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學多了之後,大家或許會意識到一件事:許多都與佛教有關。
而日本的飲食文化,自然也會受佛教影響。其中最令人耳熟的,莫過於「懐石料理」(かいせきりょうり)。
在通常情況下,一說起「懷石料理」,日本人便會聯想到「料亭」內提供的豪華大餐,這可不是一般人吃得起的。
可事實上,「懷石料理」的起源並不那麼上流。
「懷石」一詞起源於佛教。所謂「懷石」,指的是以前的僧人在饑寒交迫之時,用火將石頭加熱後,抱入懷中以緩飢取暖。
除此之外,在有訪客到來且無食物招待時,也會至少提供一塊「懷石」聊表心意。
此後,茶道宗師「千利休」將該風俗引入品茶會,將在品茶前所吃的料理稱之為「懷石」。
這種料理的構成,最初只是日本料理的基本:「一汁三菜」,也就是三菜一湯。而在江戶時代,「三菜」又規定為了「刺身」、「煮物」、以及「烤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懷石料理」的種類日漸增多,也變得越漸講究,最終演變為了如今的豪華大餐。
雖然正宗「懷石料理」令人望而卻步,不過簡化之後的「懷石便當」:「松花堂弁當」(しょうかどうべんとう)卻比較親民。
「松花堂便當」的容器為一個被十字形隔板劃開的四格方盒,四個格子內分別放置刺身、烤物、煮物,以及米飯,湯則另外用容器盛放。
之所以叫「松花堂」便當,是因為這種容器由江戶時代的真言宗僧侶、書法家「松花堂昭乗」所創,後者最初將其用作畫具箱與菸草盆。
時至昭和時代,料亭「吉兆」的創始人「湯木貞一」受大阪茶道家「貴志彌右衛門」之託,用這種形狀的容器製作出了「茶懷石便當」。
於是乎,「松花堂便當」自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