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在「出國熱潮」的背景下,一部講述北京人到紐約淘金尋夢的《北京人在紐約》,引發轟動。20多年後,一個同樣講述追夢的故事仍在繼續,只是這一次追夢的目標點發生了逆轉。一個曾在美國NBA創下輝煌成績的籃球巨星,自事業跌入低谷後,在中國北京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春,重拾冠軍夢。
電影《紐約人在北京》用真實的歷史背景,特殊的故事架構,與適度架空的人物角色相互穿插,用運動電影的特色加人物傳記電影的特點相互彌補,完美展現了一個美國黑人的「北漂史」。
只是在去年上海電影節後,電影更名為《我是馬布裡》,雖然少了一絲情感上的共鳴,卻有了更明確的指向性,也突出了電影的類型——一部熱血激情的運動題材劇情片。
從獨狼到馬政委,他就是大寫的勵志
任何一個喜歡NBA的球迷,對於馬布裡都不會太陌生,這位「96黃金一代」走出的NBA球星,職業生涯完全可以用顛沛流離來形容,他輾轉過8個球隊。
在森林狼隊時,馬布裡因為控球時間過長、出手次數過多被稱為「獨狼」,之後又跟整個球隊鬧翻,因為他不想成為加內特身後的第二人。
在太陽隊期間,他又因為酒後駕車而被捕,最終被處以10天的監禁和交通學習,這次被捕也加速了他被紐約放逐。
到了尼克斯之後,馬布裡不僅與高層交惡,更空開與教練爭吵使得他的社會名譽急劇下降,被紐約日報的記者評為「紐約最受人責罵的運動員」。電影中,馬布裡的父親因為他與紐約球迷對罵,從而導致心臟病發去世的往事,也是當時的真實情況。
總體而言, 「獨狼」馬布裡在當時,不僅是NBA球員票選「最不想與之成為隊友的球員」,就連很多中國球迷也將其看作是「墮落」的代表,球隊的毒瘤。
但誰又能想到,這位不受待見的NBA失業球星,來到中國之後,竟然煥發了第二春。要知道,當時來中國謀生的前NBA球星不在少數,但馬布裡無疑是最成功的沒有之一。
剛開始並不是一帆風順,甚至遭到了山西隊的棄用,但隨著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他成為了第一個真正擁抱中國籃球,而不是將其當作圈錢跳板的NBA球星。
他和隊員們的訓練時間一樣長,從不早退,為了拉近團隊關係,主動搬到選手訓練宿舍,他從來把自己當作特殊人員對待,甚至憑藉不懈的努力改變了團隊中的特殊份子主力前鋒。他毫不保留的教隊長蔣毅如何灌籃,仔細觀察每一個隊友的長短板,安排戰術,甚至用冠軍作擔保,換掉了北京隊幾十年來的訓練大綱。
相信不僅是北京隊的領導,就連很多北京球迷都不曾想到,馬布裡不僅做到了,更帶領北京男籃三次獲得冠軍,從昔日的長敗隊伍變成帶頭大哥,而他本人也從昔日「獨狼」蛻變成為「馬政委」。
2015年12月,馬布裡如願拿到「中國綠卡」,成為CBA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現役外援。馬布裡的個人事跡,就是一個大寫的勵志。
放過爛俗的青春片吧,中國需要多一點體育片
體育電影因能傳達出人類超越自我,達成夢想以及永不服輸的生命力始終被電影界偏愛。2017年奧斯卡頒獎前,共有32部與體育相關的電影獲得奧斯卡135項提名,而拳擊更是奧斯卡獲獎的體育電影中經久不衰的「主角」。
正如《紐約時報》在2011年奧斯卡頒獎典禮前的評論,「沒有體育電影,奧斯卡就像個丟了高跟鞋的女人。」這一類題材的電影在觀眾和評委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可惜的是,如今中國電影市場如李安導演所言,有點「浮躁的意味」。資本逐利的本性導致電影市場的投資存在嚴重跟風現象,以IP題材改編的青春校園、動作玄幻、喜劇題材等成為投資熱點。
與之相比,體育題材電影由於受眾群少,排片量低,票房成績遠遠落後於同時段上映的其他題材電影。例如《翻滾吧,阿信》票房僅620萬元,口碑不錯的《激戰》,票房也才達到1.17億元,國產體育電影的發展出現滯後。
但今年,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成為銀幕爆款,甚至超過了該片在印度的本土票房,這充分說明體育題材雖然小眾,但只要拍得好依然有觀眾買單。華語電影人需要從市場需求、故事選擇、體育產業泛娛樂化等方面把握,積極探索國產體育電影的發展之道。
《我是馬布裡》在商業類型上進行了一次新的嘗試。和《摔跤吧!爸爸》一樣,《我是馬布裡》中沒有出現一般影片中的愛情線,凸顯了時下年輕人缺乏的熱血激情,對夢想的執著。
此外,體育片的技術手段和設備也比較複雜,航拍、運動畫面都需要相應器材,一個鏡頭愛情片可能拍三遍就過了,近身搏鬥可能拍三十遍焦點都虛了。
《我是馬布裡》在中美雙方的合作下,歷時兩年完成拍攝,導演楊子在賽事的拍攝上,基本上採用近似於現場實況轉播的拍法,真實生動的表現了球賽的精彩激烈。
同時,對演員要求極高,必須進行長時間訓練,甚至要打造成專業運動水平,同時還要在表演上駕馭人物角色。
這一點上,《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爾汗,5個月增肥增肌54斤,令人驚嘆。而《我是馬布裡》則找來馬布裡本人擔任主演和籃球指導,沒有誰比他更了解自己的經歷和情感波折,更沒有誰比他更清楚賽場上的瞬間變化,也正是這份真實再現,使得《我是馬布裡》多了一份感染力。
如果說《戰狼2》是愛國主旋律,那《我是馬布裡》則當仁不讓做到了弘揚體育精神和堅守夢想的主旋律。
如果拍成紀錄片,觀眾看到的馬布裡會更真實
《我是馬布裡》的故事結構有著完整的起承轉合,青春熱血、體育競技、正能量勵志等元素一樣都不少,是一部以體育競技為題材的商業類型片。而它不僅由真人真事改編,更由馬布裡本人出演,聽上去總會讓人覺得這是一部紀錄片或者人物傳記片。
事實上,電影雖然借用了當年的真實經歷,卻在藝術上進行了二次加工。片中的馬布裡,北京男籃都是真實存在,就連季後賽半決賽遇山西,決賽大戰廣東都是當時的真實情況。
但是,馬布裡的個性化包裝,還有他身邊的隊員,教練,經紀人包括對手等等都是虛構的,這樣的藝術處理,雖然讓角色更加飽滿,故事更加生動,虛實之間,異彩紛呈。卻使得馬布裡本人在觀眾眼中失真。
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人物傳記類紀錄片讓人能帶著各自的問題去審視一個人的一生。無論他是成功之士,還是無名小卒,是什麼樣的成長背景、性格表現觸發了他們命運的轉折?你總能得到一些答案的,即便你的答案只是兩個字,「複雜」。
而「複雜」恰恰預示著無盡的可能。
《體育人間》是一場揭示明星之所以成為明星的體育大片,解讀體育明星在賽場內外的紛繁細節與精神境界,讓觀眾深刻感知他們成功的震撼與失敗的遺憾,從而了解更多明星和普通人一樣的苦樂酸甜。
它曾用四集講述了馬布裡如何愛上籃球,在NBA從輝煌走向失敗,初來CBA的風雲變化以及輾轉北京隊稱王的全過程。真實生動的描述了一個有血有肉,既普通又傳奇的馬布裡。
《我是馬布裡》放棄紀錄片的形式,採用改動較大的電影來呈現主題,雖然更具藝術化和觀賞性,但在故事的代入感上卻差強人意,不了解籃球的觀眾會不自覺認為馬布裡本人太過誇大,很多本來應該催人淚下的情節也失去了原本的感染力,甚至覺得它在強行催淚。
相信有一天,當藝術創作不在完全受制於市場時,不論是體育電影還是體育人物紀錄片,都會有更加自由的創作空間,和更加自由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