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業界的朋友們都在思考:旅遊業何時能夠恢復?今年兩會的報告核心,就是「六保」「六穩」4個字,「把做好「六保」作為「六穩」工作的著力點,穩住經濟基本盤」。旅遊業在不在「經濟基本盤」之內?在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一句話專門講旅遊,只在一句話中有「旅遊」兩個字:「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遊、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 。我認為旅遊又在又不在「基本盤」裡。說它在,因為5個「生活服務業」有「旅遊」;說它不在,因為「經濟基本盤」裡不會有「旅遊」。在常態情況下,旅遊業佔GDP的4%點多。在非常態的疫情下,旅遊業在GDP中只有「0」點幾了。兩會的精神是重點保民生、穩就業。雖然也附帶提了「旅遊」,但在我看來,旅遊不是基本的、生存性的民生,14億人的吃飯和9億人就業才是最基本的民生。旅遊在經濟社會常態之下是就業的重要渠道、是經濟重要部分,但在目前的「非常態」下,旅遊並非是穩就業的重要部分,2017年全國星級酒店職工112.4萬,旅行社職工35.9萬,A級景區職工130.1,總計278.4萬職工。加上非星級酒店、非A級景區、旅遊網店及餐飲、購物、娛樂業的職員,我看總共不會超過1000萬。民生分為生活性的和享受性的兩類,旅遊業不是基本的、生存性的民生,而是非基本的、享受型的民生。對此旅遊業者應該有清的認識。李總理在會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了一段話,引起國內外議論紛紛:目前「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從旅遊消費的角度解讀這句話,月收入1000元的6億人是與旅遊無緣的。即使人均年收入3萬元、月收入2500元,這些人也是不可能真正享受旅遊的。2018年人均旅遊花費是930元,2019年我猜是1000元。請問:能用小半個月的工薪收入去國內旅遊一次的人,在14億人口中能佔多少?2018年中國內地出境遊客消費2611億美元,遊客1.5億人次,人均消費1740美元,合人民幣1.2萬元。有這種消費能力的人在全國人口中不到1/10的人。請注意:這是經濟常態情況下中國人參加旅遊消費的常態。在「六保」、「六穩」的「經濟基本盤」下,尤其在國內防疫、國際抗疫的形勢下,中國的旅遊業進入了「非常態」。這是每一個旅遊業者必須認真考慮的。國內旅遊:目前只放開省內遊,不提倡跨省遊、全國遊。入境旅遊:目前只有少量的公務商務等事務性旅行,觀光度假型的休閒旅遊實際上已中斷。出境旅遊也是如此。大規模的商務會議展覽型的旅行實際上已經停止,正在創新用網絡會議代替,預示著商務會議這種既省時、又省錢的新方式的開始興起。景區:限時、限量、限域開放,室內觀賞、娛樂型的基本停止。主題公園絕大多數停業,部分暫時勉強生存,部分易主重組。住宿:星級飯店只少量事務性住宿客人,幾乎沒有會議和休閒客人。景區、郊野、鄉村的住宿地也只有少量住客。旅行社:接待出境旅遊和入境旅遊的業務基本中止,省際、國內旅遊只佔旅行社業務的很小一部分。整個旅行社行業面臨大洗牌局面。少數適者生存、發展,部分會僵死或轉讓,一部分會倒斃。網絡服務商:幾大網絡旅行商基本停盤,面臨或維持、或轉讓、或倒閉3種選擇。旅遊投資商:各類大項目投資或推遲、或暫停、或轉讓、放棄。浙江鹽山山水六鎮樂園被融創集團接手是疫情爆發後的全國第一家,但不是最後一家。多年來的旅遊投資熱進入了冷卻期。再從世界範圍看,UNWTO所說的「國際旅遊業面臨最嚴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東南亞海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伊波拉病毒等,都是區域性的危機。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世界蔓延,現在看不到盡頭。4月底UNWTO對全部217個旅遊目的地進行調查後稱,83%的旅遊目的地(180個)已經實施了4周或4周以上與新冠疫情有關的限制措施,是「史上最嚴的國際旅行限制令」。2020年跨境旅遊規模可能縮減60%到80%。國際專家預計,今年最後一個季度會看到旅遊業復甦跡象,大多數地區要到2021年才會復甦。總去,自託馬斯.庫克旅行社創辦以來,世界旅遊業經歷170年中,二戰以來75年中,旅遊業正在經歷最艱難的煎熬。國內遊:今年五一是小心翼翼的試探,暑假後會有區別放開跨省遊,國慶節有可能部分恢復。出入境遊今年基本停止,明年到時再說。全國旅遊業何時全面復甦?一看國內疫情會否反覆、經濟何時止滑趨穩?二看世界性疫情如何延續?三看下一步中美冷戰如何進行?多年來,我國遊界只講大好形勢,很少講險情與危機。現在又講危機會較快過去,很少講要長期難熬。今年初疫情突發後使我想起了前年底,本人曾應「新旅界」朋友的約稿寫了一篇《2019年:旅遊人也要準備過緊日子與苦日子》文章。去年底又應約寫了一篇《2020年:旅遊業者要繼續準備過緊日子與苦日子》,文中末尾寫道:「過緊日子主要是政府,過苦日子主要是企業。優勝劣汰是市場的鐵律,幾家歡樂幾家愁是企業的常態。在宏觀經濟上行期,企業歡多愁少,日子比較好過;在宏觀經濟下行期,則愁多歡少,日子比較難熬。對行業企業而言,苦日子與其想得輕微一點,不如想得嚴重一點;與其想得短一些,不如想得長一些。未雨綢繆未必一定如願,有備無患是化險為夷的良方。」當然,對旅遊業的前景,我依然堅持疫情爆發前寫的這段文字:「準備過緊日子、苦日子,這是總體而言的,一部分創新有方的企業肯定會繼續輝煌,但這是少數。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誰能危中覓機、險中求生,就會苦盡甘來。挺過去的企業與企業家會成為旅遊新業態的領軍者。一場殘酷的洗牌之後,站得住腳的企業必定是行業的精英、產業的標杆。說了多年的旅遊供給側改革、產業轉型升級蹣跚而行,也許在苦日子中會加速推進。從這個意義上說,緊日子、苦日子也是倒逼改革轉型、創新創新之機」。我以為,旅遊企業最艱難的日子尚在前面,要有這個精神和物質準備。
本文是2020.6.6在執惠、旅遊百人會、景域驢媽媽大學主辦的「兩會之後的文旅行業未來」線上研討會上的發言
作者: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原旅遊研究所所長 王興斌
《飯店收益管理》一書可在京東、噹噹、天貓、本公眾號「在線商城」欄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