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封存久遠的微情偶事,即使是靜靜默默無言,只要同健全的生命相對視,其內涵能奔瀉出文理意情。會心冥思不會蒼老,只會吞吐千年。仔細玩味前輩先哲們留下的碑刻、崖雕、文字,就會感動、驚嘆。用前輩差不多的黑眼珠,去觀賞細究莽莽蒼蒼大地上生命和諧的色素,雖耳畔風聲、鳥聲依舊,但人文、歷史卻是一種蒼老後的年輕。容光煥發、神韻飄然,歷史的瑰寶變得更清晰、更象徵,輝映存珍。
品味是度過閒暇時間的一種最有意義的方式,也是一種尋求樂趣的一種活動。山村很多物事是特殊的,有一種暖暖的、四溢清新的東西把我拉回到很深的情念,並湧動著靈意。難得的一次闊兄請吃綠色大餐,一桌的「野生魚」「野生山菌」「野生山菜」,山村特色菜。這桌菜滿足著現代人吃出花樣、吃出「純天然」的心理雙重要求。一盤鄉村燻臘肉確確實實是山村一道特色菜,純天然食品。
綠潤天雲,蒼撐地柱,物換星移,時代嬗變。桃花交給了陶淵明,青荷讓給了周廉溪,水仙還給了古希臘神話。平常的山村煙燻臘肉被時尚弘揚,也能閃亮登場。不覺驚訝,引發我幾多思緒,引起我的遐想。
鄉村的燻臘肉太平常不過了。記得小時候我們山鄉村莊,每年到冬臘月,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殺年豬是我小時候最盼望的事情。請來幾個幫手把豬殺了,白花花的豬肉擺在面前,我們別提有多高興。殺年豬打牙祭成了鄉村孩子們最奢侈的節日和夢想。每年殺了年豬都要請鄰居來就餐,用豬肝兒、腰花兒、回鍋肉、作作肉(就是炒好肥肉片再放上玉米面),這種肉具有鄉村特色,香氣撲鼻,肉片香脆可口。這頓餐是為了圖個喜氣,增進鄉鄰的友誼。鄰居走了,殺豬人家就忙開了,煙燻臘肉第一步醃臘肉開始了。先把鮮嫩嫩的一塊塊肉都抹上鹽,抹鹽不能抹得太多,鹽多了,肉太鹹,肥肉不香,瘦肉變枯。鹽少了,容易變味,存放時間變短。抹上鹽的肉要放到用木板做的大木桶裡或瓦缸裡醃放幾天,讓肉充分吸收鹽分。
肉充分吸收了鹽,第二步就是把肉掛到火塘上開始燻制了。燻制臘肉千萬不能性急,要用微火慢燻,柴禾最好用樹的圪蔸,用山上青槓樹圪蔸最好,這樣燻制出來的臘肉口感好,味香。還可讓臘肉博採眾長,吸取萬物靈氣,將鄉情浸潤滋養,把核桃殼、花生殼、瓜子殼撒在火上,用柏樹杈枝打打煙子沾沾香氣。用煙燻制的時間有長有短,主要看肉的顏色和水分燻幹的程度,肉要變成微黑帶黃,水分燻幹為止。
臘肉色香味美,燻制很關鍵,保管也很重要。有的把燻制好的臘肉掛在通風的地方,一年到頭能保持住原色原味。有的把燻制的臘肉放到大大的陶瓷缸裡,密閉,這樣保管的臘肉色鮮味美。有的把燻制的臘肉放到木櫃裡蓋上如稻草能吸收水分的東西,保管的燻臘肉存放時間長,不生黴,不變味。鄉村人用勤勞和智慧摸索總結出很多辦法,讓煙燻臘肉更綠色更完美。
煙燻臘肉吃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把臘肉切成片,亮錚錚的肉片可炒著吃、蒸著吃、煮著吃,煮熟不加工熱著就吃。炒回鍋臘肉肉片香脆,粉蒸臘肉肉片不油膩餘香濃,肉片加熱吃,口感脆嫩香氣四溢。臘肉炕肉膜更是一絕,具有地方特色。還有一種最原始的吃法,煮熟後不加工,拿著大塊肉咬著吃,純樸香味,濃濃鄉土味,別有鄉情趣味。
煙燻臘肉勾起跌巖起伏的情感波折,讓心靈緩緩地感受震撼和洗禮餘音。煙燻臘肉沉浸幽境,閃出山村,帶著羞澀,情竇樺然,軒昂玉立,煥發新顏,綻放燦然。歲月是永不停息的河流,我的記憶擱淺在茫茫山村,在鄉村特殊情感的薰染下,平添了這些愉悅。這煙燻臘肉如一首經典的老歌魅力不減並綻放渴求,這渴求可以推心,可以蹈火。景致可千變萬化,食品可千篇一律,但煙燻臘肉色味特殊不能複製,對山村這一物事,情感倍感舒暢,倍感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