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字最早見於甲骨文 。
其本義是草木的種子生根發芽,後延伸至以「春」作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名。
《說文解字》認為「春,推也」,也即有「春陽撫照,萬物滋榮」之意,故又可延伸至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等意。
在早期的甲骨文裡(圖A),「春」的形體是三個「木」一個「日」中間夾個「屯」(圖G),以三「木」一「日」表意,以「屯」表音,是形聲字。原義是春陽撫照,萬木滋榮。「屯」這個聲符、由圖(G)的甲骨文訛變為圖(H)和圖(I)的金文,再發展為圖(J)的小篆,進而隸變和楷化為今天的「屯」字。在商周卜辭裡,常常以「屯」字作為「春」字用(如「今屯」「來屯」,即「今春」「來春」之意)。
春秋時期,金文「春」(圖B)字的形體,和甲骨文便大大不同了。三個「木」已變為兩個芽苗(見圖F即「草」字頭)「屯」也變為圖(H)形,因此,金文的「春」以「艸」、「日」表意,以「屯」表音,還是個形聲字。
秦代的小篆(圖C),是以金文為基礎展過來的,還可以看出意符和音符。
可是,隸變以後,秦隸(即古隸,見圖D)把「艸」和「屯」合起來訛變為古隸「春」字上部的三個「+」(卉)加一個「人」字了。後來發展為漢隸(圖E)時,原來的」神』和」屯』合起來訛變為「」(春字頭),「」下仍保留了「日」,訛變很大,完全是一種突變。於是,意符和聲符看不出來了;字的構形再也不能使入望文知義了。今天的楷書「春」字,便是漢隸發展而來的。
「春」的本義原為「春陽撫照,萬物滋榮」,後來便以「春」作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名。又表示「生機」和「生意」(如「陽和啟蟄,品物皆春」)。
《說文解字》:春:推也。從艸從日,艸春時生也;屯聲。昌純切。
《周禮·春官·宗伯疏》:春者出生萬物。
《公羊傳·隱元年》:春者何,歲之始也。
《注》:春者,天地開闢之端,養生之首,法象所出。昏鬥指東方曰春。
《史記·天官書》:東方木主春。
《前漢·律曆志》:陽氣動物,於時為春。
《康熙字典》:春,蠢也。物蠢生,乃動運。
冬日的暖陽溫煦地照耀,樹木的芽孢開始脹滿,變得嫩綠。微風徐來,小草的綠色從若有若無到一望無際,草色遙看近卻無,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就是春。
春的本意就是春季,由於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所以春季是農民耕種,學子考試的季節。
春事是春季農耕之事,春忙是春季農耕忙碌之時;春蠶是春季飼養的蠶; 春社是元宵節前後舉行猜燈謎活動的組織。春闈、春試是春季在京師舉行的科舉考試。
唐代孟郊的詩《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把年輕人高考成功得意洋洋的狀態寫得淋漓盡致,也是坦率得可愛。
由於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勃,春光爛漫,所以在古代也指男女之間的情慾。
《詩經》裡有「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這裡的懷春,就是形容少女猶如春天萬物生發躍躍欲試的情慾。春風一度就是指男女交歡一次。春宮本來是古時太子居住的宮室,也借指太子。後來指描繪男女交合的圖畫。春光漏洩是指男女的姦情私通苟合被人覺察識破。
之所以把這些看起來很美,內容卻有所特指的詞講一講,是避免望文生義,誤用以後會很尷尬。如近來很流行的「春風十裡不如你」,就不是字面上「十裡春光如此爛漫卻不如你美」這樣的含義。
這個詩句出自杜牧唐代杜牧的《贈別二首》: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娉娉嫋嫋是形容女子體態輕盈美好。十三餘是說這個女孩子的年齡。豆蔻是一種花,古人根據這種花的姿態,常以比喻處女。春風十裡是說揚州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雲。「珠簾」是歌樓房櫳設置,「卷上珠簾」就能看得見「高樓紅袖」。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簾總不如」。揚州所有美人都不如你。
這是杜牧贈送給只有十三歲的妓女的詩。在唐代,詩人流連青樓並不是什麼道德汙點。杜牧是官宦子弟,由於不得志,如自己詩中所言「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是聲色場所的常客。大和九年(835年),杜牧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與在揚州結識的歌妓分別之作。
本是流連青樓的遊戲之作,被當代人誤用,馮唐的詩《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裡,不如你。
還有了同名歌曲和電視劇、電影,滿大街「春風十裡不如你」的電影海報,讓人感覺怪怪的。畢竟,女人再美,說你是所有妓女中最美的,在當代不應該是讚美之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