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上市,遊人如織,八月的畲鄉大漈生機勃勃。雖然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全鄉旅遊損失慘重,但進入暑期以來,大漈的高山避暑遊如火如荼——據統計,僅6—7月中旬全鄉農家樂收入超1000萬元,8月至今這個數額已達1500萬元,均超去年同期。
除了做好疫情防控,在大漈鄉黨委書記劉海華看來,旅遊火爆,有一項工作居功至尾。依託「無蚊鄉」創建,大漈送走了蚊子這個「瘟神」,也得以補上了高山旅遊最大的一塊短板。
蚊子減少的同時,令大漈人料想不到的是,一隻小小的蚊子竟在大漈引發了「蝴蝶效應」,一連串的正效應正讓大漈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直擊鄉村發展痛點
在劉海華的辦公室裡,放著一臺閒置的滅蚊器。往年盛夏,這臺機器可是辦公室裡的「主力」,只要有人在就必然處於工作狀態,否則密集的蚊子根本無法讓人坐下來一分鐘。今年暑假,這臺機器終於可以歇一歇了。
大漈鄉位於浙江景寧縣城南48公裡處,海拔1030米,鄉內山環水繞,素有「雲中大漈」之美稱。近幾年,大漈的高山生態避暑遊發展得如火如荼,每年夏天,鄉裡近千張床位都會「一鋪難求」。然而,山水勝景也成了蚊子的「溫床」,小小的蚊子成了大漈人的心病,也是許多遊客的「夢魘」。
「前年來帶了一瓶花露水,還是被咬了一身的包,本來玩得很盡興,但蚊子多到真的有點讓人感到害怕。」提起前兩年在大漈避暑的日子,夏小姐依然心有餘悸,今年再赴大漈,夏小姐卻驚訝地發現,這裡的蚊子「不見了」。
蚊子在大漈鄉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這得益於大漈鄉黨委政府持續發力的「無蚊鄉」創建工作。
「蚊子看似是小事,卻關乎百姓的獲得感,關乎遊客的體驗感,創建無蚊鄉對於大漈來說,將極大地提升農村宜居環境,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是實現高水平全面小康、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劉海華說,兩年前,鄉黨委開始下定決心補上這塊短板。
目前「無蚊鄉」創建得到遊客的全面認可,該鄉正力爭通過兩年努力完成全省第一個「無蚊鄉」的創建,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打造全域提升的樣本。
實現村居環境提升
「無蚊鄉」創建是一把鑰匙,打開了大漈鄉發展的又一個篇章。消滅蚊蟲,最重要的就是環境整治,大漈鄉以此為抓手,開啟了一場環境提升的攻堅戰。
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全鄉持續開展「全域景區化」攻堅行動,全員、全面、全域發動開展「潔淨大漈」行動。
大漈找來了市疾控中心的專家,專門給大漈開出了量身定製的「滅蚊錦囊」,通過開展垃圾投放點改造、新增滅蚊燈30盞並對現有70盞滅蚊燈進行維護工作,投入運行清掃車、清洗車等機械設備,開展美麗庭院提升及評比、茭鰍套養、茭鴨共生等工作完成生物、物理滅蚊。
整治環境,必須充分調動起群眾的積極性。大漈建立了「紅黑榜」評價機制,每月對超過700戶村民開展評選,引領踐行《美麗公約》,日均發動超100人次黨員、幹部、群眾參與環境提升。6月份以來,鄉裡還定期上交「一月見成效、兩月大變樣、半年全面決勝」的「成績單」。
群眾被調動起來後,大漈鄉趁熱打鐵,全面攻克環境難題。針對茭白秸稈治理難題,大漈組織鄉人大代表、婦聯代表赴嘉興學習茭白葉編制技術,持續推進工藝品製作、生態飼養與傳統秸稈堆肥相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建立,實現茭白生產能耗和廢棄物有效減少,實現了3000噸茭白秸稈的生態利用。
「山裡蚊子多,我們深受其害,滅蚊我們舉雙手贊成。」村民吳啟標告訴記者,在鄉裡的發動下,現在全鄉村民都參與到環境整治中,大漈的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提升。
加速產業融合發展
蚊子驟減,大漈的高山避暑遊更加火爆,產業加速融合的連鎖效應正在大漈顯現。
高山冷水茭白和高山避暑遊,是大漈的兩大支柱產業。實現產業融合,關鍵在做好服務,吸引更多的人。「創建『無蚊鄉』,核心就是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全面提升大漈鄉的產業基礎和服務水平,加速產業融合。」劉海華說,「無蚊鄉」創建如同「粘合劑」,激發全鄉二次創業的同時,也帶動了全鄉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鄉裡已經完成了全市首個「茭旅融合標準化試點」項目初驗,建立起「旅遊服務、餐飲服務、住宿服務、茭白生產」為核心的主題服務項目,完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制度規範等在內的99份標準,並初步形成涵蓋茭白生產、旅遊觀光、民宿、節慶、美食等領域的茭旅融合服務標準體系,打造高標準的農旅融合模式;初步形成荷、鱧、文、健的「一村一品」特色康養體驗區,進一步提高分村組團的組織優勢,整合資源,集中用力、精準發力,建立個性發展、差異發展的農家樂特色發展模式,形成全鄉協作發展、共建共享的機制。
據了解,隨著「無蚊鄉」創建的全面鋪開,6月份以來,大漈已成為全縣最熱門的景區,日均接待縣內外遊客1200餘人,958個床位全天候「一鋪難求」。接下來,大漈還將進一步刺激和促進消費,加大旅行社的門票優惠力度,打破「半日遊」「避暑遊」的尷尬,實現全年都是「熱」點,推進大漈旅遊的實際效益。
記者 姚馳 通訊員 季子博