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逛吃逛吃,我只想告訴你真實的感覺。
曾經在一個冬日,攜家人飛去廈門,暫時從推杯換盞的喧鬧中抽離,過一個溫暖而安靜的春節。
南普陀寺緊鄰廈門大學南門,這兩個地方可以放在一天遊覽,晚上去曾厝垵吃小吃。
前幾天一直住在集美區,南普陀寺和廈門大學在思明區。
先到廈門北站,坐BRT跨過大海再轉公交到塔頭站。
這次訂的酒店在廈門島東邊的環海路上,本家想訂三天,還是因為春節遊客暴漲的原因,昨天沒房,只能訂後面兩天的了。所以廈門島的這趟行程的安排是圍繞著能不一訂到房間來安排的。
收拾停當,出門吃晚飯。廈門的青芒很好吃,味道清甜,運到北方後總有股怪味道。一個芒果能削這麼一大盒。
第二天的早飯在頂樓天台吃。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夏天暴曬不能在戶外吃飯,春秋有風沙,冬天呢,冷得要死還有霧霾當天風很大,在正月裡的廈門,體驗一把在面朝大海在戶外吃飯。
可惜,當天風有點大,剛取回的熱飯菜沒吃幾口就被吹涼,邊吃邊得照顧一下蓬亂的頭髮。
早飯後,出發去南普陀寺,門口有公交車,坐49路到南普陀寺,途中路過曾厝垵,廈門大學,今天計劃遊玩這三個地方,挨得不遠,都在廈門島環海路附近。
南普陀寺位於廈門思明區的五老峰下,緊鄰廈門大學,為閩南佛教聖地之一,所處位置更是一處風水寶地,背靠五老峰,面臨蔚藍的大海。南普陀寺作為廈門八大景區之一,不要門票,風景優美,成為遊客到廈門旅遊必打卡和祈福之地。
不像有些寺院動不動就收取幾十或上百的門票,變得商業化氣息非常濃鬱。
南普陀寺門口有免費贈香處,燒香只能在這個門口的香爐前,寺內不能燒香。
現在很多寺廟都有香,但是很多信徒都還是自己帶香,而南普陀寺是一個不允許帶香的寺廟,大家進門之後,有很多義工志願者在發香,每個人只能領取一根哦。
南普陀寺始建於唐朝末年,歷史悠久,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剎。初建成時稱為「泗洲寺」,後在宋治平年間更名為普照寺,明朝逐漸荒廢,直至清朝康熙年間才得以重建,闢為觀音菩薩道場,並更名為「南普陀寺」,目前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吸引了眾多信徒和遊客慕名而來。
這裡的殿堂建築為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尤其是大雄寶殿,是一座歇山頂重簷躥角式單層磚石建築,坐落在整個寺院的中心位置,依山面海,整座建築綠瓦石柱、雕梁畫棟,看起來蔚為壯觀。
南普陀寺內的建築沿中軸線及山勢而建,錯落有致,格外的別致。在大雄寶殿後面為大悲殿,這裡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其佛殿之中供奉有千手觀音菩薩,去往大殿需要踏石階30級,整個大悲殿的建築造型猶如一座寶塔一般,這在很多寺院裡面是非常少見的。
寺內的弘一法師像。
南普陀寺雖小,但香火很旺,正殿前沒有設磕頭的蒲團,人們擁擠著跪在冰涼的水泥地上磕頭祈福,起身後再雙手合十鞠躬三拜,向福田箱內扔下大小不能的鈔票。兩邊的志願者不停地喊:大家拜年後不要擁擠,向兩邊走。
這些年不管去哪個寺院,香火都很旺盛,人們生活中是有多少人力不能解決問題,無可解脫,求佛擺渡。
勞工對比魯迅在雜文中諷刺過中國人沒有自信力這件事:「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我不信仰宗教,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但是我理解求佛的人,理解他們的敬畏和虔誠,以及生而為人時種種不得已和無奈。
其實,當人生對現實充滿無力感時,宗教是一種心靈寄託,我說不上信奉,但是敬畏。
另外補充一下,南普陀寺的素餅很好吃,寺門口有賣的,用長方形的紙盒包裝,紙繩捆就,包裝風格還停留在上個世紀,我尤其喜歡南瓜餡的。但是真不好往家裡帶啊,酥得掉渣,就地解決後,回家想吃了找萬能的某寶,還有專賣廈門特產的手禮網,都能解決對美食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