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考古學碩士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解讀及預測

2020-12-12 澎湃新聞

截止到今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評選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近三十屆。十大考古發現評選活動使得一個個考古發現走進公眾的視線,通過系統介紹考古發掘工作的成果,激發了公眾對考古的興趣,增強了國民的文化自信心,使考古發現不僅是一個「學術研究問題」,更變成了全國性的「文化焦點話題」。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考古遺址,後續均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甚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例如201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良渚古城遺址,它的古城遺址和外圍水利工程曾在2007年和2015年兩次入選全國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候選項目共計36項,終評候選項目20項,這些參評項目為我們建立和完善區域文化史、解決「現代人起源」、「中華文明起源」、「中西文化交流」、「一帶一路」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資料。更重要的是這些考古發掘項目,除嚴格遵守田野考古發掘規程,對考古遺址進行細緻科學的發掘,還運用三維建模、無人機航拍、微痕分析等先進科技手段來多角度審視考古遺址,更在發掘的同時注重考古文物的現場保護,體現了我國考古發掘技術和理念的進步。

當前,在「作為歷史學的考古學」學科定位下,考古發現的學術價值不僅是「為……提供了重要資料」,「為……提供了實證」,「印證了……文獻」。也可以是「首次發現……」、「填補了……的空白」。不斷出現的考古新發現對以往的研究和傳世文獻,起著「證史」的作用,在一些空白領域,甚至可以起「寫史」的作用,考古發現不斷改變著我們對歷史的認知。

有望入選「十大」的史前考古發現

史前考古的主要目的是構建中國史前史,分析了解古人的行為、經濟模式、文化面貌及社會結構。通俗一點來說,史前考古運用一個個「無字天書」,寫下史前時代的歷史。

此次候選項目中僅有一項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陝西南鄭鄭疥疙遺址首次發掘出土中國南北過渡地帶秦嶺地區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填補了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類居址的空白。

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初評項目共計十項,在初評項目中,有多項考古發現項目中具有首次發掘出來的遺存,填補了多項研究的空白。如浙江義烏橋頭遺址發現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彩陶和在陶器中檢測出原始米酒遺存,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的石雕蠶蛹,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首次發現最早且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城市「中軸線」布局特徵、車轍,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的皇城臺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大臺基南護牆出土「獸面」石雕。這些考古發現的「最早遺存」,改寫了「最早」的制陶工藝、釀酒技術、養蠶技術、藝術造型、建築工藝及城市形制發展的歷史。

沿著1981年蘇秉琦先生在《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中為解決史前考古學文化的空間分布和在時間上的發展演變,而提到的「區、系、類型」的問題,中國新石器考古研究者對中國境內的考古學分區域和時段進行研究,不斷湧現的考古發現,為「書寫」區域物質文化史,構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譜系,解決中華文明起源、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研究以及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等重大課題提供了詳盡的資料。如此次參評項目中的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河南靈寶城煙遺址、山西夏縣師村遺址、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以及山東日照蘇家村遺址豐富了研究新石器早期的烏蘇里江流域、豫西晉南地區和陝晉豫地區的仰韶文化東莊類型、嫩江新石器晚期以及魯東南地區龍山文化的資料。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張光直、嚴文明等多位考古學先生的倡導下,新石器時代考古,多以聚落考古的方法,通過全面揭露考古遺址,對遺址所反映的生計模式、社會發展狀況進行研究。此次考古發現初評項目中的內蒙古化德四麻溝遺址在室外有較多的室外灶及用火遺蹟,推測為距今8400-7200年的新石器早期裕民文化的夏季營地,與原有裕民遺址的冬季營地構成季節性營地式聚落遺址,對中國北部及西部草原地帶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生計模式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山東滕州西孟莊遺址首次完整地揭露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處「特殊」聚落,對其所代表的社會單元進行充分的研究,對了解龍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基於各個參評項目對史前考古學研究的學術意義。結合該時段的媒體宣傳力度,有望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史前考古項目有以下三項。

1、浙江義烏橋頭遺址

推選關鍵詞:最早彩陶,最早釀酒技術,最早完整人類遺骸,距今9000年環壕聚落。

2、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推選關鍵詞:最早排水系統,最早「中軸線」,最早車轍,龍山時期城址是我國最早的、規劃嚴整的高等級史前城址。

3、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推選關鍵詞:「神面」、人面、「神獸」石雕,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有望入選「十大」的夏商周考古發現

進入本次評選活動的夏商周考古發現共計十項。相對於史前時期來說,處在「原史時期」的夏商周考古材料資料豐富,除出土的考古器物外,還出現了諸如甲骨文、銘文的文字材料,更出現了大量傳世文獻,考古學研究除「寫史」外,逐步增加了「證史」的功能。

大型墓地和聚落的發現,豐富了夏商周時期文化生活的面貌,對全面了解文明起源中的「王國」的社會發展情況有著重要的意義。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河南伊川徐陽墓地、浙江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山東滕州大韓東周墓地,分別豐富了曾國、陸渾戎、越國、周代時期魯中南地區的研究材料。特別是棗樹林墓地發現的三組曾國侯級大墓的發現彌補了曾國春秋中期的空白,與近年發現的葉家山、文峰塔等曾國遺址,共同構建了曾國歷史發展脈絡,建立了中國南方周代青銅文化的標尺。浙江安吉龍山墓地首次發現並完整揭示了一處越國高等級貴族墓園,發現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越墓器物坑,填補了越國貴族墓園制度研究的空白。河南徐陽墓地的發現證實了陸渾戎遷伊川的歷史事件,是研究中原地區少數民族遷徙和融合重要資料。而吉林雙遼大金山遺址有助了解東遼河流域青銅—早期鐵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編年序列以及社會經濟水平,遺址發現的燕式器物和夫餘文化遺存,對了解夏商周時期東北邊疆地區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質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易華研究員曾在2016年提出「只有將絲綢之路與青銅之路、玉石之路相結合才能全面系統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和歐亞大陸文化交流與互動的歷程」的論斷,這是因為夏商周時期處在青銅時代到早期鐵器時代,逐漸形成以青銅器、玉器為物質載體的禮樂制度。考古發現的冶煉遺址不僅是研究中國冶金史重要的資料,更可以體現夏商周時期王國疆域擴展的過程。山西絳縣西吳璧遺址和河南安陽辛店遺址是學界首次在鄰近夏商王朝的腹地發掘的冶銅專門化遺址,填補了冶金考古的空白,體現了夏商時期王國控制銅資源的力度。安徽肥西三官廟遺址發現的一批銅器,是安徽省首次經考古發掘出土的夏代銅器群,也是全國範圍內除二里頭遺址之外發現這一時期銅器最多的地點。而甘肅旱峽玉礦遺址的發現,將河西走廊地區玉料進入中原地區的年代大大提前。對絲綢之路與西玉東輸等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基於各個參評項目對夏商周考古學研究的學術意義,結合該時段的媒體宣傳力度,有望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夏商周考古項目有以下三項。

4、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推選關鍵詞:棺槨結構和器物組合等保存最好的春秋中期諸侯級墓葬,曾國成為商周考古中物質文化面貌揭示最為完整、全面的諸侯國,建立了中國南方周代青銅文化的標尺。

5、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推選關鍵詞:一處以冶煉純銅為主,兼可製作小型工具的聚落,首次在鄰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帶發掘專業冶銅遺址,為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利用戰略銅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6、河南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

推選關鍵詞:迄今發現的商代晚期範圍最大的鑄銅遺址;在殷墟四期時成為殷墟核心區10公裡之外最重要的聚落城邑,是當時殷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殷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邑商」;是「殷遺民」遷徙的重要據點;對研究「戈」族邑的遷徙、分布、職業等提供了新的資料。

有望入選「十大」的歷史時期考古發現

歷史時期考古共計十五項,年代跨度從秦代延續到明清時期,發現地點不僅有傳統中原地區,也有邊疆地區。考古發現不僅體現了古代中國的疆域遼闊,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影響力強的特點,更體現了中華大地璀璨的文明。2019年度初選項目包含城市、墓葬、手工業、宗教遺存、古代建築、中外交流等。基本上反映了歷史時期考古學學科體系中涉及的多個領域。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開創者和大成者宿白先生曾經說過「考古就是研究歷史」。對於歷史時期考古研究者來說,考古與歷史的結合是基本的方法論,無論是個案研究,還是綜合研究,需要遵守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考古材料與文獻的互證,考古研究和與史學研究的互補。

在城市考古方面,城市考古的重要任務是城市平面布局的復原,目的是為了解城市歷史、空間結構和功能等一系列問題。2019年候選項目中有陝西西鹹新區秦鹹陽城遺址、廣西勒馬秦漢城址、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三項。陝西西鹹新區秦鹹陽城遺址著重解決鹹陽城北區的城市空間結構布局、鹹陽城與秦始皇陵之間的關係,以及秦統一後,渭北區鹹陽城的城市功能開始向成少府、內史等機構的經濟管理功能轉變的城市發展變遷。廣西勒馬秦漢城址是廣西保存狀況最好的秦漢城址,是中原地區城址模式在廣西地區的一個縮影,對於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城集行政、軍事、關防於一體,是研究秦漢王朝在嶺南地區的城邑建置及據點式管理模式的重要實例。發現的東漢「中溜丞印」銅印章證明它是秦漢時期桂林郡所屬的「中溜縣」故城,不僅是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後廣西境內最早設置的四個縣之一,更是全國秦漢城址考古中罕見的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的研究實例。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的發掘,其主要學術意義是通過發掘出來的城市布局、軍事遺址、自然環境等方面推測石城子遺址是具有相對完整的城市生態圈的軍事要塞。其建築時代可能初步推斷遺址年代為兩漢之際。根據史書記載,西漢武帝前,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後國,歸西域都護府管轄,由於澗底蜿蜒流淌的麻溝河更與《後漢書》中記載的「恭以疏勒城旁有澗水可固」相互印證。基本判定石城子遺址為《後漢書·耿弇列傳》中所記載的漢代「疏勒城」,是漢王朝在金滿城與柳中城之間的一處軍事要塞。

在墓葬考古方面,此次候選項目中共計七項,分別是陝西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T23方、陝西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湖北荊州胡家草場M12、洛陽西工區紗廠路西漢墓、江西七星堆六朝墓群、陝西西安焦村十六國大墓、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自現代考古誕生以來,大多數公眾主要關注的是墓葬所代表的物質文化,鮮有公眾關注墓葬背後所體現的喪葬觀念、喪葬習俗、喪葬禮儀和喪葬制度,而2019年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項目中,多次出現如秦兵馬俑、金駱駝、漢簡、「仙藥」、彩繪漆棺、鎏金王冠等精美器物,代表了當時高超生產工藝和藝術水平,提供了當時物質文化史的研究資料。當然,能從全國近千項申請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候選項目的這些墓地和墓葬,也均為所在時段首次發現,且規模較大、保存最完好的典型代表。但這些墓葬對於了解當時的喪葬觀念、喪葬制度以及社會制度有著重要的價值,如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T23方從兵役制度、編制、裝備和戰略戰術等方面來了解秦軍在中國軍事發展史上的地位。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為了解秦始皇陵乃至中國古代陵墓規劃和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新資料,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從血緣政治轉向地緣政治、從封國走向帝國的考古資料證明。

洛陽西工區紗廠路兩座高等級西漢墓為研究西漢中晚期高級貴族的生活習慣、埋葬習俗以及升仙思想,升仙方法等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材料。焦村十六國大墓體現了民族融合大背景下文化相互影響與交融的特點。江西七星堆六朝墓群是六朝移民「北人南遷」的歷史見證,也是古豫章郡政治、經濟、戰略地位顯著提高的歷史見證。是長江中下遊六朝時期經濟繁榮、商貿活躍、船運發達的歷史見證,是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材料。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的發現對於探討古代漢藏文化融合進程和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此次參評的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是宗教遺蹟的代表,根據石佛寺古建築的類型、斷代分期與分區推測該遺址是宋代寺院格局向明清寺院格局轉變的重要例證。也是地下遺存與地面遺蹟相結合、寺廟建築與墓葬相呼應、碑刻材料與出土遺存相印證的歷史時期考古的罕見案例。

手工業研究是歷史時期考古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此次候選項目中的南京官窯山明代官窯遺址是目前發現的窯場規模最大、窯體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保存最好的明代官窯遺址。通過出土的銘文磚可以判定,該窯址主要燒制南京都城城磚。是明代都城營建中的重要一環,體現了明王朝政治力和組織力。安徽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是迄今發現全國最大的,發掘面積最大的釀酒遺址。大量釀酒流程設施的遺址對研究釀酒工藝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學術意義,填補了華東地區古代釀酒遺存的空白,保留完備的蒸餾酒製作生產體系全國稀有。「前店後坊」的釀酒格局以往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區,在北方釀酒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出土的青花瓷器和明星香水瓶等,體現了明清時期酒商品貿易流通的廣泛性。也反映了當時商人前衛的消費觀念。

此次參評的浙江杭州古海塘遺址和「南海一號」水下考古項目能了解古代中國海上貿易、古代水利技術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古海塘遺址首次發現柴塘與石塘的雙塘結構海塘,確認清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所修翁家埠至七堡石塘的終點位置。為研究古代土木工程技術和水利技術、錢塘江古海塘及其背後的精神文化價值、研究古代水利技術史提供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發現了大量適應不同市場需求的外銷貿易瓷器,對了解不同文化的審美、器型、工藝等對中國瓷器的影響,出土的鐵器、銅器、絲綢等手工藝製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也對了解南宋時期主要輸出貨物品種提供了參考,大量金、銀、銅幣的出現,顯示出宋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並已涉及到海外貿易體系當中,再現了南宋海洋活動的繁榮景象。

基於各個參評項目對歷史時期考古學研究的學術意義,結合該時段的媒體宣傳力度,有望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歷史時期考古項目有以下四項。

6、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

推選關鍵詞:秦始皇帝陵園有規劃的一處高等級陪葬墓區,一號墓是目前發現秦代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填補了秦代高等級墓葬考古的空白,發現目前國內所見最早的單體金駱駝,這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證據。

8、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推選關鍵詞:具有遺蹟豐富、使用時間短、保存完好,文化屬性鮮明等特徵,不僅在新疆地區具有唯一性,全國罕見,為《後漢書·耿弇列傳》中所記載的漢代「疏勒城」,為研究兩漢時期邊城的規制提供了實例。

9、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推選關鍵詞: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壁畫墓,繪畫風格具有青藏高原遊牧民族特色和唐朝風格,彩繪漆棺也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獨特葬具裝飾形式,發現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首例在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暗格裡面的鎏金王冠體現墓主的極高地位。

10、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推選關鍵詞:一個相對獨立且結構完整的水下遺存,貿易瓷器體現不同市場需求對中國瓷器製作工藝產生巨大影響,大量金、銀、銅幣的出現,展示了南宋繁榮的海洋活動景象,體現宋代具有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體系。

最後,正如陳星燦今年在《永遠都有下一個新發現》中所說:「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史,幾乎全部要依賴考古學家的辛勤勞動,有了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也因有了考古的參與而變得豐富立體、多姿多彩。而對於考古人來說,前面永遠都有下一個新發現。」考古學研究將在講好中國歷史、中國故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介紹:胡宇煊,中央民族大學考古文博系考古學專業碩士,長期從事公共考古活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個考古學碩士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解讀及預測
    截止到今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評選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近三十屆。十大考古發現評選活動使得一個個考古發現走進公眾的視線,通過系統介紹考古發掘工作的成果,激發了公眾對考古的興趣,增強了國民的文化自信心,使考古發現不僅是一個「學術研究問題」,更變成了全國性的「文化焦點話題」。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
    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歷時四個月,於2020年5月初落下帷幕。今年是「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第3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今年首次採用「線上會議+新媒體客戶端」的無接觸隔空對話形式舉行,連續4天的直播,掀起了網絡熱潮。
  • 考古奧斯卡︱考古系研究生:我預測的2016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奧斯卡︱考古系研究生:我預測的2016十大考古發現 胡宇煊(中央民大研究生) 2017-04-10 17:52 來源
  • 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上榜
    原標題: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隨州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上榜來源:楚天都市報曾夫人漁墓出土帶銘文的銅鬲曾公求墓車坑出土神人馭龍雙通車構件曾公求墓出土銅器曾公求墓出土編鐘這句考古界的名言,既闡明了考古學的價值,也道出了考古學的魅力。昨日下午,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揭曉,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上榜。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年度評選,是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被譽為「考古界的奧斯卡」,自1990年啟動以來,我省先後有11個項目獲此殊榮。
  • 「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等獲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5月1日至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線上舉行。今天下午,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等十個項目當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上榜
    原標題: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隨州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上榜來源:楚天都市報曾夫人漁墓出土帶銘文的銅鬲曾公求墓車坑出土神人馭龍雙通車構件曾公求墓出土銅器曾公求墓出土編鐘□楚天都市報記者 戎鈺「我們需要了解過去的5000年,以便掌握未來的100年。」
  •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 陝西6項目入選
    據來自國家文物局網站的消息,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  這次評選將由全國87家具有考古發掘資質的單位和中國考古學會第七屆理事共同投票,從36個初評項目中評選出20項進入終評,初評結果將於1月20日揭曉。  華商報記者注意到,入選初評候選項目中,陝西共有六項,佔總數的六分之一。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揭曉 史前考古成果豐碩
    人民網北京4月8日電 (韋衍行)據國家文物局消息,近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0個項目從36個項目中脫穎而出進入終評,它們是: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下)
    《考古公開課》前兩期節目為大家介紹了「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的七處遺址,本期《考古公開課》將繼續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為大家奉上「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最後三個遺址,各遺址的考古項目負責人也將在考古現場為大家做深度的解讀。
  • 新疆「疏勒城」、青海吐蕃墓等入選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日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等入選。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每項考古新發現都深化了我們對一個學術領域的認識,也提出了新的線索和需要持續關注的研究方向。這些上榜項目填補了哪些考古空白?
  • 20個項目入圍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終評項目(以時代早晚為序)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按照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章程的有關規定,評選活動辦公室共發出選票223張,收到有效選票215張,回收率高達96.4%。
  • 廣東省考古所30年7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2月8日、9日,「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座談會暨2019-2020年廣東文物考古成果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
    5月5日下午3:30,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安徽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不過作為巢湖流域夏文化重要印證,三官廟一直備受關注。從18件罕見青銅器,到三具死因不明的遺骸,再到紅燒土房子,這些都有利地印證了「桀奔南巢」的歷史。
  • 2014年,考古發現了什麼?——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掠影
    原標題:2014年,考古發現了什麼? 湖北棗陽市郭家廟曾國墓地出土編磬的鳳形底座 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經過專家的初評、公眾投票和終評,「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國內】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實證中國五千年文明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結束,從20個初評入選項目中選出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包括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廣東「南海1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下)
    《考古公開課》前兩期節目為大家介紹了「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的七處遺址,本期《考古公開課》將繼續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為大家奉上「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最後三個遺址,各遺址的考古項目負責人也將在考古現場為大家做深度的解讀。
  • 30年7個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省考古所交出優秀答卷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劉長 圖/主辦方提供 12月8日、9日,「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座談會暨2019-2020年廣東文物考古成果研討會在廣州舉行。廣東省人民政府專門為此次活動發來賀信。
  • 用網絡數據預測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8年1月24日,2017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評選工作啟動。2018年2月26日,26項入圍項目新鮮出爐,分別是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廣西隆安婭懷洞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湖南瀘溪下灣遺址、福建明溪南山遺址以及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等。
  • 新疆「疏勒城」青海吐蕃墓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〇一九「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新疆「疏勒城」青海吐蕃墓入選  日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等入選。
  • 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評審結果揭曉,公開公平值得借鑑
    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今年評審最為透明,採取了網上評審,並在新華網等進行線上直播。參加初評的有36個項目,進入終評的有20個,這20個項目從5月1號到5月4號分四天時間進行匯報,併集中回答了評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