月漢代關,米倉古道連中原。多少英雄從此過,叩關斬將挽狂瀾」的詞句。
據史料記載,這座關樓始建於元朝初年,現存關隘為清鹹豐10年(1860年)所建,更名為「官倉坪」。關門高4.2米,闊4米,門額有「關倉坪」三字,系石條砌成。由於年代久遠,石頭縫裡雜草叢生,石頭表面布滿厚厚的苔蘚。
另據南江縣誌記載,雄踞高山之巔的巴峪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略要衝,長年有8個衙役在此守衛。「歷經150多年風雨,依舊保存得如此完好,確實是一個不小的奇蹟。」王家全感嘆。
大壩關
既是驛站 也是古之用兵之地
大壩關是米倉古道上第二個重要關隘,大壩關就是今時所稱的大壩,因位於牟家山之南,又名牟陽城。距離巴峪關40公裡,方圓16平方公裡,是大山之間罕見的一片開闊地,因其比周邊所有壩子都大,所以稱其為大壩。
驅車大壩,已難覓古蹟。但當年的牟陽古城是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米倉古道的重要驛站,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它始於夏商,鼎盛漢代,毀於民國初年。鼎盛時期,曾聚居2000餘煙戶。據考證,殷高宗王后婦好伐巴就到過這裡。她是第一個代表朝廷經米倉道伐巴的女將,為商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再翻檢歷史可知此地多有兵戈:漢王劉邦曾命韓信在此練兵;東漢末年,漢王張魯在此囤積軍糧;魏將張郃與蜀將張飛在此激戰多日;諸葛亮北伐中原,也在這裡大築城池秣馬厲兵。
到了明代,這裡還設過巡檢司。1978年,考古隊在大壩關的歐家河出土宋代銀盞24件。
B線:兩河口—韓溪河—擋牆關
兩河口
漢代遺留棧道、橋墩孔清晰可見
光霧山是大巴山西段米倉山的主峰,兩河口位於光霧山桃園景區內,兩條小河在此交匯,一座石拱橋橫跨兩岸。橋下左側岸邊裸露的石頭上,規則分布著幾個圓形的孔洞,王家全告訴記者,這些圓孔就是古時樁橋遺址,每兩個為一組,現場一共五組,間距90釐米,孔徑33釐米,深達1米。據專家考證,這種設計應屬漢代前之建制。
石橋右側河岸的巖石已被河水衝刷得異常光滑,表面有多個長方形的孔洞,一直延伸到河道中。記者數了數,河岸兩邊共計8個,間距40釐米排列整齊,河道中溪水很淺,在陽光照射下,卵石、遊魚和4個長方形孔洞清晰可見,目測其間距約120釐米。
抬頭看背後的崖壁上,離地6米高處,有棧道孔7個,間距在兩米以上。「古人在此架橋,或搭建簡易的跳蹬,在懸崖上架設棧道,足以證明兩河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這裡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王家全說。記者注意到,不少行經此處的遊客,都下到河道裡,用手機拍下這些古蹟。當聽說這些不起眼的孔洞有上千年的歷史,遊客們都露出吃驚的表情。
韓溪河
韓信碑不知所終 徒留故事傳千古
離開兩河口,沿著懸崖上的棧道逶迤前行,大約走了五公裡,眼前豁然開朗,傳來潺潺的流水聲,河床雖然較寬,但正值枯水期,河道裡只見涓涓細流。
在近兩千年前的一個夜晚,天降大雨,河水陡漲。而那一場大雨和這條名叫寒溪的小河,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下奇功。路邊一塊銘刻「不是寒溪一夜漲,哪有劉朝四百年」的石碑,標註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故事。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前往寒溪河,留下了眾多詩詞歌賦。寒溪河也因此被改成為韓溪河,兩岸的高山被稱「截賢嶺」。韓溪河中部右邊支流右岸,離河床8米高處,遺留有棧道孔13個,自西向東由低到高延伸。路旁原有一塊韓信碑,「文革」期間移送至縣城文廟保護,但遺憾的是,這塊碑後來竟不知所終。
雖然不通公路,但人們還是不辭辛苦,沿著險峻的棧道來此一遊。南江縣在此修建了一座館驛,為行人提供茶水和小吃。
擋牆關
關口雖坍塌 仍有人行走
沿韓溪河溯流而上,道路越來越窄,最後湮沒在一眼望不到頭的箭竹林中。腳下溼滑,要用手分開兩旁的竹子才能勉強行走。
途中,我們偶遇一位村民,這位劉姓村民家住桃園景區內的普陀村,他剛從漢中廟壩鎮趕集歸來。老劉說,普陀村距離廟壩鎮10多公裡遠,當年二南路(陝西南鄭縣至四川南江縣)建成之前,這還是南江到漢中的必經之路。翻過擋牆關,十來分鐘就到了廟壩鎮,以前走這條路的人很多,近些年道路荒廢了,行人也就少了,即便大白天,一個人走還是心頭髮虛。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膽大的遊客結伴穿越箭竹林。
40多分鐘的艱難行程後,終於到達擋牆關下。這座始建於元代的關樓,系川陝兩省的界址,用石灰、黃泥拌和夯築而成,長90米,高6米,呈臺體狀,遺憾的是,關門已經坍塌,中間一個巨大的豁口,行人從此處穿越。由於被四周高大的樹木遮擋,已很難看清關樓的全貌,只能攀爬到頂部,看到一部分斷面。
重識米倉道
五尺米倉道 既是官道也是商道
關於米倉道的性質與用途?學界有不同的說法。南江縣本土專家黃治新認為,米倉古道既是一條官道,也是南北經濟往來的重要商道。巴中境內的眾多遺蹟足可以佐證,比如已經發現的一些古橋、古路,寬度均為1.8米,這是標準的五尺道,也就是官道的標準尺寸。米倉山山高路險,在那麼惡劣的條件下修建如此寬闊的道路,非官方力量難以建成。
到了唐代,這條道路更是發揮了交通南北的重要作用。一些先進文化,比如被譽為「盛唐彩雕全國第一」的摩崖石刻借米倉道傳播至巴中。今年5月19日,巴中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被授予「中國石刻藝術之鄉」,便是憑藉於此。
與此同時,米倉道還是南北經貿往來的重要通道。背二哥將火紙、皮貨、藍靛(布匹染料)等背出川,從漢中換回鹽巴。從民歌《巴山背二哥》「去背火紙來背鹽,婆娘娃兒都靠它」和古詩句「千年茶樹留木門,萬裡茶道繞嘉川」,便可遠眺米倉道上商賈雲集的盛景。
米倉道路途艱險,上百裡路看不到人煙,背二哥們結伴而行,途中靠唱歌消除疲勞。「巖碰巖哦山碰山,爬不完的坡啊上不完的坎。馬幫走不完米倉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彎彎。踏溪水跳石蹬,上天梯過雲棧,搖晃晃的是二架子,懸吊吊的是心尖尖。難難難,路難行,行路難……」這首在米倉道上傳唱了千年的民歌,生動詮釋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今日,米倉道上看不到背二哥和馬幫的身影,但他們不畏艱險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對於今天的人們是一種啟迪,而這也正是《巴山背二哥》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意義所在。
典籍中的米倉道
米倉道始於夏商,貫穿秦巴,系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的要道。古稱大行道,又名巴峪路、大竹路。《春秋·左傳哀公七年》、《尚書》、《山海經·海內經》、《資治通鑑》等均有記載。當代《辭源》對米倉道解釋為「自陝西南鄭經米倉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代用兵自陝入蜀,多出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