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濰坊有個「坊茨小鎮」後,我決定去看看。「坊茨小鎮」,其實就是坊子小鎮,是德國人中文發音問題,俗話說的「咬舌子」。
先科普一下坊子的歷史沿革。
坊子在1948年濰縣解放後稱濰坊市第四區。
1956年改名為濰坊市坊子街道辦事處。1984年設立坊子區坊子鎮。1985年與寧家鄉合併。1992年由其中分設出坊城街道辦事處。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城成立了坊子區。
從清末民國到現在,不管行政級別怎麼演變,坊子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集中在坊子,也就是現在坊茨小鎮周圍。2000年左右,由於坊子煤礦資源枯竭、地下掏空,不利於新城市建設,所以就在北邊10公裡左右建了一個新城市,政務中心搬遷到了新城。正是這樣,老城的德日建築及坊子站才得以保存下來,才有了以這些德日建築為中心開發成的這個「坊茨小鎮」。這也算值得慶幸的一件事吧。
再往上推,在清末【1902年】之前,是沒有坊子鎮的。正是由於德國鬼子在此勘測出了地下煤層,開鑿了第一眼豎井並修建了火車站後,這裡才逐漸繁華起來。隨著德國人大量開採煤礦,開始在這兒蓋教堂、建醫院,各地的勞工和僑胞也來聚集定居下來。
先是有了車站前的一馬路,一馬路不夠用了,又繼續向南擴建二馬路、三馬路、四馬路、五馬路、六馬路……人們在這裡設集市、擺攤位、開商鋪,逐漸形成了家喻戶曉的小商埠。
清光緒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清政府在坊子設置了行政管理組織,始稱「房子鎮」,屬濰縣。直到1948年解放前,坊子小商埠在地理名稱上仍稱為「坊子村」或「坊子」。
早在唐代,從濰縣南往安丘、諸城的驛道三十公裡處鑿井一眼,井旁築有一土堆為標誌。到了清末,有人在土堆旁邊開了一家客店,取名為「坊子店」,坊子因此而得名。
可見,坊子的百年歷史就是這個煤礦與火車站的歷史,是在近代西方列強的掠奪下發展起來的。想到這裡,又委實讓人有些窩火,氣息有點不暢。可歷史終究是歷史,沒有「假如」二字。
我用近兩天時間在這個百年老鎮中轉了轉。走在星羅棋布街巷中,仿佛進行了一次時光的穿越,滿眼都是上個世紀遺留下來的老房院,行走中不時會發現德日建築群十分醒目的矗立其中。
德軍司令部
很難想像,以前在西方列強統治下的人們是怎麼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她們】的脖頸下會有一根無形的繩索,不時地被人提一下,讓人脊背發一回涼,或出一頭汗!
但無論怎麼樣,殖民地上的人民依然生活著,以祖先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有規律的,不緊不慢地活著,一樣的喜怒哀樂著,因為他們【她們】相信,一切總會過去的。
鐵路機務段段長辦公室
街頭冷清,門可羅雀,老城區裡已看不到多少人間煙火!這座因工業而生的城鎮,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壽終正寢,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這座城鎮已作為歷史文化名鎮保留了下來,是為了讓後代人更好的銘記歷史,砥礪前行。這也算得其歸宿吧。
機務段段長辦公室
德建水廠,火車站供水所
德建水廠
德建水廠
日本旅社
日本憲兵隊的八字大門
從門縫裡拍的日本憲兵隊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