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易
航錦科技(000818)近日發布2020年半年報。報告期內,航錦科技實現由化工產業向軍工電子產業轉型,以布局軍工電子生態鏈為戰略目標,逐步完善業務布局。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5.18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8,641萬元。
「晶片+通信」 生態鏈布局逐步完善
2020年上半年,航錦科技以威科電子為主體增資控股泓林微,持股45%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布局通信產業;以長沙韶光為主體,收購武漢導航院43.66%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布局北鬥三號相關產業,有望充分受益於北鬥三號系統市場紅利。公司電子業務目前形成了以長沙韶光和威科電子為主體,以晶片產品為核心,圍繞高端晶片與通信領域兩大板塊,覆蓋高端晶片、北鬥以及通信射頻三產業的布局。
長沙韶光積極參與軍工領域重要專項,2020年上半年承接十幾個品種的研發任務,且去年承接的專項中已有多個通過用戶驗證,有望進入量產階段;威科電子深度參與某軍工院所國產替代產品項目的研製開發,取得良好效果。在立足軍工電子的基礎上,航錦科技向軍民兩用電子拓展順利,期內電子民品實現收入1.24億元,同比增長76.73%;泓林微訂單穩定,正在申請華為一級供應商。
威科電子和長沙韶光為主體分別控股泓林微和武漢導航院,從軍工電子向軍民兩用電子拓展,並取得良好效果。
電子板塊持續成長 軍民兩用前景光明
航錦科技自2017年實現對長沙韶光和威科電子的收購以來,公司業務轉型穩步推進,三年多來,新布局的軍工電子業務快速增長。航錦科技以長沙韶光為主體,收購武漢導航院43.66%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是公司布局軍民兩用電子板塊重要的一步,將原本在軍用電子的優勢和北鬥實際應用科技有機結合。
航錦科技電子業務目前形成了以長沙韶光和威科電子為主體,以晶片產品為核心,圍繞高端晶片與通信領域兩大板塊,覆蓋高端晶片、北鬥以及通信射頻三大產業的布局。以軍品為主的長沙韶光收入1.28億元,同比增長20.71%,在合併報表層面為公司貢獻利潤4334萬元,同比增長17.64%。
國海證券認為,公司在成功轉型軍工電子的基礎上,不斷加碼布局通信和北鬥三號等相關業務,電子板塊軍民並重,發展前景光明,近期公司董事長增持計劃延長也彰顯發展信心,因此維持「增持」評級。
「北鬥+」或「+北鬥」 市場空間不可限量
8月28日,商務部、科技部調整發布《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本次《目錄》所涉及包括測繪製圖、無人機、北鬥衛星、遙感影像等技術。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以及我國科技實力和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根據國際慣例及時調整《目錄》勢在必行。我國自2008年修訂《目錄》12年來,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認識不斷深化,並且在很多技術領域取得長足進步。比如我國最近宣布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北鬥導航系統在近幾年已經廣泛應用在各行各業,而我國首顆高精度消費類北鬥導航定位晶片就誕生在武漢,這顆具有歷史意義的小晶片出自武漢導航院。在這幾年我國北鬥產業領域中武漢導航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整個的北鬥國際標準,是由武漢導航院作為總牽頭單位,代表中國在國際組織裡制定標準,該院先後出臺了10餘項北鬥系統國際標準,使「北鬥」真正成為了世界的「北鬥」。武漢導航院的領先地位離不開由劉經南院士領銜的專業研發團隊。
航錦科技在2020年7月13日聘請劉經南教授為公司首席科學家,任期五年,主要為公司提供專家諮詢、研發指導、創新型人才培育等前瞻性科技戰略指引。
據悉,劉經南教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漢大學校長,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長期從事大地測量理論及應用研究與教學工作,在大地測量坐標系理論、衛星定位應用、軟體開發和重大工程應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
在劉經南院士的帶領下,武漢導航院積極發揮武漢大學的學術優勢將科技向產業化轉化,為北鬥應用領域的上下遊企業提供技術支撐。打通從科學到技術、到產業化、到消費普及的閉環。根據《武漢市北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全市北鬥核心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相關應用產業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所以如何將技術產業化尤為重要。
之前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基本都是以GPS為主,但從北鬥三號開通以後,北鬥導航的精度已優於5米,並且在高精度服務裡可以做到0.5米精度,已經走在世界前列。這使得北鬥產業未來在智能駕駛、測量測繪、智能城市、公共服務等領域有巨大想像空間。北鬥從2個北鬥導航試驗衛星到發射55顆北鬥導航衛星並成功組網開通,未來向下延展到更廣泛更智能的時空體系。
分析人士指出,航錦科技控股武漢導航院,對實現「軍+民」的戰略目標有著深遠意義。一方面通過長沙韶光可以補足武漢導航院在軍用領域的空白,另一方面武漢導航院可以發揮其將技術轉化成產業的優勢,補足公司原來在民用領域的空白。結合公司以威科電子控股泓林微在通訊產業的布局,未來實現「北鬥+」或「+北鬥」的市場空間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