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倉雄關 重訪米倉道重要遺址 上千年遺留清晰可見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製圖司婉靖

保存完好的巴峪關關樓。

盛唐彩雕——南龕摩崖石刻。

河底清晰可見的跳墩孔。

崖壁上棧道孔清晰可見。

記者探訪米倉道。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謝穎攝影報導

  清澈的溪水中,橋墩孔清晰可見;懸崖絕壁上,棧道孔有序排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綿延千裡、橫貫東西的米倉山上,先民們以超乎想像的智慧和勇力,開闢了一條由北向南的古蜀道——米倉道。

  「米倉道以陝西漢中為起點,進入巴中,在南江縣境內有四條支線,分分合合之後,分別通往南江縣城、通江縣、巴州區和平昌縣。米倉道不是一條單一的道路,而是一張路網。」這是學界關於米倉道走向的普遍觀點。

  數千年來,米倉道歷經多個朝代更迭,但關隘、棧道、古寨猶存;奔流不息的韓溪河,把「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講給了後來人;恩陽古鎮的大棧房,見證了古道商賈雲集的繁華;「盛唐彩雕全國第一」的南龕摩崖石刻,讓人夢回大唐……9月21日,記者重走米倉道的部分線路的重要遺址,在歷史的煙雲中探尋這條千年古道的前世今生。

  重走米倉道

  A線:巴峪關—大壩關

  巴峪關

  歷150年風雨 氣勢巍然不減

  巴峪關是米倉道上的第一關。22日中午,記者驅車前往巴峪關,在山路顛簸一個多小時後,一座大山擋住去路,同行的南江縣文廣新局文化股股長王家全告訴記者,此山海拔2100米,巴峪關就在山巔,山頂雲遮霧繞。

  就在我們棄車進山時,附近一家養牛場老闆趕過來。「你們這個樣子就敢進山?這個季節蛇多得很哦。」我們按照老闆的提示重新武裝一遍:穿登山鞋紮上綁腿,然後一頭扎進山林。儘管一路提心弔膽,但幸運的是沒有遇到毒蛇,大約一個半小時後,巴峪關終於出現在面前。抬頭仰望,關樓成傾倒之勢——拱形的關門有些沉陷,但其居高臨下依然巍峨,氣勢頗合「夏時明月漢代關,米倉古道連中原。多少英雄從此過,叩關斬將挽狂瀾」的詞句。

  據史料記載,這座關樓始建於元朝初年,現存關隘為清鹹豐10年(1860年)所建,更名為「官倉坪」。關門高4.2米,闊4米,門額有「關倉坪」三字,系石條砌成。由於年代久遠,石頭縫裡雜草叢生,石頭表面布滿厚厚的苔蘚。

  另據南江縣誌記載,雄踞高山之巔的巴峪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略要衝,長年有8個衙役在此守衛。「歷經150多年風雨,依舊保存得如此完好,確實是一個不小的奇蹟。」王家全感嘆。

  大壩關

  既是驛站 也是古之用兵之地

  大壩關是米倉古道上第二個重要關隘,大壩關就是今時所稱的大壩,因位於牟家山之南,又名牟陽城。距離巴峪關40公裡,方圓16平方公裡,是大山之間罕見的一片開闊地,因其比周邊所有壩子都大,所以稱其為大壩。

  驅車大壩,已難覓古蹟。但當年的牟陽古城是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米倉古道的重要驛站,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它始於夏商,鼎盛漢代,毀於民國初年。鼎盛時期,曾聚居2000餘煙戶。據考證,殷高宗王后婦好伐巴就到過這裡。她是第一個代表朝廷經米倉道伐巴的女將,為商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再翻檢歷史可知此地多有兵戈:漢王劉邦曾命韓信在此練兵;東漢末年,漢王張魯在此囤積軍糧;魏將張郃與蜀將張飛在此激戰多日;諸葛亮北伐中原,也在這裡大築城池秣馬厲兵。

  到了明代,這裡還設過巡檢司。1978年,考古隊在大壩關的歐家河出土宋代銀盞24件。

  B線:兩河口—韓溪河—擋牆關

  兩河口

  漢代遺留棧道、橋墩孔清晰可見

  光霧山是大巴山西段米倉山的主峰,兩河口位於光霧山桃園景區內,兩條小河在此交匯,一座石拱橋橫跨兩岸。橋下左側岸邊裸露的石頭上,規則分布著幾個圓形的孔洞,王家全告訴記者,這些圓孔就是古時樁橋遺址,每兩個為一組,現場一共五組,間距90釐米,孔徑33釐米,深達1米。據專家考證,這種設計應屬漢代前之建制。

  石橋右側河岸的巖石已被河水衝刷得異常光滑,表面有多個長方形的孔洞,一直延伸到河道中。記者數了數,河岸兩邊共計8個,間距40釐米排列整齊,河道中溪水很淺,在陽光照射下,卵石、遊魚和4個長方形孔洞清晰可見,目測其間距約120釐米。

  抬頭看背後的崖壁上,離地6米高處,有棧道孔7個,間距在兩米以上。「古人在此架橋,或搭建簡易的跳蹬,在懸崖上架設棧道,足以證明兩河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這裡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王家全說。記者注意到,不少行經此處的遊客,都下到河道裡,用手機拍下這些古蹟。當聽說這些不起眼的孔洞有上千年的歷史,遊客們都露出吃驚的表情。

  韓溪河

  韓信碑不知所終 徒留故事傳千古

  離開兩河口,沿著懸崖上的棧道逶迤前行,大約走了五公裡,眼前豁然開朗,傳來潺潺的流水聲,河床雖然較寬,但正值枯水期,河道裡只見涓涓細流。

  在近兩千年前的一個夜晚,天降大雨,河水陡漲。而那一場大雨和這條名叫寒溪的小河,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下奇功。路邊一塊銘刻「不是寒溪一夜漲,哪有劉朝四百年」的石碑,標註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故事。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前往寒溪河,留下了眾多詩詞歌賦。寒溪河也因此被改成為韓溪河,兩岸的高山被稱「截賢嶺」。韓溪河中部右邊支流右岸,離河床8米高處,遺留有棧道孔13個,自西向東由低到高延伸。路旁原有一塊韓信碑,「文革」期間移送至縣城文廟保護,但遺憾的是,這塊碑後來竟不知所終。

  雖然不通公路,但人們還是不辭辛苦,沿著險峻的棧道來此一遊。南江縣在此修建了一座館驛,為行人提供茶水和小吃。

  擋牆關

  關口雖坍塌 仍有人行走

  沿韓溪河溯流而上,道路越來越窄,最後湮沒在一眼望不到頭的箭竹林中。腳下溼滑,要用手分開兩旁的竹子才能勉強行走。

  途中,我們偶遇一位村民,這位劉姓村民家住桃園景區內的普陀村,他剛從漢中廟壩鎮趕集歸來。老劉說,普陀村距離廟壩鎮10多公裡遠,當年二南路(陝西南鄭縣至四川南江縣)建成之前,這還是南江到漢中的必經之路。翻過擋牆關,十來分鐘就到了廟壩鎮,以前走這條路的人很多,近些年道路荒廢了,行人也就少了,即便大白天,一個人走還是心頭髮虛。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膽大的遊客結伴穿越箭竹林。

  40多分鐘的艱難行程後,終於到達擋牆關下。這座始建於元代的關樓,系川陝兩省的界址,用石灰、黃泥拌和夯築而成,長90米,高6米,呈臺體狀,遺憾的是,關門已經坍塌,中間一個巨大的豁口,行人從此處穿越。由於被四周高大的樹木遮擋,已很難看清關樓的全貌,只能攀爬到頂部,看到一部分斷面。

  重識米倉道

  五尺米倉道 既是官道也是商道

  關於米倉道的性質與用途?學界有不同的說法。南江縣本土專家黃治新認為,米倉古道既是一條官道,也是南北經濟往來的重要商道。巴中境內的眾多遺蹟足可以佐證,比如已經發現的一些古橋、古路,寬度均為1.8米,這是標準的五尺道,也就是官道的標準尺寸。米倉山山高路險,在那麼惡劣的條件下修建如此寬闊的道路,非官方力量難以建成。

  到了唐代,這條道路更是發揮了交通南北的重要作用。一些先進文化,比如被譽為「盛唐彩雕全國第一」的摩崖石刻借米倉道傳播至巴中。今年5月19日,巴中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被授予「中國石刻藝術之鄉」,便是憑藉於此。

  與此同時,米倉道還是南北經貿往來的重要通道。背二哥將火紙、皮貨、藍靛(布匹染料)等背出川,從漢中換回鹽巴。從民歌《巴山背二哥》「去背火紙來背鹽,婆娘娃兒都靠它」和古詩句「千年茶樹留木門,萬裡茶道繞嘉川」,便可遠眺米倉道上商賈雲集的盛景。

  米倉道路途艱險,上百裡路看不到人煙,背二哥們結伴而行,途中靠唱歌消除疲勞。「巖碰巖哦山碰山,爬不完的坡啊上不完的坎。馬幫走不完米倉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彎彎。踏溪水跳石蹬,上天梯過雲棧,搖晃晃的是二架子,懸吊吊的是心尖尖。難難難,路難行,行路難……」這首在米倉道上傳唱了千年的民歌,生動詮釋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今日,米倉道上看不到背二哥和馬幫的身影,但他們不畏艱險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對於今天的人們是一種啟迪,而這也正是《巴山背二哥》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意義所在。

  典籍中的米倉道

  米倉道始於夏商,貫穿秦巴,系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的要道。古稱大行道,又名巴峪路、大竹路。《春秋·左傳哀公七年》、《尚書》、《山海經·海內經》、《資治通鑑》等均有記載。當代《辭源》對米倉道解釋為「自陝西南鄭經米倉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代用兵自陝入蜀,多出此道」。

相關焦點

  • 廣元米倉道溯源(上)
    米倉道何家埡段。發源於陝西南鄭和寧強的東河與米倉古道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隨著其不斷發展,成為米倉山南麓的重要交通孔道和運輸大動脈,根據其主要作用米倉古道又稱為官道、兵道、商道(在民間有水路和旱路之說,即米倉水道、米倉旱道)。  《辭源》1979年版記載:「米倉道,在今陝西南鄭縣南,位於川陝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
  • 米倉道考古探險啟動
    米倉道考古探險啟動   國內專家聯手 首次使用航拍 為蜀道申遺奠定基礎  本報訊 (記者 陳四四)3月6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的米倉道考古探險調查啟動。 米倉道北起陝西漢中,經陝南南鄭縣至四川巴中,全長240多公裡,因穿越米倉山而得名。這條古道,始建於秦末漢初,西去成都、南至重慶,是古蜀道的一條重要幹線,在我國交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據介紹,近年來巴中當地文化部門在米倉道沿途發現並出土了大量地下文物,一批本土文博專家對米倉道進行了研究。
  • 四川米倉道,章懷太子生死劫
    因為由此去巴蜀的主要三途,荔枝道、金牛道、米倉道,同樣是上負千仞絕壁、下臨激流深淵。「自南鄭而南,循山嶺達於四川保寧府之巴州,為米倉道。」(《讀史方輿紀要》)。全長240多公裡的米倉道,危峰峻壑,猿徑鳥道,路眠野宿,杜絕人煙。它留下了無數拋妻別子的哀號、愛恨情仇的詩章、馬革裹屍的絕唱。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無生 ‖ 雄城不獨北國有 米倉道上見平梁
    雄城不獨北國有 米倉道上見平梁無 生 在米倉古道上,可見古徑蒼蒼,松柏森森,也可見佛龕道觀,古城屹立。川北之地,有一座古城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那就是平梁城。在宋亡之後的數百載歲月裡,望之如天半赤城,縹緲空際之中的平梁城依舊在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嘉慶年間,平梁城便是巴州抵禦和抗擊白蓮教軍的根據地和堡壘,在政治和軍事上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防禦和打擊作用。
  • 石門寺摩崖造像:米倉道上的大唐遺風
    從登高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旁的石梯拾級而上,20餘步路程便可看石門寺摩崖造像,精美的雕刻、生動的人物形象再現千年前的盛唐遺風。 關於石門寺摩崖造像的位置,《四川通志》記載:「石門山在巴州城北三十裡,兩旁峭壁摩空,迴環三、四裡,亦也隘道也,行者戒之」。《巴州志》記載:「石門寺古名回龍場,因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建回龍寺而得名。」
  • 可以參與米倉山大峽谷旅遊景區開業儀式,還可以......
    旺蒼是川陝革命老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川陝蘇區的後期首府,這裡誕生了人民軍隊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婦女武裝——婦女獨立師,最早的水兵——紅四方面軍直屬水兵連,最大的紅色童子團——少共國際先鋒師,召開了著名的木門軍事會議,留下了全國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好、遺址點最多的「中國紅軍城」,先後榮獲「全國最具魅力紅色旅遊名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生態紅色旅遊示範縣」稱號。
  • 【方志四川•傳統村落】楊奎昌 ‖ 米倉道上的農經村
    【方志四川•傳統村落】楊奎昌 ‖ 米倉道上的農經村 2020-08-1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秋行米倉山
    米倉山縱貫陝川兩省幾十縣,連接長江黃河流域,三千年前的殷商先民就在群山之間開闢出了「米倉道」,巴人經此參與伐商,隋唐時川北數縣屬漢中管轄,米倉道即是主要通道,也是重要的「茶馬古道」和最早的秦蜀古道。八十多年前,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這裡英勇奮戰數年。
  • 四川深山石壁上驚現千年佛陀摩崖壁畫(圖)
    石壁上驚現千年佛陀壁畫(圖片來源:中國網) 石壁上驚現千年佛陀壁畫(圖片來源:中國網) [原標題]四川巴中:石壁上驚現千年佛陀壁畫 挖掘機施工,竟挖出一座石壁,石壁上刻有精美的壁畫。 唐代壁畫首次「露面」,距今有1000餘年歷史 據悉,該佛雕壁畫繪在一塊石頭上,寬2.6米、高1.7米、深2.2米,雕刻有50多尊精美的佛像。巴中文物專家從佛像的頭飾和衣著來看,初步判定其為唐宋時期遺留,距今已經1000多年歷史。
  • 寶豐縣古長城遺址:保存較好的一段長600米,寬2.6米,殘高1.6米
    長城作為一個守護城池的重要設施,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而那隨著時代消失的古長城,更以特有的歷史價值,依舊煥發神採。寒冬的季節,道路上多了幾分寂寞,屋中卻多了幾分熱鬧,暖氣的充斥,仿佛與外界的世界格格不入,思維充斥著腦海,仿佛穿越了千年的道路,走進那段長城的金戈鐵馬。
  • 洛陽倉窖博物館全面開館!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免費對外開放
    11日,記者從洛陽倉窖博物館獲悉,12月18日,洛陽倉窖博物館將全面開館。屆時,世界文化遺產——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將重新開放。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是隋唐時期大運河沿岸的重要官倉遺址,2014年作為中國大運河重要見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回洛倉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是隋煬帝在洛陽設置的「國家糧倉」,其主要功能是為洛陽都城內的皇室和百姓供應糧食。
  • 川北旺蒼:「驚現」米倉山大峽谷「詭異」風景
    「中國紅軍城、多彩米倉山」正徐徐展開如詩如夢的大美畫卷,熱情好客的旺蒼人民,誠邀八方賓朋蒞臨這裡:走紅色之路、遊多彩綠谷、品漢唐貢茗、探米倉古道。地處川北的旺蒼,處於我國南北氣候交界線和東西地理分界線上。
  • 蜀道沒落千年古鎮,完好大清朝官倉,斜陽古街伴著名役夜襲老君山
    大清官倉米倉道,顧名思義糧食是這條古道上最重要的物資,而老觀鎮正是古道上重要糧食物流中心。鎮上現存一處規模巨大的古代糧倉。道光年間,為方便蜀糧北運,官府徵用當地財神廟改成糧倉並進行擴建,糧倉建成後成為朝廷在川北的重要糧庫。糧倉採用抬空式地基,木質牆體,特質青瓦,具有很好的防潮和通風功能。
  • 屈原傳說《米倉口》
    米倉口遠眺米倉口在兵書寶劍峽南岸的石壁上,有一塊突兀江心的巨石,它方方正正的鑲嵌在兵書石的對岸。說它巧,那真巧得出奇,你如果走上岸去一看,就像一座裝糧的米倉,倉下面還有一個嘴,就如流米的漏鬥。這就是西陵峽中有名的米倉口。相傳,屈原小時候,來到米倉口,發現從漏鬥裡滾出幾把像米粒般的沙子。他連忙蹲下去,抓起一把,說:「米倉口呀米倉口,你為什麼不流點米出來?這西陵峽中的農夫、漁郎和船姑個個面黃肌瘦,你難道看不見嗎?」
  • 嘉峪關遊記——在城樓上極目遠眺,感受歷史遺留的滄桑
    撫摸古老的城牆,感受歷史傳來的溫度,在城樓上極目遠眺,感受歷史遺留的滄桑。在茫茫的戈壁上,宛如一頭沉睡的雄獅,靜靜地佇立於此,拒敵於外,護佑萬世,又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守望著大漠的孤獨,訴說著歷史的故事。這便是天下雄關——嘉峪關。
  • 【米倉茶宴|第四桌】颯颯秋雨點茶鄉 唯見米倉秋月白
    去年以來,旺蒼縣緊緊圍繞「茶」產業,加快構建以米倉山茶全鏈條百億產業集群為主導的現代大農業「1+3」產業體系,全面打響米倉山茶葉品牌,加快建設黃茶產業強縣。為深入挖掘貢茶文化內涵,充分彰顯「紅色旺蒼、中國茶鄉」城市核心品牌,做足、做優、做深米倉山茶葉品牌,進一步提升米倉山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旺蒼著力打造「米倉茶宴」以款待四方來客,誠邀您來旺走紅色之路、遊多彩綠谷、品漢唐貢茗、探米倉古道。
  • 柴門關遺址:古陰平雄關,扼甘川咽喉之地
    原標題:柴門關遺址: 古陰平雄關,扼甘川咽喉之地柴門關附近險峻的白水江峽谷雍正年間的摩崖石刻柴門關新修葺的城牆柴門關距甘肅省文縣縣城40公裡,是古陰平四大雄關最為險峻的一座,拱衛階州門戶,現在四川九寨溝縣境內
  • 剛察共享碾米機東吉良米倉
    新式智能鮮米機現碾米的特性是新鮮健康營養。並且現碾米具備濃濃大米芳香,保存了大米的營養和鮮度,是營養成分、身心健康與新鮮三個層面上的均衡。用新米熬成的粥,米香四溢、帶有多種營養元素和膳食纖維素,老少鹹宜。常吃有益於身心健康!
  • 米倉路口話衙門
    朱濤 對南充而言,並不起眼的米倉路口,卻是過去十分重要的一條街道。它的地位,大凡是於南宋時確立。寶慶三年,果州升為順慶府,府署就設在果城府街。不僅如此,這裡也是北魏平蜀後所建,有隋一代移入城中之安漢縣衙的「棲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