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年6月,在法蘭西特魯瓦城的聖約翰教堂內,「一支大型樂隊演奏起了凱旋曲,人頭攢動,擠滿了衣著光鮮的領主、騎士與貴婦,他們在此見證了兩支長期廝殺的大家族的聯姻」。
這兩大家族分別來自法蘭西和英格蘭王室,從14世紀上半葉,為了爭奪領地、王位繼承權和經濟利益,開啟了長達百年的英法戰爭。但此時,法蘭西國王查理六世卻將女兒凱薩琳·德·瓦盧瓦嫁給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難道真的是偉大的愛情衝破了政治利益的枷鎖?實則不然,這段婚姻關係正是政治算計與妥協的產物。
英國以少勝多
這對新人的緣分要從一個月之前說起,也就是1420年5月21日,英軍兵臨特魯瓦城下,脅迫法王籤訂了《特魯瓦條約》。根據條約規定,英王不僅為自己贏得一位年輕貌美的法蘭西公主,還修改了法蘭西王位繼承順序,廢黜了新娘17歲的弟弟查理的太子之位,約定當嶽父查理六世去世後由自己及子嗣繼承法國王位,英法將聯合為共戴一王的國家。
到15世紀20年代,英法之間已經進行了斷斷續續數十次戰役了,難分勝負。此時,英格蘭是如何做到讓法蘭西「俯首稱臣」的呢?這與英法兩國國王本身不無關係。
中世紀對國家最常見的比喻是「政治身體」(bodypolitic),將國王比作身體中的頭部。當時的詩人和道德家約翰·高爾寫道:「如果頭部患病,那麼身體就不會健康。如果沒有品格高尚的國王統治,那麼人民就紊亂而缺乏道德。」在統治者方面,英格蘭和法蘭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亨利五世自信果斷、極具謀略、深得民心,而查理六世卻早已精神失常、大權旁落、毫無戰功、不得民心,將國家搞得如一盤散沙。
英軍在亨利五世的帶領下,克服了客場作戰的種種不利因素大勝法蘭西。特別是在著名的阿金庫爾戰役中,亨利五世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謀略,法軍以接近六倍於英格蘭的兵力而慘敗,是英法百年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大文豪莎士比亞曾在劇本《亨利五世》中描繪了阿金庫爾戰役前亨利五世是如何鼓舞士氣的,「我們,是少數幾個人,幸運的少數幾個,我們,是一支兄弟的隊伍——因為,今天他跟我一起流著血,他就是我的好兄弟;不論他怎樣低微卑賤,今天這日子將會帶給他紳士的身份。」
如果說莎士比亞筆下亨利五世的臺詞是經過加工而成,並不是國王的原話,但這番話的主旨是有跡可循的。在英王的軍隊中,無高低貴賤之分,英王對待騎士和弓箭手一視同仁,他甚至認為在作戰中,與社會地位較高的騎士相比,弓箭手的價值更大。因為在戰爭中只有依靠他們的箭術,才能讓箭矢如滿天飛雪般落入敵方陣營,並保護己方騎士。這樣的觀點得到了廣泛認可,騎士在作戰前便下馬同弓箭手一道並肩作戰。而法蘭西軍隊同法蘭西社會一樣階層分明,騎士不屑於與窮苦農民身份的弓箭手混雜在一起,那麼在實際行軍作戰時的劣勢就可想而知了。
英法之共主
兩年後,英法兩位國王先後離世,英方宣布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所生不滿周歲的嬰孩為英法共主,即亨利六世,由亨利五世的兄弟貝德福德公爵任攝政。王太子查理(亨利五世的小舅子、後來的法王查理七世)從王國的核心地區被驅逐出去。英格蘭—勃艮第聯盟控制著法蘭西王國將近一半的土地,從北方的佛蘭德伯爵領到南方的加斯科涅公爵領,西至布列塔尼邊境,東到默茲河西岸。
強有力的駐軍政策讓英格蘭人牢牢控制了諾曼第公爵領。「英格蘭的旗幟飄揚在諾曼第首府魯昂以及法蘭西最神聖的三座城市上空,即法蘭西國王加冕祝聖之地蘭斯、法蘭西國王實行統治之都巴黎以及法蘭西國王安葬之所聖德尼。」
幼主繼位最重要的是穩定統治、鞏固王權,這需要獲得民眾的認可與支持。早在15世紀20年代,亨利六世的叔父貝德福德公爵命人在巴黎聖母院懸掛了一幅關於亨利六世身為英格蘭和法蘭西君主後代的譜系圖,他還命人在法蘭西各地大規模生產與宣傳。後因被參觀的某教士損毀,英方又命人繪製了一份王室譜系圖副本。
在這幅譜系圖中,正中是一大塊淚滴樣的背景,裝飾著若干小鳶尾花。居於正中首位的是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他曾大力推行司法、幣制和宗教改革,在他治下的卡佩王朝,王權日益集中。路易九世下面是其後代腓力三世和腓力四世,再往下是腓力四世的四個兒女:路易十世、腓力五世、查理四世和伊莎貝拉,他們是卡佩王朝的最後一代。
同時,在譜系圖的兩邊是另外兩個家族。左邊是卡佩旁支瓦盧瓦家族,在卡佩王朝絕嗣後統治法蘭西。右邊是英格蘭王室金雀花家族,腓力四世的女兒伊莎貝拉在1308年嫁給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此後伊莎貝拉的血脈一直傳到亨利五世。
在這幅譜系圖的底部,查理六世之女凱薩琳與亨利五世結為夫婦,代表著各自王室的後嗣。他們的孩子位於譜系圖的底部,亨利六世威風凜凜地坐在王座上,天使飛下來,將兩頂王冠戴在他頭上,意為英法兩國共主。
這幅圖傳達的信息非常清楚,即亨利六世之所以繼承法蘭西王位是憑藉其血統而非父親英王亨利五世的軍事徵服。圖中的亨利六世出現在譜系末尾,「暗示著他本身就是團結而非分裂的源泉」。
可見英方的目的很明確,通過宣傳亨利六世王位繼承的合法性來獲得民眾的支持,進而鞏固對法蘭西的佔領。這是因為在當時的觀念中,血緣正統是中世紀歐洲基督教王國王權的主要來源。
法蘭西收復失地
除了亨利六世,擁有合法繼承權的還有他的舅舅——曾經的王太子查理。在雙方都具備血統這一條件時,軍事上的勝利則成為王位爭奪的關鍵。逃亡到南方的查理宣布自己為查理七世,但因缺錢少兵,似乎對勝利並無信心。
1428年10月,英軍開始乘勝向奧爾良挺進,不久就將這一通往南方的門戶包圍。若此城一旦失守,南方就有淪陷的風險,故奧爾良之戰成為查理七世能否取勝的關鍵。在查理苦苦抵抗之時,一名叫做貞德的農家女自稱聽到聖徒的呼喚、奉上帝之命來拯救法蘭西,她日夜兼程前往什農去晉謁查理。當貞德抵達時,查理對他並不抱希望,查理之臣為了考驗貞德,要求她辨認混在人群中未曾謀面的查理,結果她一眼認出了,查理大呼神奇。此時奧爾良已危在旦夕,在貞德主動請纓後,絕望的查理命其率軍解圍。
在那個凡事講究象徵、重視徵兆的時代,貞德剪去長發、穿上白色盔甲,仿佛是神聖的天使降臨人間,她激發了軍隊的士氣,原本消極悲觀的士兵燃起了愛國之情。經過幾日奮戰,毫無軍事指揮經驗的貞德竟然突破了被英軍包圍長達209天的奧爾良。爾後貞德乘勝追擊。
然而,貞德威望日盛、功高震主,遭受猜忌,後被當做「女扮男裝」「妖術惑眾」的女巫處以極刑。貞德的慘死喚起了法蘭西人的民族意識。1453年,法軍大敗英軍,至此,除加來港,所有失地均已收復。
「長期的戰爭哺育了強烈的民族意識,此後,任何使兩國聯合共戴一王或在他國版圖上佔有領地的企圖都註定要失敗。」從這個視角來看,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英格蘭以失敗而告終,喪失了在歐洲大陸上的所有地盤,難以再跨越英吉利海峽幹預他國之事,最終「退出了歐洲」。
法蘭西作為戰勝國,保住了國土,第一次確定了大致的邊境線,為國家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最終以民族統一和王權加強而告終。更為重要的是,百年戰爭使英格蘭人和法蘭西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他們之間的民族差異,「從此只能按照民族和地域的原則行事,從而為民族國家設置了方向」。王國的統一和民族的自立是英法在西歐社會轉型時期率先發展的重要基礎。
(本欄目總撰稿為卜憲群,本期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孫小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