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事件才過去沒幾年,人們心中對於奶粉的痛還有沒完全消散,現在有聽到這樣的消息,真是讓人難以理解。針對本次事件,我覺得作為家長應該從以下幾點好好地思考一下。
一、咱們家長怎樣避免踩坑,不中不良商家的套路?
1、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
汲取科學的育兒知識,有很多養育類的育兒書是值得信任的,比如:《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斯波克育兒經》。
如果工作太忙、帶娃太累不方便看書,那可以去靠譜的平臺來擴充自己的育兒知識儲備,比如來知乎、今日頭條、多看多學,這裡有專業的兒科、育兒大咖、經驗父母,還有很多知識探索型的新手爸媽,都在孜孜不倦地無償地提供著科學的育兒知識,遇到問題來這裡搜搜資料,多方比對,總歸會更靠譜。
也希望國家能給一些靠譜育兒知識多一點宣傳,或者出臺一些政策,大力科普健康的護理知識,特別是這種比較冷門的知識點,自上而下,覆蓋到鎮、到村。
2、育兒知識多實時更新
育兒知識、醫學知識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停更新的,說實話,哪怕是書本上刊印成冊的育兒經,也未必就是恆久不變的真理,比如維生素D的補充量與補充時長,30年前的觀點與現在就是不一致的。所以就要求醫生和家長都要經常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我知道這個要求對很多普通家長來說有些難度,咱們盡力而為吧,能做多少做多少。
3、購買時睜大眼睛
為過敏娃購買特殊奶粉時,要睜大眼睛,認準罐體上「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的標誌,還要看清奶粉的執行標準,「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的執行標準是GB25596-2010,選擇靠譜的大廠家生產的產品,不要迷信所謂的社群推薦、母嬰店推薦。
二、無良商家和市場監管
由於獲得特配食品配方註冊資格的生產廠家並不多,但市場需求量又是巨大的,這就滋生了某些無良小廠家copy「特醫奶粉」的配方,自己私下生產,然後投放市場,這些固體飲料打著特醫的稱號,在各大母嬰店裡招搖撞騙,很多導購員甚至是母嬰店的經營者並不了解什麼是「特殊醫學用途食品」,也不會去追根刨底地比對「特殊醫學用途食品」與「蛋白固體飲料」之間的區別,在市場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被巨大利益驅使著的導購和經營者,就這樣一步步把可憐的孩子們推向疾病與災難。
跪求國家徹查此事,千萬不要虎頭蛇尾,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小孩子啊,他們那麼小,小到無法為自己發聲。
三、最後談談比較冷門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用品"
1、什麼是特殊醫學用途配方用品?
這個新聞一經爆出,很多家長對於「特醫奶粉」的概念是比較陌生的,咱們先來盤一下到底什麼是「特殊醫學用途配方用品」。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管理辦法》,其中第七章附則中明確規定:
第四十八條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製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適用於0月齡至12月齡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和適用於1歲以上人群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第四十九條 適用於0月齡至12月齡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包括無乳糖配方食品或者低乳糖配方食品、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食品、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食品或者胺基酸配方食品、早產或者低出生體重嬰兒配方食品、胺基酸代謝障礙配方食品和母乳營養補充劑等。第五十條 適用於1歲以上人群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包括全營養配方食品、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非全營養配方食品。
截圖如下:
這個管理辦法的出臺,對特醫食品的註冊審批、臨床試驗、產品標籤和說明書、監督檢查等項目都進行了詳細規定。
特醫食品必須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指導下來食用,並不是隨便誰都可以推薦別人吃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涉事母嬰店推薦的這款產品,根本就不是「奶粉」,產品罐體上明確標明,這是一款「固體飲料」,所以並不是國產奶粉有質量問題(國產奶粉這次也是背鍋俠),真正的問題在於,母嬰店明知道這是嬰兒不能喝的固體飲料,卻把它當成特醫奶粉推薦給心焦如焚的家長,這是什麼無恥行為?!!
2、只有少數企業的特配食品配方獲得註冊
對於過敏娃來說,適合他們飲用的深度水解奶粉歸屬於「特殊醫學用途配方用品」,這種奶粉也不是隨便一個小作坊就有資格生產的,只有通過了配方註冊和工廠認證許可的企業才有資格生產這種奶粉,就目前來看,擁有特配食品配方註冊的企業並不多,大多是一些響噹噹的大品牌,我在此不提名字,但絕對是咱們普通人常聽常看到的大品牌,如果說普通父母不懂分辨,那母嬰店老闆和售貨員作為專業從業人員,應該知道吧?
進貨售貨前都不做功課不比較比較麼?看著廣告詞就隨便售賣了?愣是把「固體飲料」說成「特醫奶粉」,還價格不菲,是幾個意思呢?
3、不良商家借父母愛子心切,令其身陷困境
從視頻裡看到,這些受騙上當的父母大多比較年輕,有個別父母哪怕收入不高(看到視頻講有一位媽媽月薪2K,卻花3K給孩子買這種飲品),仍每個月堅持給孩子購買價格昂貴的「固體飲料」,這種愛娃心切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一個新手爸媽面對孩子的過敏狀況都很容易感到焦心不已,說實話,很多家長的焦慮和擔心都是正常的,尤其是聽某些導購說孩子只能使用某種某種奶粉的時候,更容易撲上去跟風購買;
但,另一方面又說明國家對特醫奶粉的相關知識宣導的太少了,這些家長沒有渠道去了解這些內容(不是所有家長都知道可以關注哪些靠譜的育兒平臺,也有很多家長忙於生計,奔波於生存線之上,沒時間讀書或者讀不進),他們對嬰幼兒的養育知識知之甚少,最終走上被商家欺瞞的境地。(可能到這件事發生之前,還有很多家長不知道什麼是特醫奶粉,所以我想問,咱們國家可否從多個渠道想辦法多去科普一些嬰幼兒護理知識?)
對小嬰兒來說,飲食安全始終是養育過程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對於乳糖不耐受的過敏娃的飲食,更要多加關照,不僅僅是奶粉的問題,還有日常飲食都要注意。身為家長,絕不要盲從沒有專業資質的無良母嬰店導購,視頻裡的那些個售貨員,前後言語不一致的嘴臉,著實讓人氣憤!
說句題外話:去兒保檢查身體時,如果出現體重身高「不達標」的現象,先不要慌,不要單純看體重和身高的數字,而要看孩子的生長曲線,只要不是曲線陡然降落,都不需要過分緊張。結合自家基因和生長環境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記住:凡是孩子入口的東西,都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