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秋佳節 申城市民盡享文化大餐
中秋佳節,申城市民盡享文化大餐
「兩館」:文化新熱點
對於外地遊客甚至多數申城市民來說,浦江兩岸開館不到一年的兩座文化殿堂——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可謂節假日的新鮮去處。記者昨天通過實地走訪,發現中秋小長假這「兩館」的人氣相比平日有明顯增長。
「三年前看世博會,我們就想來中國館了,可惜當時一票難求。這次再來上海,別的景點無所謂,就是這由中國館改建而成的中華藝術宮非來不可。」昨天上午10點多,記者在中華藝術宮遇到從無錫來上海旅遊的張阿姨和她老伴。「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太有意思了,你說這畫中數百個人物是怎麼走起來的啊,我倆足足盯了半小時。」老兩口難掩興奮。
不少人像發現新大陸般發現了藏在中華藝術宮一樓北區的藝術劇場,正趕著現場買票。這裡今年5月起試運營,這一天的排片是兩場3D版《大鬧天宮》和一場藝術電影《暴走吧,女人》,有時還有小型藝術表演活動。一個休閒吧則在一樓大廳新近闢出。點上兩杯咖啡,大三女生小李和她的同學選擇在這裡歇歇腳,打算休息一會接著參觀。
與中華藝術宮隔浦江相望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同樣像一塊文化「磁石」。這些天,這裡正迎來首個獨立策劃大展「時代肖像——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聽說羅中立那幅《父親》來了,這可是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我想帶正在學畫畫的女兒來看看。」蘇女士告訴記者。不過,她跟前那位六七歲的小女孩顯然對另一幅畫——「卡通一代」代表畫家陳可的作品流露出濃厚的興趣,那幅畫中的兩個女孩有著糖果般的色彩。 本報記者 範昕
上博:看莫奈排長隊
中秋節假期,到上海博物館參觀該館今年最重量級的特展——「從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成為不少市民的選擇。據統計,前昨兩天上海博物館的日接待觀眾量都在9000人次左右,比平日多了近50%。
昨天,當記者14時來到上海博物館時,該館南門北門都排著近三百米的長隊,館方設立的提示牌顯示:進館需等候至少45分鐘。而館內,因為有莫奈、德加、米勒、馬奈、畢沙羅、雷諾瓦、柯羅等頂級名家的73幅繪畫精品坐鎮,展覽所在的上海博物館第二展覽廳的人流量也比平時多了三四倍,展廳外蜿蜒數百米的長隊更是將二樓走廊擠得滿滿當當。
裡裡外外排了一個半小時隊伍後,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大三學生黃驍翬和媽媽終於進到了展廳。雖然都沒來得及吃午飯,但他覺得很值得。「想要了解19世紀法國畫壇的真實面貌,一定得來看看。」他說,每次上海博物館有特展他都會來參觀,「大學生除了埋頭做題,多受些藝術薰陶也很有必要。」
因為參觀人數增多,展廳內的工作人員很是忙碌。記者站在莫奈的《溪中鵝》前欣賞了5分鐘,其間有不下5位觀眾上前拍照,甚至有一對夫婦領著孩子在畫作前吃冰激凌。面對這些情況,安保人員只得不停上前勸說。雖然有一些不文明小插曲,但展廳內總體秩序井然。昨天下午,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還親自接待觀眾,給20多位觀眾做起了導覽。10月11日19時,他還將在學術報告廳帶來名為《印象派的世界》的講座。工作者劉小姐與好友正在安靜地埋頭讀書,「每天工作都挺忙的,不想在外面逛了,正好朋友快要考雅思了,我們就約在圖書館見面,她複習雅思,我順便借閱一些司法類書籍給自己充充電。」劉小姐告訴記者。
除了實體書,記者發現,一些電子閱讀器在上海圖書館也變得越發緊俏起來。在三樓的新閱讀體驗室中,擺放著數十種可供外借的電子閱讀器。外貿公司職員許小姐想要借閱《賈伯斯傳》與《了不起的蓋茨比》,卻沒有找到實體書,經工作人員介紹,便在電子閱讀器中找找。果然,工作人員在漢王電子書中找到了這兩本書籍的電子版。「決定借電子書了,輕巧,帶出去旅遊也方便。」劉小姐拿手掂量了一番「才100來克吧!」但這100來克中包含的書籍可不少。
「圖書館在2010年開出電子閱讀器外借業務,與實體書一樣借期為28天。除了圖書館的電子書庫外,上海圖書館還買下了方正電子書等電子讀物平臺,市民可在其中下載將近20萬冊的圖書。」工作人員小周告訴記者,「到了假期前夕,這些電子閱讀器的外借也迎來一個小高峰。」
自博館:人氣升溫
「昨天,來我們自然博物館參觀的遊客達1400多人,這在七八年前是不能想像的。」說到這幾年遊客數量的變化,已經在自博館工作了40多年的老員工史嘉銘打開了話匣子。
位於延安東路上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是一座帶有英國古典風格的老建築,如果不是專門「拜訪」,即便是本地人也很可能錯過這個正門挨著馬路、望進去略顯昏暗的小門洞。儘管隸屬於上海科技館,但和客流量動輒上萬的科技館相比,自創建以來,自博館的日客流量一般不超過1000人,然而近兩年來,來自博館的遊客數量卻多了起來。據史嘉銘統計,平常工作日在1000人左右,節假日在1500人左右。今年國慶期間,自博館照常開放。
多數遊客「有備而來」
「來我們這參觀的,大多是有備而來。」史嘉銘說。
領著孩子的父母、牽手的情侶、穿著樸素的中年人、頭髮花白的老人……參觀者覆蓋了各個年齡段。「大概對動物的喜愛,是人們共同的天性吧。」史嘉銘說。
採訪中記者還發現,來自博館參觀的遊客,大多對上海其他科普場館都比較熟悉,其中一對夫妻的女兒雖然還不滿3歲,卻已經去過3次科技館了。有些人怕節假日其他地方人多,想來自博館找點「空閒」,卻沒想到這兒的人也不少。
「在國外,自然類博物館是人們非常樂意參觀的場館,這跟科學素養水平是掛鈎的,這些年我館參觀人數增加,也佐證了上海市民的科學素養在提高。」史嘉銘說。
5元票價被贊「大良心」
4層樓、約27萬件收藏標本,其中不乏身長22米、肩高3.5米的合川馬門溪龍和體長8米、身高4米、一對門牙就有3米長的黃河古象這樣的優質標本,但門票卻僅為5元錢。遊客們直呼,現在沒有比這裡更便宜的既能長知識又能消磨時間的好地方了。
體現自博館「良心」的地方不僅僅在館藏上。據史嘉銘介紹,為了更好地做科普,自博館一改以往節假日才有講解員的作息安排,增加了講解的頻率。工作日下午1點30分講解一場,節假日根據客流情況,上下午都安排專人講解。跟著講解員參觀一遍,需要約2個小時。
新館面積大兩倍多
不久前自博館「被閉關」了一把,今年2月,位於靜安雕塑公園內的新自博館完成了結構性封頂,有些媒體將之解讀為舊館關閉,令不少遊客紛紛前來詢問究竟。史嘉銘說,上海自博館畢竟已經展出了近60年,他親歷了門票從5分錢到5塊錢的時代,這些年自博館不僅房子舊了,標本的製作方法、動物的分類體系等也需要跟上科學前沿,新自博館一定會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
記者從上海科技館了解到,新自博館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是現在自博館的3倍多,還徵集到了大地獺、三爪鱉、雙臼椎龍等數千件珍稀標本。和現在標本用玻璃櫥窗一罩了之不同,新館在布展上特別注意讓標本回到環境中,例如新館內有一個1500平方米的大型復原場景,結合動態背景畫面,全視角地再現非洲大草原上數十種上百種動物「生活其間」的場景。
本報記者 沈湫莎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