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童年叫燒火做飯
對於宜豐人來說,故鄉的炊煙裡,總少不了柴鍋飯的醇香,長於農村的我們,對柴鍋飯,始終存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
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裡煙
靈澈透綠的宜豐鄉村
連結著嫋嫋炊煙中的飄香柴鍋飯
會讓你的味蕾產生彌久的記憶
小時候,在農村
柴鍋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用具
柴灶大都用磚砌成
方方正正,憨憨的,笨笨的
卻承載著一家男女老少一日三餐的重任
再貧窮的歲月
只要屋子裡有了一方柴灶
只要柴鍋升騰出熱氣來
日子裡便有了生機,也有了希望
當年的農村老家是這樣一番情景
木製的餐桌,磚砌的柴灶
每到做飯時
鍋邊母親揮舞著鏟子
灶前「牙麥嘰」在幫忙「嗻」柴
母親一會要火大一會要火小的指令聲
紅紅的火光閃爍跳躍,或明或暗
「凹」柴聲、炒菜聲……
混合著叮叮噹噹的鍋碗瓢盆聲
廚房裡每餐都奏響一曲和諧的交響樂
煙燻火燎的廚房裡
總有繫著「藍裙」的母親身影
飯甑上騰升的蒸汽
鍋蓋邊冒出的熱氣
生動,靈動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對大多數人而言
柴鍋飯伴隨著幾代人的回憶
它既是一種情懷
也代表了一種綠色、健康的飲食方式
這樣「土」得掉渣的事兒
似乎在現在的生活中漸行漸遠
只是那入口醇香的味道
久久難以讓人忘懷
灶屋四壁被煙燻得「墨烏」
竹製的「殘把」(「淺齒」)把鍋刷得鋥亮
一塊「摩西」把灶臺抹得乾淨
廚房煙囪裡冒煙
永遠讓人覺得安心
農忙的時候
母親在鍋裡架上幾根筷子
把上餐的「現飯現菜」擱在上面熱一熱
省時省力不誤事
灶屋房梁上掛著幹蘿蔔、幹節子、臘肉
過年的時候搬梯子取下來炒
孩子們流著口水圍著一桌子的美味
那是一年裡最幸福的時刻
有時候晚上飯不夠
母親不想煮、撈、蒸
便會在鍋裡「逼飯」
要逼好一鍋飯,柴和火候是關鍵
柴要夠幹,燒不起來不行
等灶火熄了再想起來添柴也不行
忽冷忽熱最容易夾生
柴火大概是最滋養飯菜的
如今
電飯鍋、電磁爐、燃氣灶等廣泛使用
因為沒有了柴火的參與
做出來的飯菜味道總是單薄寡淡
總感覺少了些什麼
除了大鍋飯之外
記憶中的炊煙總是跟紅薯聯繫在一起
燒飯時候
洗淨幾個紅薯放到甑下
「擦」出來的番薯香甜可口
或做好飯後
把幾個紅薯丟進「灶肚」的餘火裡
這樣「歪」出來的番薯分外美味
相信大家也記得
燒火時用的吹火筒
想想吹完後嘴巴一圈的黑印子
那樣子真是滑稽又好玩
柴鍋「捂飯」
才是家最溫暖的味道
時間可以改變容顏,卻改變不了情懷
柴火灶保存下來的記憶
總是回味悠長
村莊或偏遠
卻能聽到內心的呼喚
去吧,這是你出發的地方
在那桃源秘境中
一爐柴火三杯酒
滿桌飯菜聊天光
美哉妙哉
文:宜豐老仔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